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农家小福女 第69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刘母尖叫,“这是在我刘家,你们怎么敢,怎么敢,老头子,老头子,你看看他们周家多过分,这样的儿媳妇早就该休了……”
    “你闭嘴!”刘老头恨恨地看了周二郎和周四郎一眼,知道今天是不得不谈,想了想,他忍痛道:“和离可以,嫁妆,当初老大家的嫁妆一直是她自己拿着的,我们家并没有管,不过她这些年在我们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们愿意凑钱给她弄一份同样的给她。”
    意思是再要赔偿就不可能了。
    老周头冷笑着没说话,小钱氏则上前一步道:“亲家公,我大姑子的嫁妆你知不知道我不知道,但亲家母是一定知道的,当时她带进来的两床被子,除了自己用了一床外,还有一床是亲家母抱去自用的,亲家公每天躺着,都不知道被子是我大姑子的陪嫁?”
    刘老头有些尴尬。
    小钱氏继续细数,东西是怎么用的,再没人比周喜更清楚的了,那毕竟是自己的陪嫁,一笔一笔她全给记得清清楚楚,两只樟木箱笼,她的新房放了一个,还有一个也是被刘母拿走的,如今就在她的房间里。
    当时周喜想的是,反正两个箱子她也用不了,她嫁进来就是一家人了,婆婆开了口,她总不能不给,不过钱和银耳环,银手镯之类的都是她自己拿着的,不管刘母怎么暗示,她都没给。
    但这些东西,最后还是全都用了。
    大部分是周喜自己去看病用掉的,还有一部分是刘家困难的时候,刘大郎和周喜商量,周喜拿出来给家里应急的。
    不过这会儿,小钱氏可不管钱有没有用在大姑子身上,反正那会儿大姑子是刘家的媳妇,用的就应该是刘家的钱,哪怕是大姑子看病,也应该是刘家出钱。
    所以她认为,这些钱也是刘家借的,到最后便都成了刘家借用儿媳的陪嫁。
    刘家上下气得不轻,觉得周家太得寸进尺,毫不讲理。
    两边从上午吵到下午,周家步步紧逼,刘老头勉强守住底线,不敢多后退。
    实在是,他们家除了老大,还有老二没成亲呢,总不能为了给老大休个媳妇,给出娶媳妇的钱,他过后可还要再娶呢。
    钱三舅不耐烦的嚷道:“你们刘家不愿意也行,休书我们不接,和离书你们暂时也别想,拖个三年五年的,我们的丫头不急着嫁,我倒要看看你们刘家的野种是不是也能在肚子里待个三年五年再出来!”
    第116章 议定
    刘老头胸中的那口气突然就泄了下来,他看向坐在他对面不说话的老周头,便知道他也是这个意思。
    两家到底做了八年的亲家,他大概也了解老周头的脾性,知道他要是只想还回嫁妆,一文赔偿也不给是不可能的。
    但还一份同样的陪嫁也是不可能的,太贵了,若给了他们这份赔偿,相当于在老大身上就花了三份聘礼了。
    老周头并不是不知变通的人,他也没想过刘家能赔偿一份一模一样的嫁妆给他们。
    最后,经过商量,刘家把当初周喜带过来的嫁妆全部还给她,被子和衣裳都要新做的,除此外,他们还得再给周喜一个银手镯和一吊钱,算是给她的赔偿。
    当然,这些东西刘家一时拿不出来,所以和离书一时也没办,老周头道:“这些事年前得办下,我们周家没那么多闲工夫等你们,给你们三天的时间把东西备好,衣裳和被子的针脚得严实,三天后我们请里长来办和离书。”
    休书不是给了就有效的,和离书也不是签了就有法律效应的,得去衙门那里登记造册。
    不过这种事跟他们没关系,因为这种事一般都是直接和里长报备,里长自会向上报的。
    过年衙门是放假的,但里长却不会放假。
    百户为一里,七里村和刘家村的里长并不是同一个,到时候要把两个里长一块儿请来做见证。
    在两族族亲的见证下,老周头和刘老头谈下了赔偿,两个村的村长算是见证人,只要两家还想在村子里过下去,谈好的事就不能再反悔。
    周家人这才冷哼着离开,离开时,小钱氏带着妯娌两个闯进刘大郎的房间里,把属于周喜的东西全部带走,又去刘母的房间里把那个樟木箱笼搬了出来,直接带走。
    刘家人的脸色很难看。
    这件事算是定下了,对于刘家来说,这件事算是解决了,但对周家来说,难的才刚刚开始。
    一回到家,老周头就和钱氏道:“我晚上去老四他们屋里住,你问问喜,再嫁,她想要找个啥样的?刘家赔回来的东西,我们全给她带走。”
    钱氏叹气,“她不想嫁了。”
    “不嫁她住哪儿?”老周头道:“老了怎么办,难道就靠兄弟们?”
