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农家小福女 第1740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但这种算计的秘密为什么要让他知道?虽然有些困扰,但太子心里还是有点儿高兴的,于是给她提了一个建议,“别传得太离谱,找几个信得过的人去一些偏远的乡下地方传话,剩下的你们就不要再出手了,若是谣言,咳,流言跑偏了,你们再引一引就可以了。”
    周满和白善见他竟然同意了,高兴的应下,白二郎更是道:“太子放心,这个我们很有经验的,她以前在我们村就是太上老君座下的仙子。”
    太子怀疑的看着周满,原来你有前科?
    白善连忙道:“这却不是她传的,是因为她从小聪明,学医又快,所以附近的村子才有了猜测。”
    “对,”白二郎还一脸叹息的道:“我们小时候都相信了呢,她自己也特别相信,要是遇上了难事,我们还会偷偷的作法,想要天上的太上老君帮帮忙。”
    太子:“……你们还会作法?”
    “会一点,但主要是道和道虚来做。”白二郎想到他们为了作法送给道和道虚的鸡蛋,那可都是从他们的小农庄里拿出来的,结果他们悄悄在道观后面又是烧香,又是跳神的,最后也没能让太上老君降下神迹。
    白二郎瞥眼看向白善和周满。
    小时候他和周满都有些相信她是仙子转世,只有白善一点儿也不信,可也不知为何,他和周满长大不太相信了,但白善又有些相信了。
    太子忍着笑,和他们颔首道:“你们有经验就好。”
    又叮嘱道:“这件事别告诉别人了,我们几个知道就行。”
    大家都点头应下,周满也不打算再告诉别人,嗯,陛下是最高的顶头上司,再告诉他就够了。
    不过他也不是别人,他是太子的爹!
    太子没想到周满还打算告诉他爹,忍着笑的领着他们去前面见郭刺史等人。
    郭刺史已经领着刺史府的官员和各县县令等在前衙了,见太子带着白善周满出来,心下叹息一声,对于俩人的受宠程度又有了新的认识。
    太子这次见这么多人只有两个特别需要吩咐的,一是晒盐法和盐场;二就是医署的宣传和普及,他希望各县都能给予帮助。
    尤其是盐场,当中涉及到国政,需要特别的注意。
    当然,医署也很重要,这事关民生。
    大家只当太子偏心白善和周满,没有多想,反正当着他的面是满口应下,之后的事情之后再说。
    周满得了支持,趁势和郭刺史申请了一些钱和便利后便回家给皇帝写信了。
    没错,她没有写折子,而是写信。
    她觉得宣传自己成为神仙是一件很羞耻的事,她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小时候乡邻说的多了,她自己会有一种自己就是仙子转世的错觉,但她现在已经长大,她明确的知道自己不是太白,但她现在要去冒充太白。
    不过科科说了,那是一颗星星,它不是人,上面也没有人,所以她接受的还挺快。
    信是随着明达的信一起送回京城的,她写信回去报平安,顺便告诉帝后太子已经启程离开青州,她和驸马会留在青州避暑,不会和太子继续南下。
    信很快送到京城,皇帝先拆开了宝贝女儿的信,看完了思念过女儿后才拿起周满的信拆开。
    第2994章 维护
    皇帝一目十行的扫过,然后震惊的瞪大了眼睛,便是脸皮厚如他,也不由道:“无耻啊~~”
    伺候他茶水的古忠手微抖,忍不住抬头快速的看了他一眼,觉得他的脸色还好,便放下心来,一边将茶奉上去,一边笑问,“周大人这是说了什么好玩儿的事?”
