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我的婆婆是重生的[七零] 第352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庄志希挑挑眉。
    这还没下班呢。
    杨立新并不知道庄志希看见他,他出了厂子,并没有回大院儿,反而是在街上饶了两圈,拐到了一个小胡同儿,再往前走,就是黑市儿。
    他今天之所以这个时间就跑出来。那是担负了很大的任务的。
    他丈母娘竟然安排他出来买点粮食,杨立新觉得这真是十分的杞人忧天,完全没有这个必要的,但是听你们家什么时候也轮不到他做主。所以他只能听从安排。
    不过这可是去黑市儿,他还是十分小心翼翼的,生怕被抓到,这要是被抓到影响工作就完了。
    他心里埋怨丈母娘真是没事儿找事儿,但是作为上门女婿,工资都不是他自己领着,所以杨立新也只能听话的照办了。他钻进了黑市儿,黑市儿这边,要是背着筐,或者大包小卷的来卖东西,那么就要交入门费了。
    这巷子口有人盯着把风的,这不能白干。
    但是如果是买主,就没人收费了。
    这主要也是身份不同造成的。
    杨立新谨慎的不得了,但是却不奇怪,这来黑市儿的人不谨慎,才是让人怀疑呢。杨立新刚进黑市儿,赵桂花已经买好了东西往外走,她瞅见了杨立新,但是并不叫他,反而是往角落里一闪,等人走过去再扛着面袋子出去。
    她买了整整一袋子白面,二十斤呢。
    黑市儿不要票,但是价格就比粮店贵不少呢。可就算是贵,赵桂花也买了,别人可能只是稍微买点备用。但是赵桂花是晓得的,今年一定缺粮。
    她这才是第一天,赶明儿还要再买呢。
    这不管咋的,人总是要吃饱的。
    赵桂花扛着面袋子,左顾右盼的出了黑市儿,很快的回家,她把白面放在了卧室,用东西盖上,这点根本不够,不过她接下来也不光是只会买白面,二合面也得买一点,棒子面也买一点,虽然棒子面是真的不好吃,但是也能应应急的。价钱低啊。
    赵桂花算一算账,觉得自己手里的钱啊,还够用。
    她也就没有跟儿女多说什么。
    正常来说,有票的白面一毛八,她今天在黑市儿买的两毛一。不过这是黑市儿不缺粮,等到要缺了,可就不是这个价钱了。虽然现在看似是多花钱了,但是不亏的。
    “赵大妈,你回来了吗?”王招娣站在门口叫。
    赵桂花:“回来了,咋了?”
    王招娣:“我给您做了一双鞋,您穿一穿看看合不合脚。”
    赵桂花:“哎呀。这怎么好意思。”
    她出来了,看着王招娣捏了一双布鞋,说:“是挺不错的,不过你这咋还给我做鞋了,真不用的。”
    王招娣腼腆的笑,说:“应该的,我跟您借了好几次鱼竿了,您都没跟我要钱,我给您做一双鞋也应该的。我就是出个手艺,这买材料是姜芦姐给的钱。”
    赵桂花嘴上说着不好意思,但是动作还是诚实的,很快的上脚试了试,点头说:“这真不错啊,你这手艺可挺好的。”
    王招娣高兴的笑:“你喜欢就好。”
    赵桂花仔细的看了看,感慨:“你这针脚做的真不错,行,大妈收了,以后你用鱼竿就过来。不用客气。”
    王招娣使劲儿点头。
    别看她送了赵大妈布鞋,就算是没送鞋的时候,赵大妈也没二话的把鱼竿借给她。这个王香秀是很懂好赖的。这样的好东西,他们村里的人都不会轻易借出去,谁家有鱼竿渔网的,那是给东西都不借,生怕用的多了,弄坏了东西。
    她大伯就有一个鱼竿,她爸都借不出来呢。
    所以王招娣很感谢赵大妈没有把她当做外人,赵桂花:“过来坐。”
    王招娣:“我去拿笸箩,我还在给小孩儿做衣服呢。”
    赵桂花:“哎呀,你这这么早就准备起来了?”
