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修仙从钻木取火开始 第31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走的干干脆脆彻彻底底,所有在场的村民们都没反应过来,便当场消失。
    众人面面相觑,片刻之后,还是老领班先反应过来,带着所有人朝方长消失的地方齐齐行了个礼,接着便招呼大家开始安排事务,选择地方用带来的材料搭建窝棚,让老弱妇孺们住进去,顺便琢磨应该在哪里安村。
    而从山河图里面出来的方长,站在迷雾中看了眼身后隐于半空里的宝图,只见上面的人们俱都活动起来,正在劳作,他点点头,又从背包里面掏出些桃核,随意地抛洒在四周。
    过上几年,再到春暖花开的时候,这里的桃林应当也已经成了气候,定然是碧浅红深、灼灼其华的景象。
    …………
    方长回来的不算急,不过时间卡的恰到好处。
    仙栖崖上似乎不受世间事情影响般,只是默默地随季节变得更为繁盛。山林一片翠绿,中间鸟鸣阵阵,田里的禾苗开始拔茎,碧玉塘里的片片荷叶也重新冒出来,只是尚未遮满整个水面。
    他去工坊里面取来工具,将崖上整个打扫一遍,清理的干干净净,把清除的杂草灰尘倒进灰坑里,而后将药田菜畦打理了一番,然后他在第二天早上,取来了去年晾晒好的灵茶,在大铜壶里面烧开水,拎了本介绍稼樯的农书看,坐在石桌边上等待客人。
    ------------
    第583章 【庙堂之上】
    事情要从一些日子之前说起。
    天气乍暖还寒,皇都里面却总是热闹非凡,一如之前的每个季节。虽然新朝兴起后才设立的这座城市,没什么历史和传统,但随着天南海北的人聚集在这里,也带来了天南海北的风味。
    来自天下各处的口音、美食、风俗、审美,互相交缠杂糅在一起, 不断碰撞搅拌,最终形成了皇城独特的风格。虽然远算不上博采各地之长,但也能称得上是兼容并蓄。在这里你可以轻易找到各处的事物,或者说比别处更容易找到。
    海量的人口,维持了这座城市的运转。
    对于这以农耕为主的天下来说,城市是纯粹的资源消耗地,这里不生产多少东西,但每天都要吞噬从周边运来的大量资源。
    不管是粮油米面、猪羊鸭鱼、器皿布匹、茅草木柴、铜铅锡锭、竹竿麻绳、石炭生漆、棉花毛皮……各种说得上名字说不上名字的货物, 一车一车一船一船地往里面运, 而后卸下来的物资宛如墨汁滴落进池塘里一般,迅速地分解流散,消失在视野里。
    为了避开这繁忙景象中,时刻运输往来不停的车辆行人,朝廷的官员们往往会提前起床,乘车骑马坐轿出门,只为了快捷方便不误时。品级低的官员们,在喜欢在正式上朝之间,于御街旁边的巷子里吃上顿早餐,补充力气。
    上一代人皇,定下来定期朝觐的规矩,于是如今大家也都遵守。文武百官们皆起了个大早,高级官员们有厨师提前备好食物,或者带着点心在车里吃,但对于这些普通官员来说,只能赶到地方后就近觅食。
    由于他们品级不高, 加上往往还有家里一堆人,所以往往外表光鲜,但囊中拮据。于是这里最流行的早餐,无外乎豆浆油饼米粥阳春面之类,价格实惠便宜,卖的比肉包子肉馅饼还要好些。
    街边摊上也不好论各自的品级资历,往往坐在哪桌就是哪桌,大家一起用餐,一起等待开门,再互相闲聊上一会儿,时间久了,这条小巷子也成了众人社交与联络感情的地方。
