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268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毛文龙不知道是在义州和金景瑞闹了什么矛盾,本来说好出兵的朝鲜毫无动静,毛文龙也是提前几天出兵,彻底打乱了熊廷弼部署。
    由于这件事的重要性,熊廷弼在当日的晚上就写了一份急奏,叫人快马加鞭,面呈天启皇帝,还说片刻不容有失。
    由于距离原因,当身在西暖阁的朱由校接到熊廷弼的急奏时,已经是一天之后了。
    这份急奏上写的很全面,熊廷弼把他关于此战的部署和担忧,还有目前的变故,全都列了出来。
    在最后,向朝廷提出了一连串的要求。
    熊廷弼早在半月以前,就做好了三方合击的部署,他先是和朱燮元商讨,决定了一个大致的合击时间。
    然后为广宁的孙承宗、袁崇焕、祖大寿三部,还有朝鲜八道元帅金景瑞,镇江总兵毛文龙,指定了严格的联合出兵时间。
    熊廷弼也数次上疏强调,三方合击战略的实施,必须联络朝鲜,他也早就派出信使给金景瑞,叫他克期出兵。
    由于这次毛文龙产生的变故,致使朝鲜没有按约定时间出兵协助,这大大增加了辽沈的压力。
    熊廷弼在急奏上举荐监军副使梁之垣为钦差大臣,说他在海滨长大,熟知朝鲜的语言文化,可以担当大事。
    朱由校自然没什么好说,全部准奏。
    熊廷弼的三方布置,这是事先请示过自己的,熊廷弼以国书命令朝鲜出兵协助,朝鲜居然放了鸽子。
    看来不派个钦差大臣过去,他们是不知道大明在这件事上的态度!
    第三百五十二章:逮捕袁崇焕
    “传旨,命沈阳右屯监军副使梁之垣出使朝鲜,一切俱照行人奉使之惯例,钦赐一品官服,以重话权。”
    毛文龙和金景瑞的事,就让这次出使朝鲜的梁之峘去头疼吧,朱由校侧着脑袋,将有气无力地将熊廷弼的奏疏放到了一边。
    吩咐道:
    “如果梁之峘在去朝鲜以前,有请求过什么,告诉魏忠贤,照准就是了,不必再送到乾清宫了。”
    王朝辅是魏忠贤的人,这话天启皇帝一说,他自然明白。
    不出意外,这次出使朝鲜的梁之峘肯定会上疏请求一些什么,都是麻烦事,也不需要叨扰这位爷。
    虽说京师现在有皇帝镇着,明面上没什么事,可暗地里,却一直都是波涛汹涌。
    况且,最近天启皇帝频频召见统领五军都督府的英国公张维贤议事,像是又在谋划什么大动作。
    朱由校有更重要的事去忙,这等小事,交给魏忠贤去办是最放心的,其他人办不到自己想要的那个效果。
    先放一边,朝鲜出尔反尔不出兵协助,那是打大明的脸。
    果然,朱由校下旨准奏熊廷弼奏疏中所请“三方合击”之策,并且旨意达到沈阳右屯卫城的第二天,梁之垣的请奏就被送到了司礼监。
    这其中的请奏内容,都是关于朝廷要加强这次去朝鲜使团的事权,确定职责等要求,做起来麻烦,道理却很简单。
    作为宗主国的出使大臣,梁之垣的任务是督促朝鲜征发八道之兵,应援辽东战事,所以必须在朝鲜君臣面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这就要很多事,诸如钦赐的一品官员朝服等来确定。
    最近这段时间,朝廷也在对辽东的战事每日分析。
    崔呈秀带着兵部的官员,正在和有司商议东江军、辽东郡兵饷和新式军械盔甲配送的问题。
    以前,朝廷也有过一些问题。
    比如上面的命令下达以后,地方官员个个观望,以至于不能上行下效,耽误战事。
    现在,熊廷弼的辽沈明军已经和后金军开始接战,这场战事几乎决定着接下来数年辽东的攻守形势,满朝都很紧张。
    一方面,朱由校诏令朝鲜征发八道之兵,倾全国之力应援,另一方面,军机大臣随缇骑出京,督领登、莱、天津水师接应毛文龙。
    兵部很快也发出命令。
    尚书崔呈秀贿赂了一名魏忠贤手下的小太监,探知了天启皇帝的口风,然后部堂会议上一锤定音,下达了让袁崇焕率领四万宁远兵进据河上,威胁后金东北处的命令。
    现在的兵部,虽说朱由校很少直接下旨让他们去怎么做,可一切命令,却都是按照他的意愿下达下去。
    从前王化贞与张鹤鸣的事,再也不会发生了。
    命令下达以后的三天里,宁远兵备袁崇焕仍然在驻足观望,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不肯进军。
    兵部再三发令,让他北上,袁崇焕俱都置若罔闻,态度之嚣张,令崔呈秀愤怒异常。
    袁崇焕持续抗命的消息再度传回兵部,整个兵部都为之震怒。
    兵部尚书崔呈秀考虑到袁崇焕是孙承宗的心腹,孙承宗又是当今天子的帝师,所以并没有直接处置袁崇焕。
    经过商议,于第二天下达了命令。
    兵部的命令飞速被送抵关外的宁远城,崔呈秀知道事态的严重性,虽然没有惩处袁崇焕,却剥脱了他对宁远兵马的指挥权。
    根据兵部命令,祖大寿被委任为前锋总兵官,署宁远中左所指挥同知衔,负责率部北上,应援熊廷弼。
    兵部在这次的命令中措辞极为严格。
    严格到什么程度?
