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137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
    山东,郓城。
    正月里的齐鲁大地,天空中正落着稀薄的雨雾,湿润的泥土中钻出翠绿尖尖。
    老人们都坐在地上感叹,若不是这次大震,今年就该是个稍有的丰收年。
    自大震后,广柔的齐鲁平原便如风卷残云,再未见什么春耕,荒芜村落、残垣断壁倒是随处可见。
    一行人自保定府方向骑马而来,反复确认,望着眼前的一片狼藉,都是面面相觑。
    “这里…就是郓城?”
    王在晋轻装上阵,并没有如以往那些钦差一样,竖起高大的棋牌,穿着鲜艳的官服。
    相反,他与随行官员风尘仆仆,个个喘着大气,哪像钦差,看起来就跟路过此地的行脚商一样。
    听见他的问话,随行的一名官员取出地图,肯定地回答:
    “阁老,这儿就是山东郓城。”
    这话说出来,他自己都不信。
    眼前的郓城,城关残破,远远就能见到城内民居大半已经坍塌,数千百姓正在官兵的帮助下搭建营房,表情麻木地搬运石块。
    “阁老,您总算到了,要是再晚上十天半月,末将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
    迎上来的,是大同总兵杨肇基。
    他听见王在晋即将来到郓城的消息,属实是松了一口气。
    这家伙今年四十岁刚出头,正是龙精虎猛之时。
    那次魏良卿死于苏州码头,他便率领本部兵马进驻扬州,捕杀了一批乱党,维持秩序。
    三省大震,杨肇基是朝廷所能信任且威望最足的将官,便临危受命,率领部下移镇郓城。
    听了他的话,王在晋叹口气,明人收起地图,伸出手接住空气中稀薄的雨雾,也道:
    “若不是这次大震,眼下正是复耕的好时候,这片郊外,应该都是来往耕种的农户吧…”
    杨肇基触景生情,也点头道:
    “今年大震,波及的还不只山东一省,河南、湖广皆受影响,原该是个丰年,只怕又要变成灾年了。”
    “唉,自嘉靖以来,我大明境内的天灾愈发频繁了,这是怎么了…”
    王在晋下了马,边走边道:
    “眼下郓城的情况怎么样?”
    “郓城还算稳定,末将接旨后就率本部军马星夜赶来,正遇见马贼于此劫掠、”
    “末将带人击溃了这些马贼,捣毁了他们的老巢。”杨肇基提起灾情,方才说起作战时眼中的精光便又落寞下去,道:
    “这几日,末将带人查看,抚台上奏皇上还是说轻了…”
    王在晋将马栓在营房里,转身问:
    “怎么——?”
    杨肇基为他开门,跟在后面道:
    “郓城人死十之三,坏屋十之八九,马帮虽被剿除,却总有盗匪拦路,抢夺赈灾物资,防不胜防。”
    “末将已散派部下,于方圆十里镇压盗匪。”
    “可这些盗匪滑溜得很,见了官兵就将刀枪一扔,冒充灾民,末将的部下,又都是的大同调来的边军,根本无从分辨。”
    “这还是郓城一地,想必归德府等处,更是人心汹汹,全仰仗赖阁老您了!”
    王在晋点头,道:
    “劳烦杨大帅派人去把山东有名望的乡绅全都叫来,赈灾缺不了他们。”
    “好,我这就去。”
    目送杨肇基离去,王在晋神情凝重。
    离京的前一晚,他一夜没睡。
    钦差大臣,总责此回赈灾,这是立功于社稷、青史留名的机会,却也可能是走向深渊的开始。
    钦差大臣听着厉害,权利极大,地方官员都害怕,可肩上的胆子也极重,需要背负的声讨和关注,也就更多。
    离京前,王在晋根据嘉靖朝就曾发生过的关中大震经验,决定带走一大批京师的底层官吏。
    嘉靖朝时关中大震,朝廷在一月之后才得知地方官员在震中大量死亡的消息,结果就是地方没有官府维系,一片混乱,盗匪蜂起,造成很多不应该的损失。
    这次三省大震,肯定也会有一大批官员因公殉职,如想让地方治所继续运转,就要带去一大批生力官员,就地上任。
    今日到了郓城,情况比王在晋预料的甚至更差!