    钱氏没说话,她今天劝了一个中午,周喜虽然没说话,但她能感觉到她的态度,最要紧的是,她怕逼急了孩子想不开,所以钱氏也不敢说得太多。
    满宝正坐在床上数钱,这些钱是昨天周五郎他们进城里卖糖得回来的,满宝分了不少。
    虽然昨天已经数过了,但她今天又数了一次,听见爹娘说话声音越来越高,似乎要吵架,她就把铜板全都兜在肚子的衣服上,滑下床就跑过去,“爹,娘,你们别吵了,看,我有钱。”
    夫妻俩看向满宝。
    满宝把衣角往下拉了拉,让他们看衣兜里的钱,道:“爹,你找村长给大姐批块地做房子吧,就在咱家旁边就行,先生说了,大姐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可以立女户。”
    老周头就忧伤的叹息道:“你这孩子想的也太简单了,你姐要是不嫁人,这日子怎么过?”
    “我也没嫁人呀。”
    老周和钱氏:“……”
    满宝问过科科了,科科说,未来的人类中,很多女孩子都不嫁人,她们照样生活得很好。
    为什么呢?
    因为她们有钱!
    满宝仔细想了想,还在纸上列了一下,发现科科说得特别对,一切都是钱的问题。
    如果大姐有钱,爹娘还会那么急迫的想要她嫁人吗?
    她道:“娘,我都给大姐想好了,给大姐建个房子,再让哥哥们给大姐开荒种地,大姐这么厉害,一定能把日子过好的。”
    老周头道:“她现在年轻,手脚灵活没啥,那以后老了怎么办?”
    老周头道:“到那会儿她走不动了,干不了活儿了,吃什么,喝什么?”
    “大姐有钱的话,可以雇人嘛,比如大头,只要给他钱,他会照顾好大姐的。”
    “听你这么说,好像赚钱就跟捡石头一样容易,钱是那么好挣的?”
    满宝:“也不是非常难啊。”
    “好了,好了,”钱氏道:“你跟满宝争什么,她刚回家,就算要嫁人也得过完这个年再说,总不能随便找个人就把她嫁出去,得好好寻摸寻摸,等上一年半载的再说。”
    老周头就喘着气问,“那家里怎么住?”
    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最要紧的也是这一个,家里住不开。
    当时建这房子的时候,周喜都出嫁好些年了,所以根本没考虑到她。
    而且当时周家也不是很有钱,没看连四郎五郎和六郎都住一个房间吗?
