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26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二,多次弹劾前首辅方从哲。
    人家弹劾是对的,你没有反驳倒是承认了,这里边能做的文章可就大了去了。
    “臣无病,不敢以病请。皇上未罪臣,又不能以罪请。唯有明微薄之心迹,乞浩荡之恩波,放臣为急流勇退之人而已。”
    看到最后,朱由校有些惊讶,这杨涟太过耐不住性子,辩驳之后,居然直接就请辞了!
    刚刚看完,便有内侍前来,拜在脚下。
    “皇上,杨大人上了疏后就在收拾行李,如今已出家门,说要回湖北老家务农去。”
    这杨涟官职不高,在士林中威望却不低,若不挽留,必有微词,朱由校暗自一笑,作大惊状:
    “这该如何是好?”
    很快,朱由校拿不准主意到底是放杨涟还是留杨涟的消息,传到了正在司礼监当值的魏忠贤耳中。
    初一听,魏忠贤可是喜出望外,笑逐颜开,高兴的一蹦三尺高。
    对自己的这个小小诡计,魏忠贤本来没抱太大希望,只是想先挑挑事儿,能打击一下东林党人的嚣张气焰就行。
    就算只是窝囊他们一下子,自己心里也痛快!
    没想到那杨涟昏了头,竟直接“抗章乞去”,有这样让人意外的效果,魏忠贤岂能不心中狂喜?
    不过他转念却又琢磨起来,眼下杨涟毕竟没有真回家,这老家伙在城外候命,等着皇帝旨意,要是皇帝真的挽留了怎么办?
    想到这里,魏忠贤决定继续做“蒙蔽圣听”的恶人,亲自去暖阁忽悠一波,最好是想办法让皇帝把请辞给准了!
    那天去慈宁宫报广宁都司毛文龙的镇江大捷时,魏忠贤就听见刘太妃说皇帝喜欢吃“烩三事”。
    既然要忽悠皇帝,那就得做足准备才行。
    去暖阁之前,魏忠贤先到光禄寺跑了一趟,让厨子在晚膳时多做几盘烩三事,然后再由他一一端进去。
    ......
    当夜,到了朱由校进晚膳时,魏忠贤亲自将一道香喷喷、热乎乎地烩三事端了上来。
    “好吃,好吃。”其实朱由校还真挺喜欢吃这道菜,接到手里就开始大快朵颐,连呼过瘾。
    “这菜是奴婢今日亲去光禄寺督促的,食材也是奴婢精挑细选出来,皇上觉得好吃就再多吃点儿,以后想再吃到这样好吃的就少喽!”
    听魏忠贤这话里有话,朱由校心底冷笑,自然明白他是给自己下套,不过今日这“傻”还就得装下去。
    “这话怎么说?”
    魏忠贤唉声叹气道:“朝里那些老爷们不是老说奴婢在这碍事儿吗?尤其是那个杨涟碎嘴子,老是看奴婢不顺眼,一直想赶我走。”
    朱由校闻言哈哈大笑,夹了一口猪蹄筋塞在嘴里嚼着。
    “嗨,你是说那个碎嘴子呀?他还赶你走,他自己就要走了,正上疏让朕准他回老家呢。”
    “臣才知道。”魏忠贤一副吃惊的模样,大胆试探道:“既然他主动要走,皇上就准他走好了。”
    第三十六章:东林再逼宫
    朱由校岂能不知道他的心思?
    “杨涟是先帝留给朕的四位顾命大臣之一,为了朕登基的事儿也是跑前跑后,劳苦功高的,怎么好直接让他回去?”
    见朱由校露出犹豫之色,魏忠贤心道有戏,赶紧加大火力。
    “叫奴婢说,皇上您就放他走。”
    “皇上您想啊,杨涟那芝麻绿豆那么小的官儿,先帝让他做了顾命大臣,他自然要拼命的报答皇恩。”
    “其实奴婢也觉着,杨大人这几个月来确实受累许多,现在人家不求升官,反倒提出回家务农,精神可嘉,真是个大好人,这是真正的清流呀!”
    “皇上要是不准,岂不叫杨大人名节受损?奴婢还觉得,准了他,还有两个大好处。”
    朱由校一边吃饭一边问:“那你快和朕说说,是什么好处?”
    魏忠贤越说越觉得这波应该稳了,整理下脑海中思路说道:
    “一来可以让他回家好好歇歇,专心钻研学问,二来嘛,也可以让他享受下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滋味。”
    “皇上若是准了,杨大人还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您呢!”
    听了这一堆哄小孩子的屁话,朱由校心里早就不耐烦了,但还是耐着性子演下去。
    谁让朕是千古明君,老魏你是那个背黑锅的呢!
    “真会是这样?”
    魏忠贤忙道:“比真金白银还真!”
    “那、朕就准他走?”
    “准他走!”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那好,你回去拟旨吧,要厚待!”
    魏忠贤没想到这特么居然都能蒙混过关,哪还管什么厚待不厚待,忙不迭的答应下来,转身就要告退。
    蓦地,吃完饭的朱由校悠悠在他身后说道:“朕觉着这内宫睡着不踏实,忠贤啊,帮朕看看,有没有什么脏东西。”
    脏东西?
