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65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大人要说什么?”张万邦的口气显得有些不耐烦,可能是因为朱燮元的面子,这才没有直接转身走人。
    佥书官脸上仍旧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张大帅,总督知道你们会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派下官前来告知。”
    “此回抽调卫军出关,乃是奉了当今陛下的旨意,整改卫所,光清查了军屯还不够,需要去旧迎新。”
    “去旧迎新?”张万邦虽说政治眼光不怎么样,可听到这四个字,却还是立刻反应过来,说道:
    “总督的意思是,派这些人出关送死?”
    “倒也不全是。”佥书官没有继续解释,只是说道:“现在张大帅总算明白总督此举的深意了吧?”
    “明白,全然明白了!”张万邦由衷感叹,总督还是总督,姜还是老的辣。
    朱燮元这意思,是想留自己在西北镇场子,他领着那票人出关之后统一处置,这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要知道,到了辽东,可就由不得这些兵痞将痞们了,随行的京军、辽军和宣府军队,哪一个都不是善茬,而且都是绝对忠诚于当今陛下。
    卫所军在这些边军大帅头上动土,只怕还没来得及动作,就要被当成白送的军功被平定了。
    虽说结果很令他失望,但这毕竟是为了大明中秋的大业着想,张万邦心里好受了些,走回大堂,张口喝止:
    “都住了!”
    话音落地,大同军众将领纷纷噤声,分两侧站好。
    张万邦站在上首,沉声道:“这是总督的檄令,从今以后,本帅不想听见一个不字,一切按照总督的檄令行事。”
    “都听明白了吗?!”
    大同军众将领都是浑身一颤,忙同声喊道:
    “谨遵大帅军令!”
    第九百章:天启八年
    朝廷兵马调动频繁,百姓是不可能不知道的。
    尽管如此,地方上没有什么大的乱子,而且调动起来的朝廷兵马一般都有各地督抚约束,还算令人安心。
    天启七年就这样平淡的过去,由于调动的兵马实在太多,从朱燮元下令开始,直到天启八年的二月,山陕两省的兵马才算完成了初步的“轮防换驻”。
    不得不说,两广总督何士晋提出来的所谓轮防换驻,现在看来还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一阵杂乱的脚步声从西安城的街道上传来,百姓和行人都自觉的来到道路两侧。
    “嘚嘚嘚…”
    伴随着急促的马蹄声,一批常驻西安城内的骑兵被调动出城。
    虽说朝廷早有城内非紧急情况不得扬鞭驰街的规矩,可现在毕竟是到了天启年间,这种规矩早就没了什么人去遵守。
    对于统兵将领来说,犯了也就犯了,没有谁会去因为自己骑着马在城里走了几步,就将自己摆在台面上惩戒。
    顶多,也就是朱燮元训斥几句。
    可即便是朱燮元这样的人,也不会过多在这种事上去多说什么。
    “这些人,可算是走了。”
    “是啊,希望他们再也不要回来。”
    骑兵过后,便是长长的出关队伍。
    这些官军现在已经换上了新式的军服,但是因为常年未经操训,也没经历过什么大阵仗,还是显得歪歪斜斜。
    尽管这般,如此多的官军一齐踏上街道,造成的动静也还是显得震慑人心。
    路边百姓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聊着,全部人的脸上都是庆幸。
    “听说朝廷派了新的兵马轮防,是大同的那个张大帅。”有一个商人一边喝酒,一边说道。
    “大同军?”一名暂时在这里歇脚的农夫闻言一惊,继而便是满脸喜色,“要是真的张大帅来了,那我们可有好日子过了。”
    “你什么意思?”那商人不明觉厉。
    一个小二端上茶品,一面擦旁边的桌子,一面殷勤笑道:“官人是从江南来的吧?”
    那商人一愣,道:“是苏州人,你怎么知道?”
    小二擦了这个桌子,又摆上茶具,这才转身道:“若是北方人,不能不知道如今的大同军。”
    “张大帅的大同军军纪严明,对待百姓,一向是秋毫无犯,我们这些人就盼着这些兵爷赶紧离开,换了朝廷的正牌官军。”
    那商人笑了,“正牌官军?这些不都是朝廷的官兵吗,还有正牌和冒牌之说?”
    “我看这官兵出城,没个一时半会儿的也走不完,怕是有几万人!你坐,你们都坐,今天的茶水,我包了。”
    这会儿是店家出来了,一个大腹便便穿着袍子的中年男人,满脸堆着笑,“哎呦,苏州的客官就是阔绰,敢问是哪家的老爷?”
    那商人微微一笑,将一块银锭摆在桌上,好像轻如鸿毛,口中轻轻飘出三个字。
    “黄华堂。”
    “黄华堂!”店家毕竟是能在西安这种繁华道路上开铺子的,基本人脉有一些,见识也不浅,脸上一震,不可置信般问:
    “是皇家商会的东家吗?”
