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农家小福女 第1247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师生两个讨论了半个晚上,第二天满宝爬起来便从空间里拿出了三张药方,她将药方交给周立如,道:“去药铺抓药,拿回来我们试着做药膏。”
    周立如看过药方,发现用的东西都不是很多,大多数药都还普通,便进屋去拿钱。
    满宝吃完了早饭,悄悄打了一个哈欠后起身,“你先把药买回来处理了,我今天还要再去县衙看一天病人。”
    周立如应下。
    杨和书按照比例给她抽的病人,今天下午应该可以看完。
    庄先生今天则带着白善几个去和夏州府学的博士及学生做交流,既然是来游学的,只要有条件,还是要就学习上交流交流的。
    白善出门前见满宝急吼吼的出门,便打转马头和她道:“我这边完了就去找你,我们还要在夏州多留两天,不急。”
    只打算留两天,后天就启程的庄先生停顿了一下,看了两个弟子一眼,没说话。
    等上了车,他才问因为犯困不想骑马的白二郎,“你们昨天做了什么,又想多留两天了?”
    白二郎打着哈欠道:“我们没做什么呀,哦,可能是他们想给善堂的几个孩子治一治脸上的麻子吧。”
    庄先生点头,便问起善堂的情况来。
    满宝急匆匆的赶到县衙,那里被通知到的病人已经在排队了。
    她将所有人看了一遍,其实还是有人有用药的后遗症的。
    只是病人太多,她根本不记得这个病人是不是自己的,更别说记住他们的用药。
    要是病人是她的,她去翻脉案册子,说不定还能把人找出来,要不是,短时间内是找不到的。
    而病人当时迷迷糊糊的,更不知道自己用了什么药。
    不过她不记得病人,病人却是能记住给他治病的人的,“是一位姓卢的太医给我的看的病,当时卢太医说我的肝不好,其中有两味药不能用,而且要治病还得先保肝……”
    他这么一说,满宝就大致能推断出他的药方来了。
    她又摸了摸他的脉,便斟酌着给他开了两个方子,道:“先吃这一张药方,调理身体的,要吃上一个月,然后再吃这一张方子,也要吃一个月。”
    她看了一眼对方,闻着对方身上若有若无的味道,道:“你以后不能再饮酒,也不要吃过于油腻和辛辣的东西。”
    过后,她和赶来帮忙的白善道:“我仔细的看过病人的情况,他不仅肝有问题,胃也有问题,卢太医能在那种情况下还把人从天花中抢回来,也是本事。”
    白善道:“不是留下了后遗症吗?”
    “相比死亡来说,留下的后遗症根本不值一提,要是我来,留下的后遗症只会更大。”
    满宝说这话时没有特意避开病人,因此这话还是流传了出去,传到那个病人及其家属耳中,他们心里好受了不少,“爹,以后您可不能再喝酒了,之前卢太医也叮嘱过吧?”
    病人脸色通红的应了一声。
    满宝只检查出了三个有服药后遗症的病人,两个都是因为身上有其他病症,因此不得不该用其他的药,因为是临时调整的药,有的君臣难以相宜,便有部分有毒性残留过重,所以才有了后遗症。
    只有一个是因为本身对一些药物反应较大才留下了后遗症。
    满宝都给他们开了药方调整。
    此时距离天花用药已经过去二到五个月,时间也不短了。该出现的后遗症基本上都出现了。
    满宝将这些都记录下来,可以和太医院禀报,看来这次天花病疫他们总结出来的几张药方都可用,尤其是其中三张,效果很不错。
    满宝写到这里微顿,若是能再加以针灸,效果会更好的。
    满宝干脆将可行的几套运针法也写了下去,然后装在信封里交给大吉,等他们离开夏州时可以交给驿站,一并带回京城去。
    这些都是要总结的,后面都会用得着。
    满宝写完,想起那药方,跑去找周立如。
    周立如已经将药材处理完,此时刚放锅里熬上,但药膏不是那么好做的,这些药材种类不是很多,但一样一样的熬下去,等做好也得明天了。
    对于做药膏,她还是挺熟练的,甚至比周满还要熟练,看到小姑过来,她立即从地上起来,“小姑,我把药都熬上了。”
    满宝点头,她用三个炉子在熬药,满宝便去看剩下的药材,发现该炮制的她都炮制过了,现在正在切其中一味,她便坐下,也翻出一套药杵来,“我来磨粉吧。”
    白善也找了过来,将袖子挽起来后帮忙。
    等白二郎他们找过来时,三人已经把药材处理了一半,白二郎被迫对这件事有点儿熟悉,便也坐下帮忙。
    殷或自己是认识不少药材,但对处理药材并不熟,不过没关系,这种事儿都可以学,最简单的就是切药材了。
    于是等杨和书下衙找过来时,便看见六人占了院子的厨房,每一个人眼前都摆了药材正在处理,里面噗噗的冒出浓重的药味儿。
    他说呢,怎么一到后院就全是药味儿,还以为家里又有人生病了呢。
    第2139章 叮嘱
    满宝药方上列的药量不少,周立如照着全买了,所以做出来的药膏……有点儿多。
    不过,满宝本就是打算多给他们准备的。
    她将做好的药膏分成一罐罐,然后贴好标记,和白善几个一起送去了善堂。
    几个孩子身上都没别的毛病,就是麻子多。
    他们年纪最大的也就九岁,可能正因为年纪小,所以天花时没忍住抓挠。
    而当时,他们的家人也不可能像富贵人家那样时时看着。
    满宝检查了一下他们脸上的痘痕,又摸了一下脉后就把药膏分给他们。
    三种药膏,九个人,每三人用一种。
    她道:“这三种药膏我都没用过,所以不确定药效如何,不过都有祛除痘痕的功效的,你们先用着,到时候我回来看看效果再调配一下。”
    “中途不要换药膏,每一个人的药膏我都做足了一年的。”
    满宝教他们怎么用。
    他们不仅脸上有麻子,身上的痘痕也不少,但显然,他们现在还顾及不到身上,所以满宝只让他们擦脸和脖子。
    “先擦擦看。”
    白善则是找了善堂的管事,让他将这九个孩子按照男女分成两个房间,并道:“管好善堂里的人,别让人欺负了他们,他们的药只能他们用,我们一年后要看效果的。”
    他若有所指的道:“现在他们是周太医的药人。”
    本来只当这是他们善心的管事一听,立即不敢怠慢了。
    既然是药人,后面周太医肯定要看药人服药的情况的。
    见他上心了,白善这才去找和孩子们相谈甚欢的满宝几人,和他们一起回刺史府去。
    昨日过后杨和书对善堂的事也有些上心了,知道崔氏已经在找人,真的打算给孩子们请先生,便笑着摇了摇头。
    师爷见了便笑问,“大人不看好此事吗?”
