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176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到时候还需要多少,得列个清单,看看村里有没有想卖的, 到时候直接从村里采购也可以。
    今天买的主要就还是他们自己吃,别看买得多,但是家里有这么多人呢,其中还有两个大小伙子, 包括许安在一块,都是能吃得很的。
    吃不了几天就得再来一次。
    等他们开车回去之后,许安那边也把猪给运回来了。
    隔壁村有人专门养猪来卖,已经被收走了不少猪了,他们过去的时候就剩下几头种猪,张三虎好说歹说, 再看价格给得也好,才同意卖一头给许安他们。
    他们的车后面是塞不下一头猪的,还是养猪的那边把猪给赶过来的。
    许安他们家没有猪圈,就先放在张三虎他们家猪圈里养着。等到要杀的时候,再把猪赶过来,也就是这两天的事。
    下午的时候,王思婉又赶紧请几个村里做菜的好手, 问他们过两天有没有时间到他们家来办一场酒席,又把要采购的菜给弄清楚了,然后挨门挨户的问有没有多余的菜可以卖的,她这边按市场价来收。
    一开始是问了几家,但这样太麻烦了,反正消息也传出去了,王思婉就干脆回家,让想卖的直接拿到她家去,她这边给钱就行。
    这样就方便多了,一下午的时间,许逸和韩炀在那里称,王思婉给钱,办酒要用的食材就给准备齐全了。
    而许安则提上好酒好烟,到村里几个年岁大的长辈家里,到时候请他们来给韩友书这边主持一下流程。
    他们这个村属于杂村,大家姓氏都不一样,也有不少人都是其他地方搬迁过来的。这样比较正宗的认祖归宗的事,除了年岁大的见过之外,其他人还真没见过,所以许安这找人找得也挺准的。
    把日子都给敲定了,大家伙也都闲了下来,韩友书带着孩子们做了几根鱼竿,第二天就带着孩子们钓鱼去了。他们村今年天气冷得晚,往年这个时候,早就大雪封山了,结果今年连河面都没冻上,韩友书正好趁这个机会钓钓鱼。
    蔡小燕则跟王思婉要了车钥匙,她得去买一些年礼,给她妈那边的亲戚送过去,她外公外婆还在世呢,虽然没怎么联系,但是既然回来就走一走,也是应该的。
    等到了办酒那天,早早的张三虎就领着几个兄弟上门了,天蒙蒙亮的时候,就把猪给杀了,把肉都给处理好之后,直接抬进厨房,等着掌勺的人过来分配。
    王思婉请来的那些掌勺,也都是相熟的,有几个以前还帮他们家办过酒的。也是早早的来了,先给来帮忙的人把早餐做好,待会还要摆桌子,架凳子,这些可都是活。
    其实在乡下这点挺好的,人情味十足,一家要帮忙的,其实不需要你多说什么,周边的好几户人家都会主动来帮忙,缺碗缺筷的直接去借就成,桌子凳子啥的也都二话不说会让你抬走。
    今天天气好,所以这席面就干脆摆在两个大院子里,宽宽敞敞的,一点都不拥挤,村里来的人都能坐下。
    祠堂在后院,也就是后院的堂屋后面,有一间小点的房间,里面是专门放着许安爷爷还有他爷爷的爸爸妈妈以及许安自己父母的排位。
    韩友书这个改姓的仪式就会在这里举行。
    先是把村里的几位长辈请进去,然后许安这边把他爷爷以前请人撰写的族谱拿出来,他们这个家族的人不算多,族谱上的名字也都不多,但也有十多页了。也不知道当初他爷爷是怎么请人把这个族谱弄出来的,要不是许安在那些他爷爷留下来的箱子里翻出来,他还真不知道原来他们家还有族谱这件事。
    然后就是摆香案,但是这里面许安父母的排位得摆到一旁,因为韩友书的辈分比较大,他可以拜他的哥哥他的父母,却不需要拜许安的父母。
