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农家小福女 第179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这可是在医署第一个生产的产妇,邵婆子正在厨房里烧热水,韦大夫守在产房外,正让人准备各种东西。
    连胡母都出来了,正在屋里陪着产妇呢。
    周满一进去,便见罗婶子和胡母守在床前,罗家娘子躺在床上一脸难受的样子。
    周满上前看了看,颔首道:“是要生产了,去叫稳婆们了吗?”
    韦大夫在外面道:“胡大郎他们去叫了。”
    医署里住的人不少,所以人手充足。
    周满应了一声,摸了摸罗家娘子的脉后和她道:“很好,别怕,现在一切顺利,让她坐高些……”
    周满指点着罗婶子扶着罗家娘子躺好,五个稳婆也很快赶到。
    王稳婆技术最好,经验也多,当即便道:“还得再等等,你别怕,又不是第一次生产了,放松了宫口会开得更快的。”
    罗家娘子强笑道:“我虽生过不少孩子,但是第一次生双胎啊。”
    周满安抚她,“别怕,双胎的孩子还比较小呢,我摸了摸胎位没多大变化,一会儿我还能给你按一按缓解疼痛……”
    周满给五人使了一个眼色,让她们一会儿看着点儿。
    稳婆们接收到眼色,点头表示明白。
    周满按压着她身上的穴位,很快缓解了她的疼痛,同时也让她渐渐放松下来。
    稳婆们一看,立即大赞罗家娘子,“对,就是这样,先放轻松。”
    罗家娘子听着,更有信心,也更加放松……
    五个稳婆,又有周满在,产妇也不是第一次生产,即便她是双胎,胎位略微倾斜,也很快顺利的生下孩子来。
    第一个孩子一出生,一个稳婆便接过孩子,立即掏了一下她的嘴巴,又倒立着拍了拍,确定她哭出声来,是活着的以后就拿去清洗,包了以后交给周满。
    周满检查了一下孩子,是很小,好在看着还算有力。
    她弟弟也很快生出来,看上去比她小一些,周满检查一番便放在一旁,思索起来。
    韦大夫特别想看一看孩子,双胎的孩子一向难养活。
    稳婆多,处理的速度也快,很快就把产妇收拾好,王稳婆见产妇闭了一下眼睛又很快睁开,便笑道:“怎么样,还有精神吧?有我们五个在,又有周大人在,你怕什么?”
    罗家娘子强笑一声,问道:“孩子怎么样了?”
    王稳婆就看向周满。
    周满和一个稳婆将孩子抱给她看,道:“一个女孩,一个男孩,女孩是姐姐。”
    她道:“因为是双胎,都有些体弱,不过现在看着问题不大,你先休息,天亮以后看能不能出奶,先喂养看看,不行我给你开药,你吃了以后再喂他们,他们也相当于吃了药了。”
    两个孩子都放在母亲身边让她看,罗家娘子大松一口气。
    白善和韦大夫一起坐在外面发呆,看到周满出来,他比韦大夫还快的起身迎上去,“怎么样?”
    周满道:“母子平安。”
    白善便忍不住笑起来,伸手握住她的,“那就好,你有没有受到惊吓?”
    他小声道:“我刚才听韦大夫说,孕妇最好不要看别人生产。”
    “以免害怕吗?”周满道:“放心,我不会怕的。”
    她连剖腹取子都干过,还怕什么呢?
    白善一想也是,于是呼出最后一口气,扶着她道:“那要回去了吗?”
    周满看了眼天色,觉得回去后还能睡上一个时辰,于是点头。她转头和五个稳婆道:“你们自己再琢磨琢磨我刚才用的手法,有不解之处可以互相讨论讨论,还不解的再来问我。”
    又对韦大夫道:“我们先走了,医署这边就有劳韦大夫了。”
    然后让罗婶子有事找韦大夫。
    韦大夫几次欲言又止,但白善一直扶着周满,他几次都开不了口,只能看着他们离开。
    一直到第二天他才有机会问,“大人,不知双胎的情况如何?”
    周满道:“有些弱,所以要看这几天的情况,要是吃得好长得好,说不定就能补全胎中的不足。”
    新生儿才出生的这段时间是生长最快速的,也是最易补足营养的。
    所以周满对母乳很看重,见韦大夫感兴趣,她干脆带他去看产妇,让他给罗家娘子把脉。
    韦大夫看不出什么来,刚生产的产妇不都是这个脉象吗?
    有些气虚体弱是正常的。
    周满则是问罗家娘子,“有奶水了吗?”
    罗家娘子道:“有感觉了,就是还没出来,孩子刚吸了一下,没吸出来。”
    其实她也有些着急。
    周满见她紧张便安抚她道:“别紧张,我已经让人给你熬催奶汤了,一会儿你喝一点儿,放心,会出奶的,你都生了好几个孩子了,还能没奶吗?”
    罗家娘子一想也是,便也放松下来。
    第3088章 憋着
    小钱氏上街买了鱼,加了些周满送回来的药包熬了汤,和郑氏一起送到了医署。
    因为周满怀着身孕,所以俩人此时对孩子都很感兴趣,更何况这还是双胎。
    小钱氏仔细的看了看床上的孩子,感叹道:“可真小啊。”
    郑氏也点头,不敢过于打扰产妇,和小钱氏退了出来。她不太有经验,所以看着周满的小肚子,不免忧心,“你说满宝的肚子是不是太小了?”
    小钱氏却很有经验的道:“不小了,第一胎都不太大,我看着正合适。”
    郑氏就放心了,看了一圈医署,忍不住问道:“这医署收了这么多稳婆,以后岂不是有很多产妇来此生产?”