    皇帝撇了撇嘴,将手中的信来回看了两遍,然后就拿起信封看了看后道:“幸亏她还知羞,没写折子,知道让朕不外传。”
    话是这么说,但他却特别顺的将信递给古忠,示意他看。
    古忠觉得皇帝的脸色还不错,虽然一脸嫌弃,所以便笑着躬身接过,展开信看。
    看过信后的古忠:……
    他憋了半天,总算憋出一句话来,“周大人还真是……奇思妙想。”
    皇帝就哼了一声,“这是奇思妙想吗?这是懒的,想走捷径呢。”
    古忠便问,“那陛下的意思是……”
    “他们想做就做,有捷径走为何不走?”皇帝敲了敲桌子,“写信,让驸马写一本奇闻志怪的……杂书,其中太白就描摹成周满的样子便是,让她司疾病寿命。密宗能写书,难道他们自己就不能写书吗?”
    神仙的形象都是会变化的,连男女都可变,还有什么不能变的呢?
    以前太白是主刀兵肃杀,为大将军形象,但现在民间多传为女子,司虚灾疾病,既然可变,那干脆变得彻底一点儿。
    皇帝敲了敲桌子,“除了疾病寿命外,让驸马再写一些太白防治疫病的事,周满不是一直想要在京城之外的地方种痘吗?若真有人相信她是太白,之后让他们种痘就要容易许多了。”
    古忠都应下,开始研墨,自己代笔写了信,交给皇帝看过以后就盖上了私印。
    皇帝想了想,没让他将信封上,而是在信后添了一句话,让周满他们悠着些,流言若是太甚,朝中大臣们要是问起来,他是不会为她保密的。
    皇帝自觉不会向外传,但这事儿实在是太可乐,他忍了一天,晚上还是忍不住去找皇后说悄悄话。
    “这世上想当神仙的不知有多少,但他们也只敢悄悄的来,别说告诉别人,连心思都不会显露出来,她倒好,直接写信来问朕,”皇帝啧啧道:“起居郎就跪坐在一旁,也不知将来太史令要怎么写她,哈哈哈……”
    皇后也忍不住笑,推了皇帝一把,“陛下也太促狭了些,既知道,看完信后何必说出口?”
    他不说,难道起居郎还能将他的信拿过去拆了看不成?
    皇帝哈哈大笑道:“总要让后人知道这周太白是怎么来的吧?”
    这样的有迹可循,将凡人成仙的最后一点隐患也消除了。
    皇后也只是嗔怪了一下,并没有很责怪皇帝。
    起居郎所做的起居注在记录后就会被封存,等皇帝驾崩,换了一个皇帝才有可能被打开修史。
    所以这件事被起居郎知道并不要紧,能做起居郎,嘴紧是第一要素,皇帝都有可能往外泄密,但起居郎一般不可能。
    所以皇后叮嘱皇帝,“您可不能再告诉他人了。”
    皇帝:“放心吧,朕不会再说此事的。”
    因为说得自信,所以第二天小朝会结束,大家坐着休息时,皇帝就看着魏知几个大臣欲言又止,生生忍住了分享的冲动。
    惹得魏知看了他好几眼,见他欲言又止后收回目光竟然不啃声,他就不免主动开口询问,“陛下是有事和臣说吗?”
    “没有,”皇帝否认得特别快,顿了顿后转开话题,“杨和书到江南了吧,可有折子回来?”
    吏部李尚书便道:“是,有弹劾他的折子,说他才到扬州便大肆饮宴,虽是监察使,却未行使监察使之责。”
    李尚书顿了顿后问,“陛下,可要着他上辩折?”