    是脏人吧!
    魏忠贤浑身一震,转眼就明白天启皇帝这是叫自己清理后宫,赶紧回头谄笑道:
    “奴婢遵旨!”
    ......
    当天晚上,扛着包袱在永定门的杨涟,左等右等都不见挽留的天使来,心中已然十分后悔。
    这时,前来劝阻的东林党官员也都知道他不想走,稍做样子劝了劝,也就都各回各家了。
    照他们看来,皇帝前几日还数落魏忠贤一顿,褒奖了杨涟,难道还真的能准了辞呈?
    实际上,杨涟“乞浩荡恩波”想“急流勇退、步归里门”的奏疏,不过是一时冲动,原非他的本意。
    说实话,自打他把奏疏递上去,卷起铺盖气鼓鼓地走出家门十几步开始,他就已经后悔了,觉得自己太过冲动,不该太较真。
    现在的皇帝不过是个十六岁的孩子,要是一个赌气真给准了,自己难不成还要反悔,继续舔脸待着?
    正想着,一骑飞马而出,杨涟大喜过望,但样子还是要装装的,转眼间就又换成了一副作势欲走的样子。
    “杨大人留步!”
    听到这个声音,杨涟好像意识到什么,转头一看,却发现真是魏忠贤出来了。
    他来做什么?
    杨涟板着一张脸,冷哼道:“你不必劝了,老夫去意已决,回乡务农,也好过在朝中蒙受不白之冤!”
    虽然被骂了,但魏忠贤心里仍旧高兴的很,他从马上扔过来一份圣旨,道:
    “既然这样,本督也就不多说了,杨大人,回湖广的路上不太平,一路保重啊!”
    言罢,魏忠贤大喝一声“驾”,转身离去。
    看过圣旨,杨涟一副不可置信的神情,手都在发抖。
    这、皇上居然真的准了!?
    下一刻,他想起魏忠贤方才那副小人得志的模样,攥紧圣旨恨恨道:“这个魏阉,皇上居然信了他的谗言!”
    杨涟拿着圣旨,在永定门愣了许久。
    不多时,接到消息的东林党人纷纷赶来,都是一副气愤不已的模样,都对魏忠贤恨之入骨。
    高攀龙道:“我听王安传出来的消息说,皇上本想着传旨挽留,谁想那魏阉晚膳时去了暖阁,跟皇上一顿大吃大喝,最后居然变成这样。”
    杨涟也是叹口气,说这也没什么办法,谁让皇上只有十六岁。
    他本来想着皇上虽然年幼,但还算聪慧、明智,这时只要派人来稍微劝上几句,给个台阶下,自己也就回来了。
    谁想那魏忠贤近水楼台先得月,经他这么一撺掇,皇上被哄的舒服了,居然直接准了自己的辞呈。
    刘宗周也道:“如此一来,事情便没了回旋的余地,杨公怕是非走不可了。”
    “诸位,我先回家了,你们定要与那魏阉斗争到底!”杨涟说完深揖一拜,只好扛着包袱回家。
    见杨涟的背影消失在眼中,刘宗周咬牙道:“明日叶老要到乾清宫经筵日讲,我等今夜就去叶府,叫他老人家明日向皇上讨个公道!”
    高攀龙点头道:“既要召还杨公,内阁都要署名,韩公和刘公也要登门拜访,至于那个新阉王在晋,我亲自去!”
    “若他不从于你呢?”刘宗周有些担心。
    高攀龙冷哼一声:“我等为国为君,由不得他不同意!”
    杨涟一个辞呈递进乾清宫,引起了轩然大波。
    不过这只是个开始,天启皇帝在权阉魏忠贤的“蒙蔽”下,一句“复褒其忠而许之归”,直接准了杨涟的辞呈。
    在东林党人眼中,杨涟既是个忠勇兼备的大才,也是朝廷最负盛名的直臣,就这么草率的一走了之,实在可惜。
    所以接下来的日子里,有朱由校烦的了。
    ......
    天启元年二月四日,内阁首辅叶向高以杨涟“阐述梃击始末而去,功罪未明”为由上疏乾清宫,请召杨涟官复原职。
    这份奏疏由叶向高牵头,内阁次辅韩爌,武英殿大学士刘一燝、东阁大学士王在晋署名,六部尚书联奏。
    除这些当朝高官以外,还有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左光斗、刘宗周,左庶子孙承宗等东林显要也都联合上疏,非同一般。
    奏疏一出,再次引爆了大明的文政两界。
    看着这份奏疏,还有眼前瑟瑟发抖的叶向高,朱由校满心的冷笑,这个东林党,莫非真把这朱家天下当做他们的了?
    不过是弄下去一个九品的杨涟,居然引起满朝的反弹!
    登基以来,朱由校还是第一次显露出如此溢于言表的震怒,叶向高见到后更是吓得连大气也不敢出。
    自从做了这个首辅以来,他是左右逢源,遇事能躲则躲,实在太难了...
    实际上,叶向高压根就没想趟这趟浑水,身为东林魁首的他,自然明白东林党人“团结”起来有多厉害。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