    有两个低级小官,共同坐在个木头小方桌边,边喝着豆浆,边小声说着话:
    “听说了没?上面好像要有动作,这几天到处都在传,出去的仪仗都准备好了,御营的军士们也已经有过去的中官检阅过、拔了营,正在演练随驾出行之事。”一个身穿碧色官袍的小官,悄悄地对旁边一起吃饭之人说道。
    “那自然是听说了。”另一个小官也是身穿绿袍,不过他饭量明显大不少,多要了半斤油条,正在粥碗里泡过后香喷喷吃着,嚼的咯吱咯吱响,“这事儿虽然算不上家喻户晓,也能说是人尽皆知,不过刚听到时候还是让人太意外了。”
    “我还听说啊,朝堂上的几位尚书丞相御使大夫,正准备联袂上奏,劝止君王呢,这两日便会有动作,不知道结果如何。”说话这位面有忧色。
    “唉,兄台不用太过焦虑,尽人事,听天命吧。”另一人倒是比较豁达,吃着油条安慰道。
    两人聊了一会儿,感觉很是投机,于是在第一通开门鼓响后,一起会了账,起身去上朝。
    御街只有朝这边的方向是个巷子,对面则是大片空地,还布满了树,方便这些官员们停放车马。两人走到御街旁,看到对面的几匹高头骏马,还有配套的雕花宝车,暗自在心里艳羡了下,便汇入官员们走动形成的水流中,向朝堂走去。
    “那应该是周丞相和刘丞相还有朱御史的配车,他们今日来的很早诶。”
    “定然是做好了准备,看来今日朝会上不会平静,我们快走吧。”
    “好。”
    两人加快脚步,从皇城的正门穿过,走进皇城内。
    其实按照前朝规矩,他们这样走是不对的,不过先帝对此很不满,说是凿出来门,就是让人用的,所以便允许百官们上朝时候走正门,这倒是个贤明的决定,毕竟省下了力气,还提高了效率,就是御街石板上的花纹磨损得快,隔些年便要重新凿刻。
    皇城很新,里面的建筑陈设都很新。
    里面的建筑新近粉刷过,墙壁朱漆红的郑重庄严,雕梁上刷的金粉更是辉煌严正,朝堂的门窗上用了大块厚玻璃,让里面亮堂又温暖。
    就是和肚里填满的吃食一起,会有些让人犯困,据说以前也有过不小心睡着君前失仪而被惩罚的倒霉蛋,不过那是先帝时候的事儿,而且发生了三次。但其中一次因为足够勤勉而困顿,没有受罚,反而被先皇容许回家休息。
    朝会是件严肃的事儿,场地也十分宽敞。
    这座大殿里,上面是九层高台阶顶起来座扶手木椅子,下面也左右各摆了六排。先到的官员们不肯入座,而是找好自己的位置,站在椅子前面交谈。他们要等人齐了,尤其是前排几位到齐入座后,才肯入座。
    两位绿袍年轻官员一起走进来后,迅速找好了位置。他们的品级是能上朝的最低一档,还是沾了在皇都任职的光,所以往往没什么发言机会,只是在这里旁听。所以适合两人的座位也在最后一排角落里,他们待大家都入座后,挨着坐下,观察场中。。
    啪啪啪三声慢悠悠的响鞭后,朝会开始。
    人皇已经坐在了上面椅子中间,坐直了身体看着下面这些人。
    下面刘修文刘丞相,抢先一步站起来,行礼后奏道:“陛下,近日京中传闻,说将有御驾出巡之事,特意来求证此传闻之真假。”
    从来没指望过这种事情能瞒住,也知道对方的发问不过是开胃菜,但人皇只能点点头,回应道:“确有此事。”
    刘修文的声音顿时高了起来,他跨前一步,继续行礼,中气十足地说道:“不知陛下此举,所图何事?为何臣等未见有相干文书传来?”