    钱氏忧虑的看了外面院子一眼,道:“在柴房旁边搭个草棚吧,让老四他们搬到那儿去住,多给他们准备两床被子,等入春就没这么冷了。”
    老周头这才没说话。
    周家留前去帮忙的村民们吃了一顿饭,然后将他们送走,剩下钱家三个舅舅没走。
    钱大舅道:“三天以后我们再跟你们去一趟刘家村,人既然回来了,你们也别骂她,她还年轻,长得又不差,不愁嫁。”
    就是嫁的可能不是很好,反正乡下多的是光棍,两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光棍却随处都是。
    钱三舅则道:“还嫁啥呀,喜又不能生孩子,嫁出去也是给人当牛做马,还不如在家里帮忙呢。不行就出去找个活儿,我知道,外面一些富贵人家对仆人还不错,做得好了还给养老送终呢。”
    钱氏气得不轻,瞪他道:“你给我闭嘴。”
    钱三舅平生最怕的就是这个姐姐,低下头去不敢说话了。
    钱二舅也横了他一眼,道:“等从刘家拿了钱,还是带她进县城看看吧,我看她除了脸色有点不好,没什么太大的毛病,治一治说不定能治好。”
    能把病治好,生个孩子是最好不过的。
    钱大舅也点头,“去济世堂,钱要是不够,家里边给你们凑一些。”
    说起凑钱,钱大舅想起来了,看向周四郎,沉着脸问,“四郎,你现在还赌吗?”
    周四郎一个激灵,不知道这个话题怎么就扯到他身上来了,他低下头去,有些战战兢兢的摇头,“不,不赌了。”
    钱大舅平生最恨赌徒,闻言冷哼一声,道:“你要再赌,你爹娘兄弟咋样我不管,我先叫你表哥打断你的腿。”
    第117章 落定
    周四郎低头,钱三舅也低着脑袋。
    钱大舅扫了他们俩人一眼,冷哼一声,然后道:“今天就这样吧,我们先回去,有事再让五郎去叫我们。”
    老周头应下,连忙送三个舅兄弟出去。
    晚上,周喜和母亲妹妹睡一张床,钱氏摸了摸她的手,道:“是有点冰,这女孩子的手不能冰,你摸摸满宝的,多热乎呀。”
    满宝已经困了,正打了哈欠要睡觉,闻言精神一振,把胖乎乎的小肉手塞进大姐的手里,笑嘻嘻的道:“热不热,我给你暖手。”
    周喜摸着她的手笑,“满宝现在调养得可真好,记得她小时候,小手小脚都是冷的,不管穿多少衣服都没用,有时候后背都热出汗来了,手还是凉的。”
    钱氏久病成医,道:“那是阳气不足,你现在就是,多半是宫寒的毛病,你二舅说的不错,等从刘家拿了钱,你先去县城里看看病。”
    周喜苦笑,“娘,要我说不必去费这个钱,我又不是没去看过,他只说我体虚,让我好好养,一个准话也没有。我也吃了不少药了,但一点用处也没有,何必再去费这个钱呢?”
    钱氏叹气,“县城里最好的大夫就是济世堂的大夫了,不知道谁家与他相熟点儿,好歹得句准话,能不能治,怎么去治。”
    满宝举起小手,“我,我,我和大夫熟啊。”
    周喜还没说话,钱氏就点了一下她的小额头道:“你就跟人家见过一面,熟什么呀?”
    “不止呢,我还和他借过书,我又给还回去了,虽然是让五哥还回去的,但我们有通信的,”满宝坚持道:“我们是朋友的。”
    既然是朋友,问的问题,对方肯定要认真回答呀。
    满宝道:“大姐,等你去看病,我跟你一块儿去。”
    周喜看向钱氏,钱氏就微微颔首,“也好,让你妹妹和你走一趟。”
    时间倒也不久,第二天,老周头便带着儿子们一起把柴房旁边的那块空地清理出来,用稻草和了泥土做成土砖,然后把准备要建房子的木头拿出来,沿着柴房往下给搭建房子。
    茅草屋更快,但这会儿还过冬呢,天气冷得很,老周头也怕把三个儿子的身体熬坏了,所以才打算做好一点儿。
    但也好不到哪儿去,晒好了土砖,再往上一垒,都不用人帮忙,自家人两天时间就弄好了。
    这就是儿子多的好处之一了。
    第三天,周家又去请了一趟钱家三个舅舅,然后去请了里长一起往刘家村去。
    这一次,周喜也跟着去了。
    和离并不是非得要她到场,一般这种事两家人就能给办了,但周喜还是想自己亲自去看一看。
    这种场面小孩子是不可能去的,所以满宝就蹲家里写字练字和读书,午时刚过,他们就回来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