    王招娣点头,说:“我怕……反正我早点给姜芦姐准备上吧。”
    她抿抿嘴,说:“如果我回家了,也不耽误什么。”
    赵桂花了然,王招娣过来本来就是给周群生孩子的,现在周群都废了,自然没有生孩子的事儿了。她现在没有走是姜芦需要他,但是如果周大妈回来,姜芦就不一定需要她了。
    王招娣虽然是不要什么钱,但是她吃的多啊。
    这一个瘦巴巴的小丫头,吃饭比大老爷们还凶猛。
    估摸着姜芦和周群两个人都吃不过一个王招娣。现在粮食这么重要,他家如果不想要养着王招娣,也是正常的。
    别人家的事儿,赵桂花也不好掺和太多,不过还是说:“你也别瞎想,反正先在这边待着,到时候等周大妈回来,他们商量一下再说。”
    王招娣点头:“我知道的。”
    其实她都有心理准备了。
    他爸妈都嫌弃她一个女孩子吃的多,别人肯定也是嫌弃她的。
    她都习惯了,不过就是好不舍得这个院子里的人。她深吸一口气,说:“我如果走了,也会很想你的。”
    赵桂花笑了:“小丫头心思别太重,车到山前必有路,等赵大妈给你寻摸寻摸,看看城里有没有合适的小子,你要是能嫁过来就好了。”
    本来他们院里白奋斗是个合适的人选。
    你可别看白奋斗千不好万不好,但是这个时候的农村就是很穷,特别是王招娣那样的山沟里,孩子多,更是穷的不得了。如果王招娣嫁给白奋斗,那叫高攀。
    这城里有房子有正式工作的男人,说出来顶顶好了。
    姜芦之前的想法,绝对不是害王招娣,而是真心为她考虑了。
    不过现在嘛,又是另外的说法了,所以从实际上来说,王招娣还是配不上白奋斗,但是他们任谁都不能把王招娣介绍给白奋斗,这人不行了,以后也不可能有个孩子。
    如果一个女人嫁过来,那真的就完了。这不就是守活寡?
    这个年代,大家对传宗接代是相当相当重视的,别说没孩子,像是李厨子夫妻两个这样的,他们家条件也是不错了,但是因为没儿子,都好多年抬不起头。
    这是几十年后的人不能想象的,但是现在就这样。
    如果不是早早的定下来李芳会找一个男人入赘,恐怕李厨子现在连精气神儿都没有了。
    这为啥以前姜芦被周家压着那么欺负都不反抗,也是因为没有孩子。好像这件事儿,就是天大的事儿。王招娣到底也是一个年纪不到的小姑娘,她要是嫁给白奋斗,是比在乡下过得好,但是压力也绝对是相当巨大的。
    男人不行,又没孩子,外面怎么看她怎么揣测她,想都不用想。
    她年纪不大,真的未必扛得住这样的议论。
    赵桂花一转眼就想了很多,不过她还是说:“我给你打听一下,不过你也晓得,但凡是能找乡下丫头的,条件肯定一般了……就这也未必有,但是咱们试一试。”
    王招娣一愣,随即红了眼,她轻声:“谢谢您,我知道您都是为我好。”
    赵桂花:“说那个干啥,还不知道有没有合适的呢。等我跟姜芦说一下,看看她是什么意思,咱多发动群众力量。”
    王招娣知道即便是这样可能性也不大,哪有这样的好事儿啊。
    但是还是很感动,觉得心里暖暖的。
    她说:“大妈,你对我真好,你把我妈妈对我还好。”
    她想了想,又说:“姜芦姐对我也好,还有周大妈……”
    虽然人人都说周大妈不是啥好鸟,为人刻薄毒辣。但是她跟周大妈满打满算只接触了一天多一点,那一天多一天,周大妈对她是挺好的。
    她不管别人咋说,只看自己得到啥样的对待。
    她在家的时候,因为吃的多,她妈还说最后悔就是没在她出生的时候给她溺死!他们姐妹之间感情也不怎么好,大家都为了能多吃一口饭。
    她因为能吃,每天都干最多的活儿,可是大家还是不喜欢她。
    可是来到这里,她就觉得这里很好。
    赵大妈很好,王大妈很好,姜芦姐更好。
    “我反正好好干活儿!”
    她给自己打气:“多干活儿!如果真是要回去,也得帮姜芦姐把这些小动作做出来。”
    赵桂花点头。
    她好奇的问:“招娣,你家乡是啥样的啊。”
    王招娣:“我家在山沟里。”
    这时王大妈和后院儿的几个大妈大嫂子也过来了,凑在一起做针线活儿,也都加入了话题。
    王招娣:“我家过来,坐车都得倒车好几下。”
    别看同样是农村,这四九城周边的农村,是比别的地方的农村富裕不少的。像是王招娣他们家,就算是比较贫穷的农村了,要从地界儿上来说,已经不算是四九城范围内了,是属于河北了。
    她说:“我们那边去公社都要走三个小时呢,我们村里只有一辆牛车,是村里耕地用的。我们想去公社都要一大早出门。”
    “那你们日子过得挺苦啊。”
    王招娣点头:“嗯,是这样的。我们村里的富裕人家,吃的都不如院里的很多人家,我家就更不行了。我家孩子多,我爸要补,我妈要吃药,所以日子更辛苦一点。”
    赵桂花:“别看你们距离四九城也有一段距离,但是也没说是偏远的不能再偏远。咋村里这么穷啊!”
