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4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断尾村那边已经是农闲时分,县小学却并没有跟着放假,而是又开了半个月的课,期间还考了一次大试。
    试卷的内容是这一学期的总结,大概就是半本课本的量,简单程度令程冬至压根不当回事儿,写得那叫一个行云流水,几乎是闭着眼就考了两个满分。
    因此她被选为优秀学生,和其他年级的第一名在操场上接受奖状和表扬,并被当众宣布下学期跳级到五年级班,独一份儿地大大出了一把风头,徐小萍在下面拍巴掌最起劲儿,手掌心都给拍红了。
    虽然碾压一群小朋友的感觉也不是特别光荣,可她很喜欢手里红彤彤的那个奖状,带回去贴墙上也能给大姐长长脸,顺便磕碜一下老姑。并且,奖状上面的毛笔字真好看,一看就是有工夫的!
    考完试没多久就放假了,王春枝收到风儿特地来接程冬至,因为这次要带回去的东西还有那个大箱子,妹儿一个小小人儿实在是搬不动。
    “啥,你考了两个一百?卷子给我瞧瞧!”牛车上,王春枝知道妹儿考得这么好后顿时激动了。
    程冬至骄傲地把两张卷子和奖状都一并递给了王春枝,王春枝看了好几遍,不住地点头,笑意从眉尾蔓延到嘴角,乐呵呵的。
    “看来你在学里是下了大工夫了,回去给你熬鸡汤喝!”
    程冬至吓了一跳:“哪来的鸡?”
    虽然以前她也想过养鸡喝鸡汤的事儿,可养的时间长了就有些舍不得了,何况还是她第一次养的。从小鸡仔养到这么大不容易啊。
    王春枝很能体会她的心情,笑着说:“放心,咋地也不能碰你那些宝贝鸡啊!是董阿婆家的,她家有只老母鸡不能下蛋了,自家又舍不得吃了,打算说拿出去换点粮食,我把家里的杂合面拿去跟她换。”
    程冬至松了一口气,可一想到以后五只鸡不能下蛋了也是同一个下场,心里有点不得劲。
    不过很快她就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养鸡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些,又不是当宠物来养的,难不成还一个个好吃好喝地养老送终吗?再说了,这些鸡活着的时候也没受过啥苦,她天天好吃的喂着,比别人家的鸡过得舒服多了。鸡固有一死,逃不过的。
    王春枝把程冬至接回家后,特地把她考双百分和跳级的事情在家里额外宣传了一遍,除了王老太和王雪花臊得满脸通红以外,其他人无论真心假意,都口头夸奖了程冬至几句。
    在这些人中,最发自内心为程冬至感到骄傲的恐怕就只有王有孝了,他激动得话都说不清楚,只是不断地重复好,好极了。在他心里,冬枝儿是侄子侄女中和他最亲的,平常总是偷摸着给他塞点儿别人给她的糖块儿,还不准他说出去。他说啥?他闷在心里比蜜还甜,那些糖块儿他留着一直舍不得吃。冬枝儿出息,他的面上也有光。
    就连一向不关心这些的王老头也破天荒点了点头:“不错,是个读书的苗子!只可惜是个丫头,要是个小子还能当大学生呢!”
    王春枝立即反驳了他的说法:“现在不兴这套老说法了,女娃娃也能上大学!”
    王老头又点点头,虽然没说什么,可神气很明显地就是——女娃娃上大学?这不是嚯嚯钱吗!
    王雪花终于忍不住了,气冲冲道:“嘚瑟啥啊?谁知道是不是作弊呀?她年龄小,老师看到了也不敢抓!”
    程冬至嘲笑她:“咋地,老姑你挺有经验啊?那你上次咋还考那么点分,做了弊都及不了格,你书全读牛屁股里去了!”
    王雪花气得要来打程冬至,程冬至跑得可灵活了,她根本就追不上,最后只能愤愤地回房摔门闹脾气。
    王老太阴沉着脸看程冬至,并没有说什么。现在是多事之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这个家的情形稳了她再来算后账!
    次日,王春枝把奖状郑重地贴在了太婆家的墙壁上,太婆和程冬至都站在那里欣赏着这张红纸。
    就在王春枝准备收拾刚刚换来的那只鸡时,忽然董阿婆在院子里头叫她:“春枝儿,你在不在屋里?”
    “咋了?”王春枝走出门,心里有些纳闷,董阿婆后悔换鸡啦?
    “刘家村来人了,说是要接你和冬枝儿过去住几天。老王家的人不敢往这边来,托我给你带话呢。”
    刘家村是刘金玲娘家的村子,也就是说姐妹俩的姥姥找人来请她们过去了。
    这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农闲时分经常有这种姥家的人接女儿或者外孙回去住一阵子的,可王春枝还是很意外,半天才答应了。
    程冬至感到很稀奇:“大姐,是咱姥姥舅舅找人接我们吗?”
    “对!只不过奇了怪了,往年都没接过,怎么今年忽然来接了?”