    皇帝不在意的挥手道:“不必,暂且压下去。”
    杨和书刚过去,只怕屁股还没坐热呢,这时候的弹劾都是试水,皇帝不想杨和书将太多精力放在争辩上。
    他对老唐大人道:“他现在也算是你的人了,你多看着一点儿折子,这段时间先把弹劾的折子压下去。”
    淮南道是御史台辖下,杨和书这个监察使现在是老唐大人的手下,但皇帝给他的权力很大,他不仅可以监察淮南道辖下官员,还能插手民政,皇帝还将淮南的一支军队交给了他……
    朝中的大臣只要不是傻子都看得出来,皇帝给杨和书这么大的权力是为了什么。
    所以杨和书人还没到扬州,淮南道上下的官员就都紧张了起来。
    要不是他出身杨氏,杨氏又在江南还算有名望和权势,他恐怕连扬州都到不了。
    在路上遇到个山匪,生个病什么的最是正常不过了。
    当然,杨和书也不是一点儿意外没遇到的,只不过他也带了不少人,意外就显得不是很重要了。
    皇帝点了点桌子,沉思道:“白善想在北海县建个渡口,户部那边可有盈余的钱?”
    刘尚书认真想了想,没吭声。
    果然,魏知先表示了反对,“陛下,臣一直不同意在北海县再建渡口,莱州的渡口便可用。”
    白善作为北海县的县令为北海县谋利没错,但他是大晋的宰相,想的却得是整个大晋,因此道:“再建渡口花费很大,从北海县到莱州渡口并不是很远。”
    皇帝想了想,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于是不再提这件事,道:“等太子回来再谈此事吧。”
    但白善显然是等不起的,他一回到北海县就开始让人去寻找可以造渡口的匠人,当然,不是那么好找的,会画图纸的匠人,还得是会造渡口画纸的匠人,白善打听了一下,整个青州都没有。
    他只能给京城的先生同学们写信,请他们帮忙寻找。
    庄先生收到他们信的时候已经快到中元节了。
    周家的人正齐聚一堂,他们早在一个月前就收到了周满的信,然后就开始写信让所有儿子来京城,他们要商量家里的财产要怎么办,是照着满宝的主意来,还是分家……
    第2995章 家宴
    老周头坐在小凳子上切药,切到一半就叹气。
    钱氏没管他,她也在切药,老周头就又叹息一声。
    钱氏掀起眼皮看了他一眼,问道:“你又怎么了,老五媳妇说了,这些药都是急用的,回头还要拿去碾成粉末做药膏呢。”
    老周头这才加快了切药的动作,但还是忍不住话,“你说我们真要分家?”
    钱氏没说话。
    老周头心里是不愿意的,他嘟囔道:“我们都还活着呢……”
    总觉得分家以后家就散了,现在没分家,老四他们用满宝的官帖天经地义,满宝每年分账也天经地义,多一点少一点都是一家人,大家糊弄着过就行,没谁放在心上。
    可要是分家,这些事情就都要重新论了,不然,东西分得多了,心里难免有些疙瘩。
    老周头知道自己不如老妻聪明,因此问她,“别的不说,要是分家,做药膏这门生意就是老四、老五家的和满宝立君她们几个了,我们两个天天在家里给她们切药,日子长了他们能没有意见?”
    所以村里的老人只要还在就不分家,最主要的原因是服役纳税,次一等的理由就是老人难做了。
    分了家,兄弟几个,老人是帮老大家干活儿,还是帮老二家?那老三家怎么办?
    尤其他们家可是有六个儿子呢。
    他倒是可以两手一摊说以后跟着闺女过,可他也不能这会儿跑去青州跟着满宝啊,所以同样的,帮了这家帮不了那家,也太难了。
    而且……老周头嘟囔道:“我就想切切药……”
    像老大家的,厨房里的活儿他做不来,老二老三他们都在里干农活,他倒是可以帮的,但他不想干,太累了,他都这把年纪了,可以享福,为什么又要到地里去劳作?
    所以不分家多好,每年依旧一个劳役,家里有闲人就送去服役,没有就交钱。
    他不管干的什么活儿,最后都是给所有儿女干的,因为最后赚的钱都有一部分交到公中给大家分账。
    钱氏见他说得这么委屈便道:“先问问孩子们。”
    “做什么要问他们?”老周头道:“我们还活着呢,我们拿主意就是了,就听满宝的,把家里的生意都记在立君名下,现在家里那几个铺子不也记在她名下吗?”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