    ------------
    第584章 【出巡途中君臣对】
    这义正言辞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上,也让坐在正前方的人皇忐忑了起来,沉吟了一会儿,他才回应刘修文说道:“倒也不用太过紧张,此次所行不远,却是去云中山寻访高人。”
    “什么高人, 值得陛下如此兴师动众?”刘修文立刻上前逼问。
    “乃是一位得道高人,世间传闻中,称呼其为云中仙,据说姓方。孤遣人去访,对方云须得亲自去方可。思来想去,只有接下来几个月, 趁着朝中无事, 往京州宁河府去一趟,访问仙道之事。若成,或可有益于社稷民生。”
    “陛下此言谬矣。”刘修文再拜,说道:“修内政施仁德,方可令社稷永固,仙道与人道殊途,此行徒费工夫,劳民伤财而已。虽说在下年轻时候与那位云中山的仙长,也有几面之缘,对方是个正派仙人,但陛下此行注定不值。”
    “哦?爱卿还有此等经历?”听到这个,人皇的眼神顿时亮了起来,但他没敢过多询问。
    眼前这位刘丞相,乃是两朝元老,从义军时期便在前任人皇手下做事,又在平定天下后历任多地,资格很老、位高权重。而且刘丞相为人刚正,气势浩然, 人皇对其只能敬重,每次对方强行劝谏,都会让自己头疼。
    刘修文说道:“当年这位仙长为天下平定立有汗马功劳,其人超然世外,且又贤明正直,那时这位仙长,还与如今早已归隐的柳丞相和于元帅相交莫逆,常来义军军营里面商议要事,所以也不算难见到。”
    右丞相周清此时也起身站起来,说道:“陛下,这位仙长之事,我年青时候也有过耳闻,不过是在四处传播的奇闻轶事里面,如今这么多年过去,当初听到的故事已经传播的更为离奇。但无论如何,臣还是赞同刘丞相的观点,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立刻,旁边又有御史朱晨、观政大夫陆绍元、阅文阁侍郎公冶渚三位重臣站起来,齐声请人皇收回成命。倒也没有更多人起身跟随,毕竟如今这五个人分量已经足够,众人皆心中思怵,若是再多人站起来,有逼迫之势,太过咄咄实在不好。
    人皇大怒,腐朽而起,转身便去了后面。
    五位重臣互相看了看,还是陆绍元先叹道:“看来陛下心意已决,我们无法阻止这次出巡了。”
    朝会不欢而散。
    后面,人皇无视了雪片一样的谏书,令御营与宫中加紧准备。
    负责此事的几个人效率十分之高,仅仅过了十五日,一切便准备就绪。合乎礼法的出巡队伍被建了起来,各项仪仗维修统纳后风分发下去,责任确定到人。巨大的车辇重新刷了漆,更换了内饰的布匹,由四匹马拉着,走在队伍的最中央。
    京中的事务被托付给了两位丞相,他们还曾经在最后时刻试图劝谏,但未果。御营的塘骑散出去在周围,侦查左近四十里,队伍浩浩荡荡,沿着官道便朝东南行去。
    前方自然有各地官员安排驻扎事宜,不过这次出行的任务特殊,出巡队伍只是补充了粮食和马料之后,便要往前赶路,倒是对地方上民生的妨碍少了甚多。
    人皇挑了观政大夫陆绍元随行,也是迫不得已的妥协,毕竟他虽然十分执拗,但终究还是对重臣们联合起来有些许畏惧,所以便无奈答应下来带个人去,也算是带着个众臣们的耳目。
    而几位重臣还是坚持以此事作为底线,除了要知道到底发生什么之外,还考虑着万一有什么重大事情,还能有人帮忙顶上一顶。最终,人皇思虑许久,在他们几个中间挑中了陆绍元,却是因为他平日里更为随和有趣些,更好相处。
    御驾出巡,只走最为平坦的路,而且保障齐全,便是在行路途中,君臣二人这里也有热茶和点心供应。他们在最大的车辇里,对坐闲聊。
    人皇在尚未即位时候,也不是圈养的,所以对外面景色也挺熟悉。不过他终究没走过这么远的路,对外面的情形很是新奇。
    透过撩起帘子的车窗玻璃往外看了许久,他才收回视线,对陆绍元试探地说道:“陆卿对神仙之事,怎么看?此地不是朝堂,那些道理我也听了许多,没必要再重复,可以说说你的真正看法。”
    陆绍元向来也以才思敏捷著称,他毫未沉吟,立刻便接上道:
    “臣年少时,也多曾听说山中有仙之事,对于城隍庙里的神像更是不陌生。不过那时候听到的故事里面,所谓仙人,往往喜欢将小孩子抓去炼丹吃,倒是与虎豹类似,太过无稽。”
    “求学时候,所见之事广博起来,读书之余,也曾和同窗讨论此事。及至出仕,读到了朝中诸多隐秘记载后,倒是真的对仙人们有些窥见轮廓。纵览从古至今的许多事情,虽然他们常出世活动,留下许多传说,但总体来看,大都是无争之人。”
    听到这里,人皇很有兴趣:“哦?无争之人,是与世无争么?”