    周满道:“希望吧,不过她们是来学习的,我其实就是想让更多的人过来学习孕期和养育孩子的知识,之后再想留住稳婆,那就得花钱了。”
    不过他们大夫也会接生就是了,就是怕产妇们不太愿意让医署的大夫接生。
    毕竟不是每个医署都正好有女大夫的。
    罗家娘子喝了汤,很快就下奶了,两个孩子用力的吸了吸就吸了出来,都吃得满头大汗。
    周满见有用,便摸了摸罗家娘子的脉,给她抓了两包小小的药包,交给罗婶子道:“熬汤的时候放进去一起熬,这是下奶和强健的药包。”
    罗婶子愣愣的接过,问道:“这,熬什么呢,也是鱼汤吗?”
    周满道:“鸡汤和骨头汤都可以,你看产妇喜欢吃什么随便熬吧。”
    罗家娘子一点儿也不挑,觉得有肉就很不错了。
    只是吃一顿她就焦躁一分,她是来看丈夫的,结果自己也住下了,而且每顿还吃鱼吃肉的。
    不到半个月,她就把带来的钱都吃光了。
    罗家娘子想哭了,老罗就安慰她,“我已经让三郎回去拿钱了,别哭了,大人可是说了,你一哭就要没奶。”
    罗家娘子只能憋回去,只是忍不住抽泣,“婆婆要是知道我把钱都吃了……”
    老罗不在意的道:“也不是你一个人吃的,我在这儿不得吃?而且三郎和婶子在这里照顾我们,不能让人出了工,还让人自掏腰包吃饭不是?”
    罗家娘子问道:“我们什么时候回家呀?要不我们回家养着吧?”
    老罗却不想回去,他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腿,垂下眼眸道:“再等等,大人说我的骨头在长了,最近还得用药。而且孩子也得再养一养,等回去,你还能这么养吗?”
    罗家娘子就扭头看向旁边的一双儿女,只是半个月,两个孩子已经大变样,不仅长大了不少,眉眼也开了一点儿,精气神也好了,看着一点儿也不像是双胎,倒像是足月出生的单胎了。
    她就是母亲,感触最深,或许是因为吃得好,或许是因为医署给开的药包,她的奶很好,量也足,两个孩子吃得多,也就越长越好了,也比前头的孩子好带。
    罗家娘子便没说话了,同意了夫君说的再住一段时间。
    结果回去的罗三郎没带来钱,第二天倒是带了一帮人过来,她的公婆也来了。
    大吉看到医署里涌进这么多无关人员,不由站在了周满身侧。
    罗婆婆已经打定主意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俩人接回去,所以一脸凶悍的看向周满……身边的田大夫三个。
    她直接冲着他们去,一屁股坐在地上,对着他们抬手就要拍大腿,站在边上的周满突然道:“你对错人了,我才是署令,他们是我手下。”
    罗婆婆的手就僵在了半空中,一口气憋在喉咙里,下不去,上不来……
    她调整了一下,手一动就要拍下去,周满突然重重的叹息一声,道:“我知道了,你们是来接他们出医署的是不是?”
    罗婆婆憋屈的应了一声,“是”,然后手抹了一下眼睛就要哭,周满已经点头叹息道:“那就接回去吧,不过有几句话要叮嘱你们。”
    罗婆婆的哭声也给憋住了,半晌出不来。
    周满看向罗婆婆身后的村里人,目光在他们脸上扫过后定在一个老头身上,道:“罗大郎的腿是骨头断了,伤筋动骨一百天,至少百日内他不能干用到腿的活儿,要少走动,一个月内,绝对不能动腿。”
    她道:“动了,骨头歪了,瘸了是轻的,站不起来是中度的,里头的骨头要是转而坏死,那就是要人命了。希望你们能记住,还有就是,我会给你们开些膏药回去,这段时间他也学会了怎么上药,回去自己上药就好。有条件的话,半个月来复诊一次,没条件,一个月也要来复诊一次,你家是下户,不要钱。”
    又道:“至于罗娘子,两个孩子因为是双胎,所以有些体弱,回去后要保证奶水充足,我会给她开些强健的药包,和鱼鸡猪等肉一起炖了可以强健孩子,减少生病夭折的概率。”
    周满挥手道:“行了,去结算一下钱便走吧。”
    罗婆婆终于找到话说了,喊道:“不是说不要钱吗?”
    周满身后的西饼就道:“药和诊金是不要,但你们花用厨房的油盐酱醋和木柴不得要钱?放心,我们都是按天算的,花不了几个钱,不想付钱也简单,去外头买了柴米油盐补回来就行。”
    罗婆婆立即不说话了。
    周满则对其他村里人道:“医署也给人接生孩子,你们家里以后有人要生产,也可以送到医署来,目前下户和中户都不要钱。”
    有人便问,“那以后呢?”
    周满道:“看情况吧,你们来前问一声,要是收钱我们会告诉你们的。”
    罗家娘子满脸可惜的抱着孩子出来了,周满对她微微颔首,道:“这半个月教你的都记住了吧?”
    罗家娘子连连点头,“记住了,记住了,大人放心,我会好好养着孩子的。”
    周满便满意的点头,虽然才教了一个人,但既然开了头,那第二个还会远吗?
    罗家是赶着牛车来接人的,村民们把罗大郎给抬到车上,罗家娘子和罗婶子抱着孩子也能坐在车上,倒也不累。
    出了医署,立即有人问罗婆婆,“去了多少钱?”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