    崔呈秀不仅限制了宁远兵出征的数量和期限,也严令祖大寿接到命令之刻起,立即关押袁崇焕,绑缚回京发落。
    “若有抗命,三日之后,前锋总兵官换人,祖大寿立斩不赦!”
    这是兵部命令上的原话,祖大寿毫不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
    他可不是袁崇焕,有孙承宗这一层关系,斩了自己,正好可以威震宁远军心,崔呈秀没什么怕的。
    熊廷弼的三方布置,宁远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祖大寿也明白,如果自己学袁崇焕抗命,兵部很可能奏请皇帝处置,到了那时,事态扩大,整个宁远军队都要遭受极为严厉的惩处。
    最大的可能,就是他们祖氏将门遭殃,整个宁远军队上下都会被换人,重新洗牌。
    宁远这里的将领已经不是一次两次抗拒兵部的命令了,这对于朝廷及兵部而言,都是不能容忍之事。
    如果他们上上下下都对朝廷产生了抗拒心理,那么就需要成批量的更换统兵将领,谨防兵变。
    崔呈秀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即下令逮捕祖大寿。
    令人意外的是,严令一经下达,祖大寿立即命人关押了昔日上司袁崇焕,并且率领吴三桂等部下将领,渡过辽河,进驻安乐州。
    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祖大寿三万宁远军的行动,很快传到沈阳城外的后金大营,努尔哈赤立即召诸贝勒商讨应对之策。
    对他们来说,现在的形势很不容乐观。
    ......
    天启三年四月十八日晨时三刻,后金全军渡过蒲河,和辽东重镇沈阳相距仅三十里。
    日光渐渐升起,照亮了地上如狂风般奔驰的八旗军队。
    努尔哈赤披挂甲胄,如鹰一般的凌厉眼眸望着地平线那一头的明朝重镇,他心中热切,挥舞其大刀喊道:
    “八旗的子弟们,今夜我们就要在沈阳城里喝酒吃肉,奴役汉人!”
    “喝酒吃肉,奴役汉人!!”
    八旗兵们纷纷挥舞起刀枪,狂呼乱喊。
    兵器的折射有些刺眼。
    这时,一名白甲哨骑赶回,下马跪道:
    “启禀大汗,周围十里的明军尽都被调回城内,满桂正带三万明军于城头誓言死守!”
    努尔哈赤哈哈大笑,转身命令四大贝勒之一的莽古尔泰及图尔格等人,率领三万人马从侧面支援代善,一齐攻城。
    努尔哈赤纵马向前飞奔,身后跟着他号称不可战胜的八旗铁骑,如狂风之势席卷在平原之上。
    很快,他们来到了距沈阳只有二三里的地方,安营扎寨。
    第三百五十三章:黄台吉的建议
    “父汗!”
    半个时辰后,沈阳城外的后金军大营,黄台吉上前一步,朗声说道:
    “我们大金八旗勇士的悍勇绝非明人可比,就是满桂的部下也不行,我们再次拿下沈阳很容易,但问题是如何能待得长久。”
    “难道您想费时费力的拿下沈阳以后,过个一年半载再被熊廷弼夺回来吗?”
    “我们这次既然大费周章,等拿下了沈阳,就要速取辽阳,将整个辽沈平原纳入大金的版图!”
    本来,众人都在为即将拿下沈阳而高兴,仿佛城内明军全部都是土鸡瓦狗,在他们面前根本不值一战。
    听到了这话,努尔哈赤面色也变得有些凝重。
    的确,这个他是没有想过的。
    众人之中,多尔衮看着说话出来的黄台吉,心中也在思量,自己的这位哥哥,心思居然如此的长远。
    半晌过后,努尔哈赤沉声道:
    “王儿,说说你的看法。”
    昆都伦汗既已发话,众贝勒全都默口噤声,将目光望向一身镶黄旗贝勒服侍的黄台吉。
    黄台吉当然明白努尔哈赤这句话的含义,昨晚回去后,他又去找范文程,将整个战局思考了一遍。
    他整理了下思路,然后说道:
    “父汗,多年以来,明国以边墙为界,我族人即便越过边墙,也只是杀戮掠夺而已。如此作为,辽人见我大金旗帜便怕,如何能做的长久?”
    “父汗应该下道明令,叫那些拥有奴隶和庄园的旗人们,善待麾下辽民,征募更多的辽人到我大金为官,收拢人心。”
    努尔哈赤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么多,虽然有时候他也在思考,自己一次次的与熊廷弼鏖战在沈阳,到底图的什么。
    即便听到重用辽人、善待辽人这些字眼,令他眼皮一跳,他却也还是心中高兴,畅怀说道:
    “诸位看看,这就是我昆都伦汗努尔哈赤的儿子!”
    “有这样的儿子,何愁拿不下辽沈?”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