    程冬至瞪大了眼睛:“那大姐你从来没去过刘家村啊?”
    “去是去过,只不过是小时候过年的时候爸妈带着我去了两回,后来就没怎么走动了。”
    “那姥姥他们是啥样儿的人?”
    “啥样儿的?总之比王家的那群畜生强!谁家都比他们强!”
    王春枝又开始了例常骂王家,程冬至不得要领,只好放弃问大姐这个问题。
    尽管如此,她心底依旧十分好奇:能培养出刘金玲那种女儿的,会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呢?
    第62章
    王春枝对于刘家人的印象很模糊疏远,谈不上有多亲近, 但也不算讨厌, 多少是看在刘金玲的面子上。还有句老话叫远香近臭,不是常常见面的, 更没发生过什么过节,总归有些滤镜效果在。
    姐妹俩回了家,王老太显然是早就知道了这事,没有什么不答应的——这几天能省下两个人的口粮, 为啥不许去?
    不过, 风凉话照例还是要说几句的:“刘家的都是聪明人哎!苗儿小的时候不知道来松松土施施肥,眼看着要割麦子了, 这就跑出来了!你和高爱国处对象的事儿现在乡里都传遍了?”
    王春枝自然知道王老太是在挑拨离间, 一声也不吭地就带着妹儿回房准备衣服包袱去了。
    “带哪几套衣服好呢?姥她们也是, 不说清楚住几天!”王春枝把箱子里的衣服翻来捡去, 有些苦恼。
    程冬至却是把王老太的话听进去了, 问王春枝:“姐, 姥她们以前为啥没来接你?”
    “有啥好接的, 王家人啥样儿你又不是不知道, 大伯娘和四婶儿家之前也来过人, 后来就不来了, 谁愿意兴兴头头过来看冷脸子?”王春枝倒是不怎么在乎这个。
    可程冬至心里还是有了疙瘩。难道外孙女儿过得好不好比面子还重要吗?
    不过转念想想,这事儿也不好随意下评论,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苦衷, 说不定那刘家自己也过得捉襟见肘的, 当然没有余力照顾外孙女。既然对方这次主动接她们过去,有了接触的机会,大概也能感觉出是什么样的人了。
    王春枝左挑右捡,总算把去刘家村的衣服都给收拾好了,还顺手带上了一些日用品。出房间的时候,王老太的眼睛不住地往两人的包袱上瞅,王春枝主动把包袱放在了椅子上:“奶要不要打开看看?没拿王家的一针一线过去,都是咱们姐妹俩的一点破衣服!”
    王老太斜了斜眼:“爱带啥带啥,我管不着!哪怕你把这家也给搬空了呢?刘家的人,向来有这个根儿!”
    王春枝不想和王老太吵架而耽误了回姥家,便罕见地没有说啥,冷笑一声带着妹儿扬长而去了。
    两人拐了个弯儿到了太婆家里,在王家不过是收拾她们自己要用的东西,打算带去刘家的见面礼还是要在这里准。
    太婆一直不曾闲着,在家里编织了许多篮子篓子筐子。王春枝挑了个结实的筐子出来,把前不久晒的各色菜干包了几包放进去,又放了一小篮鸡蛋。
    程冬至看看,觉得筐子不是很满。她想到她们姐妹俩要吃姥家好几天,刘金玲对她们俩也很不错,就主动建议道:“姐,要不把刚刚换的那只鸡也给带过去?放在家里也费米。”
    王春枝断然拒绝:“姥家那么多人,这一只鸡够谁吃的?我让太婆先一起养着,等你回来了再给你熬汤。”
    程冬至十分感动大姐对她的偏爱,便另外出了个主意:“要不把淮海哥之前送来的那啥炸糖糕拿几包进去?他送太多了,放着也是坏了。”
    程冬至提到的炸糖糕是真.叶淮海送来的点心,不是她从系统里拿出来的。
    她也是回了家才知道,淮海和阿则去村子里找她的时候,就顺手儿把带给她的东西放太婆屋里了。东西很多,除了老米以外还有满满一大袋子的饼干糕点,其中最多的就是这种灰褐色油纸包着的炸糖糕,约莫半斤一包,总共十包,拆了一包后还剩差不多四斤半。
    这可是好东西!金灿灿,甜蜜蜜的。由于是炸的,还有着充足的油分,有些甚至浸透了油纸显露出沉重而诱人的深色。
    然而程冬至只尝了两三口就不愿意吃了。好吃是好吃,可太油了!
    吃一口就得喝大半碗浓茶解腻,不然晚上齁得睡不着。然而浓茶喝多了,晚上也容易睡不着呀。
    现在天气冷存得住东西,可她也说不准这玩意里面有没有防腐剂,具体能放多久,还不如去做个人情。
    王春枝有点舍不得:“这么贵重的炸油糕,你愿意送出去呀?听高爱国说这玩意放大城市商店里卖差不多一块八毛一斤呢。”
    “再贵重我也不爱吃,姐你要是爱吃就留个六.七包,其他的送过去就得啦。”
    “我吃不了这么多,这玩意儿偶尔吃点还可以,吃多了是有些头昏心闷,大概是我没这个福气!既然你不爱吃,那我就拿五包过去,剩下的给太婆慢慢嚼,她老人家倒是爱吃这种。”
    “行!”