    陆绍元拈起几片贡品白云糕,边吃边说道:“不止如此,还得说,凡间可见的这些事情和物品里面,几无能让他们看重并感兴趣的。或许他们还能看上眼的凡人事情,也就剩下天下的整体存亡,所以只有在大乱之世,才能听说他们出来走动匡扶天下的事。所以,不知道陛下此行,到底是为了得到什么?”
    人皇想了想,叹道:“其实我也不清楚具体想得到什么,但还是非常渴望去了解下,若是非要命名之,或许便是‘好奇’罢。”
    听到这里,陆绍元心中暗喜,毕竟这个回答并不算出格,于是他暗谏道:“但陛下终究还是要以江山社稷为重。撑起这个天下的,终究还是我等凡人,而陛下为凡间共主,千万莫要乱了本末。”
    对此,人皇辩解道:“找到仙人后,我自然会问一下仙道是否能有益于社稷,能否推而广之。”
    ------------
    第585章 【云深不知处】
    陆绍元摇摇头,说道:“陛下,社稷的根本,是天下百姓,是他们。”说着,他指了指窗户外面。
    人皇顺着陆绍元所指的方向看过去,发现在远处, 有几位农夫正在田里劳作。
    散出去的塘骑都得了不准滋扰地方的严令,故而动静不大,走的也是田埂和阡陌,所以没有惊动这些毫无威胁的人。
    太阳很烈,不过被辇车两侧延伸出去的棚顶遮住,不会透过玻璃窗照射进来。
    而外面的农夫们, 则只戴了顶草帽,便在烈日下活动。
    这时候田里最费人力,禾苗长到半高,尚未对杂草形成绝对竞争优势,只能靠人力除草。而最好的锄草时候,便是太阳炽烈时,在太阳底下将草锄掉后,不一会儿它们便会被晒蔫,再不会重新扎根,更为有效。
    收回视线,人皇看着陆绍元,听他接下来怎么说。
    陆绍元则继续引申,劝谏道: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政之道,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使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国力尚丰时,譬如今日,当备灾备荒,趁钱粮充裕,梳理吏治、道路、水利、文教、仓廪、,劝耕劝学、鼓励开荒。如人之年轻体健时,当爱惜身体,勤学勤行,锻身躯、多积蓄,如此行动,在人方能不惧病患、延年益寿,在国则能国祚绵长。”
    “譬如天下之学校,虽经贤人们广播天下,然其所惠孩童, 仍不足天下半数。而天下官吏, 多有沿用前朝者,颇有积弊重重,以仓储尤甚。而水利更为严峻,数百年前之规划,已不适当今,宜重新度量规设。”
    “唯有天下之官道,各州府常年维修,目前尚算便利,无需过多耗神。臣闻有能吏魏和,常年理水颇有成效,百姓深感其德,万口传诵,或可召其入皇都,协助总揽天下水利之事。”
    人皇听了之后,沉默了一会儿,而后不等陆绍元说更多,便抬手阻止了他,说道:
    “这些事情孤已经记下,那位治水能吏之事,现在便拟旨意发回皇都经办即可。但出行京州宁河府云中山之事,卿莫要再阻止,毕竟此行已经开始,便无半途结束的余地。”
    而后人皇看着外面的景色,感叹道:
    “不过,也可以顺便办些其它事情,不出来走一走,只靠奏章里面的只言片语,很难明白这个天下具体是什么样子。只有自己亲眼看上一看,才会在心中有个模样,知道州府和朝廷治证之得失。”
    接下来的路途里,御驾的风格忽然变化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