    郓城官府几乎全部因公殉职,这还没算守城的百总等将官。
    这些赶赴郓城的京官们,成了赈灾的生力军,他们可以维护灾区正常秩序。
    王在晋正写的这份奏疏,就是建议天启皇帝将地方官府官员赈灾的执行情况好坏与官员的考核、升任挂钩。
    在他看来,这将极大调动底层官员的救灾积极性,也能鼓励官员上书谏言,反省赈灾政策开展的得失,安抚民众。
    ......
    钦差大臣到了郓城,不出几日,消息不胫而走。
    普通小民震塌了一所房屋,震死了一个家人,原本安稳的生活就要受到改变,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缓不过来。
    可那些乡绅、名流不一样,他们有数所乃至十数所房屋、宅院,名下的田亩土地,还有财产,更是不计胜数。
    大震影响虽大,但是对这些地方上的乡绅、名流,就并没有那么致命。
    王在晋听杨肇基简单介绍了郓城情况,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利用这些乡绅、名流的权势和影响力,来恢复生产,安定流民。
    这些人分散在山东各地,想全都请过来,谈何容易。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王在晋以设宴的名义,让杨肇基先礼后兵。
    自愿来的自然没事,要是给脸不要脸的,那就是绑,也得把他给绑到郓城。
    让他们亲眼看看,灾民过的都是什么日子!
    第一百七十九章:堂上堂下皆小人
    钦差来的太快了!
    这是乡绅们听见消息后,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想法。
    上次关中大震,嘉靖皇帝不论是陷于党争,还是有什么别的目的,反正一个多月后才正式下诏,派出钦差大臣,总理赈灾。
    这回有意思了,天启皇帝当天任命一位西暖阁值臣为钦差大臣,第二天就下圣旨昭告天下。
    这般迅速的赈灾手段,还是首次!
    钦差来了,宴请乡绅,然后客套寒暄一波,这是按例必须要有的,所以王在晋能发出请帖,很多人并不觉得稀奇。
    只是王在晋因为给皇帝办事,所以在乡绅中的名声并不怎么样,很多人只是就人论事,不愿意来。
    青州府,受灾是山东六府较轻的地区。
    这里的乡绅既有自明初就家财万贯、延续至今的,也有靠沿海贩卖私盐起家,称霸一方的。
    钱家府上,一名大腹便便的豪商老板,迎风嗅了嗅,闻见空气中传来一阵浓浓的肃杀气息。
    “哐!”
    不由分说,钱家的大门被人一脚踹开。
    杨肇基领着亲兵走出院子中,手上按着佩刀,眼眸紧紧盯着他,抱拳冷笑:
    “钱东家!”
    “听说你身患重疾,不能走动,所以去不了郓城。”
    “阁老说了,钱氏是青盐第一家,您要是来了,别的盐家就都得来,请恕在下无礼了。”
    “抬走——!”
    钱坤寒着脸,定定坐在椅子上,闻言拍案喝道:
    “杨肇基,你敢!”
    语落,院中四处响起杂声,忽然冒出几十个全副武装的盐丁,围住了杨肇基一行亲兵、
    杨肇基是什么人,那是刀山血海打出来的战将,岂能害怕这点威胁?
    他眼眸一紧,佩刀出了半鞘,嗤笑道:
    “钱东家,看您这意思,是觉得我杨肇基会怕这几条臭鱼?”
    话音落地,一名盐丁头领挎着长刀,慌张跑进院中,向钱坤耳语几句。
    后者听了,微微一愣,沉声道:
    “杨大帅这是要我非去不可了?”
    杨肇基收了刀,知道对方犯怂,“嘿嘿”笑出两声。
    “此番三省大震,朝廷很是重视,就连皇上都下了诏旨。而今钦差大臣已到郓城,你们这些地方上的豪强,哪能不出点力?”
    “不是我说,你们平日拿朝廷的好处也不少,真当以前那些私盐勾当,全是不透风的墙?”
    钱坤语塞,静默半晌,挥手示意盐丁们尽数下去。
    片刻,才期期艾艾地道:
    “说吧,要我钱氏如何做?”
    杨肇基将手按在他肥厚的肩肉上,道:
    “不是我要你怎样,是眼下大震灾后,地方上需要你们这些豪强,如何收济灾民,为朝廷做些实事。”
    言罢,杨肇基走出钱家,骑上坐骑,向里面喝道: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