肉宅屋

第一百六十四章 一封特殊的来信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那个谁,邱会计你去清点一下人数,看看人都来了没有?”
    邱会计拿过花名册,站在一张破桌子前逐一点名,被点到名字的人走过去站到一边,等着点完名以后,一起抓阄。
    每年都是这个规矩,一家出一个人,按照点名的先后顺序抓阄。
    出去抓阄的人不免有些兴奋和紧张,每一个在抓阄前都是使劲儿的搓着手,就想抽到一个靠前的号码,然后早领粮食,早回家,也能早去磨房磨米,吃干饭。
    上河村也不过百十来户人家,抓阄很快完成。
    抓到前面号码的人满面春风,拿着工具和麻袋,站到生产队粮仓的面前等着分粮。
    抓到后面号码的人不由得有些灰溜溜的,自动的拿着工具站到后面去,待到他们分粮的时候,大概已经到了中午。
    分粮开始了,村干部们分工明确。
    支书大姨夫负责监督,邱会计负责,点名计数备注,两个大队长负责大秤,副支书他们负责从仓库里往出搬粮,魏大东他们负责协助村民们装东西和过秤。
    第一个被叫到名字的是栓子叔,只见栓子叔一家开开心心的走上前,在邱会计那里对账按手印,然后去仓库那里取粮食。
    上河村这里相对来说比较富裕,靠的不是粮食,其实他们分的粮食并不多。
    每个成年的劳动力每人每年也就能分到六百斤左右的毛粮。
    什么是毛粮?
    毛粮就是还没有磨成米的粮食,而且,这里还得包括黄豆,红豆一类的东西。
    说实话,在这个少油的年月这些粮食不太够吃。
    林蝶衣虽然嫁做人妇,但是,没领结婚证,王家的人也不太承认她,支书大姨夫更不想林蝶衣的所得白白便宜王家,所以,林蝶衣是单人单户,自己赚的自己得。
    林蝶衣抽中的号码不靠前也不靠后,算是正中间的位置。
    轮到她领粮食的时候,王建国他妈眼睛贼溜溜的看着。
    林蝶衣虽然赚的挺多,但是,她今年只干了半年,所得的粮食并不多。
    王建国他妈看着林蝶衣往木板车上装粮食,嘴角动了两动,想要张嘴要粮食,又有些担心的看着村支书。
    孙景桂冷着脸看着王建国他妈,王建国他妈一激灵,再不敢朝着林蝶衣的粮食用劲儿。
    粮食终于分到手了,村民们都很开心,尤其是那些早已经要断粮的人家更是开心。
    今年大丰收,粮食上的成,也就是长得特别好的意思,上河村的粮食晾晒的好,拾掇的也干净,今年上交的任务粮得的都是一等粮,国家给的补贴也高。
    即便是这样村里大多数壮劳力的收入也不过不足两百块。
    可见农民的收入有多低,所以,像支书大姨夫家,王家这样有工人的家庭受欢迎的程度可想而知。
    林蝶衣看着村里人领到粮食,领到工钱时开心的模样,不由得感慨,她的命还算不错。
    如果她没有认识徐叔,没有认识吴叔,再没有空间,那么她的日子会是什么模样的,那场景想想都让人胆寒。
    “美妞,你去镇上磨米还是在咱们村磨米?”
    林蝶衣和三表哥孙新宇正推着木板车往家里走。
    他们俩抓阄的时候比较幸运,抓到的号码挨得很近,这会儿两个人都已经领到粮食,正推着木板车一边走一边商量磨米的事。
    “你们呢?”
    “我想去镇上,镇上电磨磨得又快又好,价钱也不贵。”
    “那我也去镇上,你啥时候去磨米?”
    其实,林蝶衣自己有磨盘,但是,别人不知道,为了不引人怀疑,林蝶衣想把分得的这些粮食在众人面前处理。
    上河村只有一个石磨盘,能磨米,但是肯定没有镇上磨房里的电机器磨得快。
    “要不,咱们直接去?”
    孙新宇想了想,直接说道。
    他们的号码虽然不靠前,但是,前面的那些人大多数都是人口较多的人家,人口多劳动力就多,分得的粮食也多,那么多的粮食不可能一次全都磨成米。
    所以他们得先回家放粮食,然后再去磨房。
    而美妞和他们家人口都比较少,得到的粮食也不多,他们有木板车,粮食都装在木板车上,去磨米也不怕和别人的粮食混淆。
    直接过去磨房那里,排队肯定靠前。
    “行啊,走吧,直接去。”
    磨房在镇上,小房子不大,里面只有三个机器。
    林蝶衣和孙新宇过来的时候,前面只有五六份磨米的。
    “李叔,张叔。”
    “诶,过来磨米?”
    张叔回头瞅一眼林蝶衣他们又看了看他们推着的木板车,“没回家?
    直接过来的?”