    为了避免路上招人眼,姐妹俩把几包炸糖糕先是用报纸严严实实包了好几层,放在了篓子的最下面,然后是鸡蛋,再是菜干,最后又拿大围布把篓子给盖了起来。
    去刘家村坐牛车大概要坐两三个小时左右,坐在车上虽然可看一路风光,毕竟有些乏味,程冬至便开始好奇地打听姥家人的具体状况,王春枝耐心地一一告诉了她。
    原来刘金玲是刘家的长女,下面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也就是她俩的大姨小姨和舅舅。
    大姨刘银玲嫁给了隔壁村的一户人家,小姨刘玉玲则嫁到了县城里,俩人都和大姐一样时不时回娘家走动,仨姐妹花都是出了名的孝顺女儿。舅舅刘栓子已经成家,舅妈叫赵红,目前有一儿一女。
    这些都是王春枝听母亲刘金玲说的,其他的她也不是很清楚了。
    程冬至暗自琢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刘家的情形应该也不算太差?不过,还是得亲眼看看再说。
    差不多下午一两点的样子,牛车才到了刘家村,王春枝付了车钱,带着妹妹凭着以前的记忆寻到了姥姥家。
    不得不说王春枝的记忆力很不错,找的地方居然是对的,虽然外头她有些认不出来了。
    是一个很干净利落的农家院子,从外头看不小,至少有四五间正房,或许更多。虽然是土砖墙,可顶子却是铺的瓦片而不是茅草,再加上院子口那样的清洁齐整,总得来说算是比较体面的房屋。
    “姥,我和冬枝儿回来看您啦!”王春枝人还没进门,声音就脆脆地传了进去。
    程冬至也适时地娇憨唤了一声:“姥——”
    “哎呀!你们可算来啦!你姥在后院洗菜呢,她耳朵有点背。快快,进屋!”
    一个身材微短的圆脸妇女热情地迎接了出来,跟在她身后的还有一个高瘦苗条的女人,两人的面上都满是欣喜和期待。
    “快叫大姨小姨。”王春枝提醒程冬至。
    “大姨,小姨。”程冬至非常乖巧。
    原来这就是她的两位便宜姨姨啊,这两人给她的第一印象还是很不错的,至少她们对她和大姐展示出来的善意让人觉得很自在,不是那种装出来的虚伪客套。
    “唉哟我滴乖乖,这小丫头我上次见的时候还黄黄儿的一小团,像个小猫仔似的缩在襁褓里,转眼就长这么漂亮体面啦!这谁认得出来?”小姨一把将程冬至搂进怀里,不住地摸她的脑袋。
    大姨也不住地点头,下手慢了没抢到程冬至的她只好把王春枝的手拽在手里轻轻拍着:“春枝儿也变成漂亮大姑娘了!你说气人不气人,大姐她从小就会长,爹和娘的漂亮地方全被她拿去了,连生的俩闺女也这么会长!”
    “来就来,你还提这一大筐子东西干啥!唉哟,老沉了!”
    “你带这么老些东西来,老王家说你们没有?”
    这时候围了一大堆孩子过来,有大有小,最大的姑娘看起来和王春枝差不多大,最小的那个似乎还没满月,正被最大的那个抱在怀里。这么多孩子,又搞不清谁是谁家的,程冬至有点头昏。
    “别说废话了,赶紧地把俩孩子带到后院儿去,老娘从早上就开始念叨到现在了!”小姨刘玉玲性子比较急。
    于是,刘银玲和刘玉玲一人拖着一个,掰开了孩子堆把王春枝和程冬至带到了后院。
    经过堂屋厨房的时候,程冬至迅速地观察了一下四处,结论是:这家人都挺爱干净!
    屋子里就是普通农家摆设,可到处都收拾得一尘不染井井有条,看着就叫人心里舒服,和邋遢下不去脚的王家有着天壤之别。
    两人来到了后院。后院的格局和前院差不多,就是稍微小点,一个男人正在劈柴,一个女人则在井边儿淘米,这俩应该就是他们的舅舅刘栓子和舅妈赵红。他们看到王春枝和程冬至都笑了笑,停下了手中的活计。
    还有一个老太太正坐在椅子上削土豆,她的动作很利索,刨子飞快地削去了浅灰色的土豆皮掉在地上,脚边的几只鸡纷纷抢食着。这大概就是她们的姥姥刘老太了。
    “姥!舅舅!舅妈!”姐妹俩齐齐打着招呼,都笑嘻嘻的。
    家里孩子太多,又一直吵吵闹闹的,刘老太也是这个时候才注意到老大的俩女儿来了,险些把手指头给刨了。
    “唉哟,春枝儿!冬枝儿!”
    第63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