    她犹豫了一下,小声说:“其实以前,我们村里还成的,不算是周遭最穷,不过后来因为一件事儿,就不太好了。外面的人都不去我们那边了。”
    大家多了好奇心,问起来:“啥事儿啊。”
    王招娣抿抿嘴,有点迟疑,但是还是说了:“以前,早些年的时候,我们村里还会卖鸡蛋的,那个时候不像是现在这么严格,不用严格养着两只,大家都偷偷摸摸的多养上那么五六只鸡,平时鸡蛋都能换东西的,也能补充营养。那是硬通货。不过我们很少送到公社那边的代销点去卖。我们村子走过去要三个小时呢,而且路不好走,有时候就碎了。那可是很吃亏的。再加上大家也懒,不乐意耽误好几个小时往城里走,所以宁愿就是村民间互相交换。后来,有贩子来我们村里收鸡蛋,三分钱一个。村里人就都把鸡蛋攒了卖给收鸡蛋的小贩子。大家能攒点钱也挺高兴的。”
    “那不是投机倒把了?”
    王大妈掐了说话的大嫂子一下。
    大嫂子赶紧解释:“我没别的意思。”
    王招娣:“那个时候是几年前,不像现在的,虽然也说不行,但是也不是很严。”
    “应该就跟鸽子市儿一样,卖一点点家里的产出,没啥的。”赵桂花说了一句,王大妈点头:“应该是这样。”
    也就是这些年才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前些年,家里养的鸡下蛋,可以拿到鸽子市儿卖的,大批量肯定不行,就那么十个八个的,肯定不算投机倒把。
    他们卖鸡蛋不算什么,但是收鸡蛋那边肯定算了。
    “本来这事儿就好好的,差不多卖了将近一年的,结果大队长家的庆来叔说我们吃亏了。他是在公社做临时工的,回来之后听说了,就说我们吃亏了。原来他碰巧知道那个来我们这边收鸡蛋的小贩子,小贩子把鸡蛋分成了三等,有四分、四分半、五分,三种呢。他收的时候都是三分。大家一听就特别生气。觉得我们又是喂鸡又是养鸡,多费劲啊,他们清清爽爽就赚的这么多。还要五分。这一下子就赚了两分呢。于是大家就商量着要涨价,不仅要涨价,还得把之前的差价补给村里人。”
    “你们要涨多少?”
    “他们说,一个鸡蛋让小贩子赚一厘就不错了,我们也分三等,四分的,要三分九;四分半的,要……他们不过就是过过手,没有道理赚那么多,一个鸡蛋赚一厘,也不少了。另外我们都卖了一年了,最起码要赔偿我们一百块!”
    赵桂花听得一言难尽,她觉得这村里的人怎么说呢……就脑子不灵光啊。
    “后来小贩再来收鸡蛋,我们村里人就集体把人给堵住了,说是让他必须按照这个收购。不然就举报他投机倒把。那个人被大家堵住了,然后就答应了,不过他说自己按照原来的价钱带的钱,钱没带够,要回去拿钱。明天再来。村里人因为大获全胜而十分高兴。不过庆来叔却说,这人看着贼眉鼠眼,恐怕明天再来,会带人来。到时候反悔就不好了。他就说明天找投机倒把办公室过来。把他们抓起来。他们吃了教训,以后再来我们村做生意,就会老实。大家都觉得可行,结果第二天那边等了一天,也没看到人来。我们村子挨了一顿骂,庆来叔领人去公社要找到这人讨说法。结果他们都被打断了腿。原来村里去告密,被他们盯梢儿了。他们知道我们这边有投机倒把办公室的,而且就算没有,他们也不干。他们都说我们村子贪得无厌。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小贩子来我们村子了。后来严格控制家禽数量,我们但凡是有人偷偷多养一只,都会被举报。村里人想拿点什么去收购站,也总是有人捣乱。那些小贩子一直都很厌恶我们村,一直捣乱……所以我们村子越来越穷。”
    大家听了王招娣他们村为什么这么穷的原因,一个个还真是不知道说什么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