    “是啊。”
    孙新宇笑着说,“害怕人多,早点儿过来排队。”
    “今天人不多,别的村还没有开始分粮,咱们村是头一份,还有不少不来这里磨米的,所以,没有多少人。”
    张叔嘴里的没有多少人,却让林蝶衣看的直打怵。
    这也叫没有多少人?
    里面的机器转着,外面却还有这么多人排队。
    而且每个人带的粮食都不少。
    看这架势,轮到她和孙新宇的时候肯定会是午后,不对,应该说是下午。
    “三表哥,还磨呀?”
    林蝶衣有些怕怕,不由得拉了下孙新宇的衣角。
    孙新宇有些奇怪的看着林蝶衣,“磨呀,人这么少还不磨,等到明天,别的村也开始分粮,排队都得排到二十米外去。”
    啊?
    林蝶衣第一次经历这种事,一脸懵,一脸苦恼。
    孙新宇看着好笑,伸手揉了揉她的脑袋,“去车上坐着。”
    “噢。”
    林蝶衣蔫蔫的走到木板车旁边,眼神呆愣的看着前面那些粮口袋。
    正如林蝶衣预料的那样,轮到她和孙新宇的时候,的确已经到了下午。
    这会儿,村里早已经分完粮食,支书大姨夫知道孙新宇和林蝶衣直接把粮食推到镇上,也赶了过来。
    同时过来的还有大表哥。
    大表哥用箩筐担着粮食,用他的话说,今天也许会排到很晚,但是,也比明天和别村的人一起挤着磨米要强。
    每年磨米时都有打架的,不为别的,就为了磨米时磨出来的粮糠。
    糠能喂猪也能喂鸡鸭鹅,这年头这种东西也很金贵。
    但是,它不像米,米是随磨随装,一袋是一袋,一家是一家,混淆不了。
    粮糠则不同。
    磨米时产生的糠都在磨米房外面的一个小仓子里,前面那户人家磨米时产生的粮食糠如果装得慢一点儿就会和后一家的粮糠混合在一起。
    这时候谁装的多了,谁装的少了,拌嘴在所难免。
    林蝶衣今年只得了一百斤玉米,一百二十斤高粱,四十斤稻子,二十斤糜子,三十斤谷子,剩下的就是红豆黄豆蓖麻子这一类东西。
    林蝶衣打算把所有的粮食都磨出来。
    支书大姨夫家有三个人的口粮,他们只想磨三分之一,余下的留着过年的时候再磨。
    大表哥只带来一袋子高粱,一袋子玉米。
    孙新宇瞅了瞅,把孙新景拉到一边,嘀嘀咕咕的不知道和他哥说些啥。
    等到轮到他们磨米的时候林蝶衣知道了,孙新宇比原计划多磨了一袋子高粱,一袋子玉米。
    等到他们磨完米走的时候,大表哥孙新景还装模作样的站在队伍后面排队,林蝶衣敢保证,用不上半个时辰,他就会担着粮食回家。
    天气越来越冷,下过一场小雪以后,林蝶衣再不去山上砍柴。
    胖美妞她妈家里有三表哥和大表哥帮着,柴火足够用,当然,为了防止那院的人过来把柴火都搬走,哥几个把柴火都放在胖美妞大姨家。
    一天或者两天送一次,够周香莲用的就得。
    王建国他妈家里,因为仪仗林蝶衣,其他人没去捡柴,这会儿过冬的柴火看上去有些不够用。
    林蝶衣不再送柴火,王建国他妈气得站在自家院子里大骂。
    邻居们听着都有些不屑的撇了撇嘴。
    一晃儿又是五六天过去了,这一天,林蝶衣收到四封信。
    来信有时间先后,只不过他们这里一周送一次信。
    这是这一周攒下来的。
    时间最早的一封是英子和小钱护士给她写的。
    这两个人现在倒是会偷懒,给她写信,两个人竟然用一个信封。
    也许是因为林蝶衣的关系,小钱护士和英子早已经成为好朋友,两个人在信里和林蝶衣说的话,几乎一模一样。
    当然英子说的话更随意一些。
    这两个人告诉她一件事,那就是他们家的王建国不是好人,和王建设一样在外面胡来。
    这些话,英子和小钱护士已经不止一次的说了。
    刚开始的时候,林蝶依是不在乎,所以不在意。
    但是现在……林蝶衣不知道王建国为什么总是被人说,是他自己不注意还是真的存在这些事情?
    刚刚放出去的感情难道就这样夭折?
    林蝶衣心里有些不太舒服,希望王建国不要让她失望。
    第二封信有些奇怪,只有收件人的地址和姓名,没有寄件人的任何信息。
    信封不太厚,摸上去却有些硬邦邦的,感觉像是照片。
    是谁给她邮的照片?
    而且还是不署名的那一种。
    林蝶衣总觉得这封信会告诉她很多东西。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