    “不,此事不仅利于夏州将来,对那些孩子也有极大的好处。”他道:“我本来也很忧心,夏州不缺土地,但这些孩子就算年满十四分了土地,他们也很难靠着土地谋生下去,更别说保住土地了。”
    “我本来就想给他们另外找出路,或者是送到职田中跟随佃农学习几年,压他们到十六岁再分田地,到时候衙门可以一次性给足他们两年的酬劳,助他们购买粮种、农具,还有建造房屋,应该比十四岁就一无所有只分田地强,但……”
    杨和书顿了顿后道:“孩子年龄不一,我能管的也只是任期上的这几年,最多六年,六年以后余下的孩子怎么办?”
    新接手的官员未必会继续他的政策。
    师爷想了想道:“大人是想趁机将此事做成善堂的惯例,列入夏州的规矩中?”
    杨和书点头,“不错,白善出的这个主意很好,可以操作的空间也很大。”
    他笑了笑后道:“只除了一点儿,费钱。”
    师爷略一想,的确是费钱,现在夫人还没反应过来,只以为先生是他们自己府上出的就不贵,却不知道对于教学,先生的束脩从来不是占大头。
    占大头的一直是教学的材料,先生用的材料,学生用的材料,还有善堂里这么多人的吃喝住,那才是最庞大的开销。
    师爷:“白公子这是坑了夫人呀。”
    杨和书笑道:“那小子以为我还和在罗江县一样呢,他哪里是坑夫人,是坑我呢。”
    师爷就笑道:“但大人现在是真没钱,到最后不还是夫人出钱吗?所以……”
    杨和书闻言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也是,最后还是坑了夫人。
    杨侯爷有钱,很有钱,但自从他拿着杨氏在江南的经营送给皇帝后,杨侯爷就不再给他钱了。
    杨和书想了想,问道:“派去江南的商队回来了吗?”
    “没有,估计还要再等两月,此时正是江南收茶的关键时刻。”
    杨和书就点头,“等他们回来,府上的银钱应该会宽裕一些。”
    师爷心中就想叹息,大人什么时候为钱财忧心过?
    不过用自己挣的钱总是要更理直气壮一些的。
    “所以大人决定照着白公子的主意来了?”
    “只是花钱多而已,利大于弊的事儿为什么不做?”在杨和书看来,能够用钱解决的事儿就不算什么难事儿。
    先从公中出,想办法让他们自己盈利维持起来,如果不能,再自己出钱,强行为他们构建起盈利循环的结构来,事情也就能够一直进行下去,最后总会变成规矩。
    白善似乎也知道自己坑了人,于是利用多留的两天时间拉着白二殷或几个洋洋洒洒写了好几个善堂的规划书,临走前青着眼圈将规划书交给崔氏。
    崔氏收到这个东西时是懵的,没想到白善他们还做了这个。
    白善看她这样的表情,对这位学嫂略有些愧疚,他道:“学嫂,这是我们写的,您看看,或许会游泳。”
    崔氏只翻了两页就看住了,她问道:“你们竟写得如此详细。”
    连怎样让孩子们选择学习的内容都写得一清二楚……
    白善不好意思的道:“以前我们写过怎样建造太医署,善堂比太医署还要小,其实这有些借鉴太医署创办的经验,虽然一开始麻烦些,但只要第一年做得好,形成了规矩,后面就不麻烦了,只要照着规矩来就行。”
    崔氏有生之年还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东西,她握得很紧,向白善几人点头道:“你们放心,我会认真看的。”
    白善松了一口气。
    其实这规划书不只是给崔氏看的,也是给杨和书看的。
    善堂的事儿并没有崔氏想的那么小,只要选出几个人送过去当先生就行,真要做起来,里面的事情就太多了,前期是肯定需要杨和书的支持和帮助的。
    果然,崔氏在看过规划书后,还是去书房找了杨和书。
    杨和书看到规划书,笑了笑后道:“他们写的不错,只要稍改一改就能用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