    黄华堂笑了笑,“那我倒要问问你了,这普天之下,皇家商会的掌舵者,还有人敢假冒不成?”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店家尴尬的笑了笑,“黄东家,您能来小铺,简直是让我们这儿蓬荜生辉啊!”
    “欸,再说这些客套话便俗了,你还没回我,何谓时下百姓所说的正牌和冒牌官兵?”
    店家请示了一下,这才小心翼翼坐在一旁,说道:
    “倒也没别的,老百姓啊,都朴实得很,现在有些兵是不做事的,欺压良善是把好手,便是冒牌官兵了。”
    “而那些朝廷新募的,都是从民间挑选的有家有室子弟,知根知底,军纪严明,才是正牌官军。”
    “原来如此,看起来,百姓倒不糊涂…”
    黄华堂说完,小呷一口,忽见官军队伍停了下来,起身一望,却见到是城门处有些拥堵。
    “那是怎么了?”
    不等店家回答,街边两侧就都议论开了,不知是谁,激动的喊了一嗓子。
    “是张大帅,大同军到了!”
    “正牌官军来了!”
    要是以往,有人喊出什么正牌冒牌官军来,卫所军将们少说也要一顿好打,可是今日他们不敢,顶多只是瞪了两眼,在心底默默发狠,等老子带兵从关外回来的。
    原因,自然是刚到城外那支举世闻名的强军。
    军将们顾不得街边百姓充满阴阳怪气的欢呼,紧忙小跑着来到城门,向骑在高头大马上的大同军众人鞠躬。
    “见过大帅,怎么这么快就来了。”
    西安府泾阳总兵督漕运事宋利是他们的头,现在也已经察觉到一些朝廷这次调他们出关的猫腻,可话虽如此,却不敢多说。
    “不是说,调动兵马,整顿军需,少说要到今年三月吗?”
    张万邦一手牵着马缰,望向长长的官军队伍,看着这些歪歪斜斜的兵痞子们,心中不免担心。
    还好这次朝廷的意思,是把这些人临时调到关外整顿,不然要是让他们上了阵,真有可能再闹出一次萨尔浒之战。
    眼前这个宋利,名号不怎么样,只是个杂号总兵,这样的总兵,在西安府就有八九个。
    可他不同,宋利也督管着西安府的漕运事务,属于典型的职位不高但是权利很重。
    漕运乃是重中之重,尽管有圣旨在上,还有讨伐建奴的大义为先,朱燮元这次调漕运兵出关,却还是有些说不过去。
    有明以来,漕运兵出关作战都是从无先例,朱燮元的做法,很是在地方上引起了一阵议论。
    但也就仅仅只是议论,朱燮元在山陕两省军中的威望,还是无人可比。
    张万邦也猜得到,总督调宋利出关,肯定是不打算让他们再回来,想到如此,自然没给留什么好脸色。
    他冷淡的道:“哦,反正是要来,边疆无事,蒙古诸部臣服于本朝,还不如提早来了。”
    宋利只能憨笑,随后转身,道:“那末将带大帅入城,视察城中军备,看看有什么要添置的。”
    “不必了。”张万邦却是果断回绝,“你只管领着本部兵马出宁武关,到了畿辅,自然有勇卫营的陈总督和英国公交接。”
    “眼下讨贼事大,别的什么,都可以戴罪立功,你不必担心,本帅这次来不是查这些的。”
    张万邦把话说的这么明白,倒是给准备了满嘴接口的宋利一时间给整不会了,他心中大喜,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好事。
    “既然大帅开门见山了,末将也不多说了,请入城吧!”
    第九百零一章:卫所新制
    虽说这次的轮防换驻和出关击奴赶到一起,事情有些蹊跷,可卫所军将们都是一盘散沙。
    尤其是经过改制后,山陕两省的卫所势力大不如前,便是宋利,也只能在张万邦这样的九边大帅跟前点头哈腰,遑论其余的人了。
    张万邦为了地方稳定,还是留了个心眼,给宋利卖几个好脸色,入城后并没有立即要查探兵备虚实的意思。
    如此一来,卫所的军将们也都安心了,乐颠颠的前往太原城。
    山陕两省的官军要在那里集结,并且同各省的官军一样,在通州一带驻扎,等待朝廷的下一步旨意。
    在朱燮元和张万邦的一镇一调之下,山陕两省没有太大的乱子出现,只有几个千户所发生了哗变,但是很快平息。
    这样的小事,现在基本已经无足轻重了。
    山东由于有袁可立和海防名将张盘的存在,大抵和山陕两省相差不多。
    至于说湖广、河南,倒是出现几次卫所官兵聚众反对,但是被湖广兵备傅宗龙和正在河南剿匪的孙传庭一一化解。
    总而言之,这次朝廷调动各地卫所军队出关,就是连哄带骗,能少一事便少一事。
    只要到了畿辅,那就不是他们说的算了。
    ......
    从去年十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天启八年的二月底,这次声势浩大的调兵行动总算是接近尾声。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