    至于扫墓这个环节,是昨天许安就带着一家人去给爷爷扫了墓的,所以今天不需要去扫墓。至于韩友书自己的父母,当年早就尸骨无存了,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哪。
    然后就是请懂文墨的长辈,在族谱上加上韩友书的名字,可这个环节,其实也可以省了,因为许安的亲爷爷,早就给他的弟弟把名字加了上去。这可能也是他当初会请人撰写族谱的原因吧,他不希望族谱上,露了他弟弟的名字。
    因此这个仪式,也就完成了。
    他们这边是十点多开始的,等全部结束后,外面的酒席也开始了。
    他们一行人落座后,大家伙才开始正式吃饭。
    现在的酒席又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是桌上能有一道肉菜,就很不错了。但现在红烧鸡块,红烧肉,红烧鱼,几乎是必备的菜了。
    家里条件不好的,办酒席时,那也得准备红烧鱼和辣椒炒肉片,不然人家都不愿意到你家来吃酒席了,说出去是要丢人的,大家伙还会在背后议论你吝啬。
    如果这三道荤菜备足了,大家伙那礼金给得还挺心甘情愿的。他们这次办酒是不收礼金的,就是请大家过来做个见证,然后热闹热闹。
    因为是韩友书的大事,所以王思婉和许安就干脆往最好的办,一开始厨房里掌勺的知道他们要把大半个猪来做这场酒席的时候,都直咋舌。
    但他们也知道王思婉和许安有钱,这点也不算什么,反正大家伙都要吃的,那就干脆办好点,所以这些掌勺的也用尽了浑身解数,努力要把这场酒席办好来。
    韩炀和韩岫还是第一次体会这种热闹的办酒场面,他们俩虽然也是在村里长大的,但那时候他们是住在农场的,在农场改造的人,就算有喜事也不会办这种酒席啊。那时候,有一碗窝着鸡蛋的清水面,就很不错了。
    像这种做菜直接在油桶炉子,架着大铁锅做,架几张桌子直接当成厨房操作台,上面还摆满了各种刚出炉热气腾腾的菜,就等着端菜的人端上桌。
    吃酒席的人坐在长条凳上,围着四方桌,桌上的碗筷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大多数都是各家各户借过来的碗筷。相熟的人坐在一个桌上,哪怕不是主桌,也要请那张桌子上年长一点的坐在主坐上,你推我往的好不热闹。
    邻居们热心的组成切菜小组上菜小组,分工明确,几乎不需要主人家太操心。
    这样的画面,这么有烟火气的感觉,韩炀和韩岫真的是第一次见。
    他们在酒店里吃过酒席,但那些都没有这里这么的有味道,这么让他们觉得有意思。
    王思婉跟他们一桌,还怕他们不习惯,其实以前王思婉有小姐脾气的时候,也不习惯这种场面,吃什么杀猪菜的时候,就跟许安一块坐着,这东西不吃那东西不吃的,其实当时在村里人看来,可能还觉得她矫情呢。
    那时候,她总是觉得,自己没有看不起村里的这些人,但其实呢,她心里就是有点看不起的,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的问题。她的出生毕竟是不一般的,她作为人上人的存在,怎么可能真的看得起这些以前连她衣角都碰不到的人呢?
    可她嫁给了许安,一个伪装贫农的人,渐渐的,她接受了一个观念,那就是大家都是人,不分高低贵贱的观念。她渐渐的也和村里的人熟悉起来,这些人或许没读过书,或许说话粗鄙,但他们会种地,他们会编制各种竹制品,有些人会盖房子,有些人是木匠,有些人其实也会刺绣,有些人能把蔬菜做出肉味,有些人会用线勾出王思婉不会勾的鞋子。
    他们都各有所长,他们都在努力的生活,所以何必瞧不起别人呢。
    但这两个孩子不懂这些,王思婉就担心他们在京城住久了,不适应这种环境。
    但是韩岫特别懂事的告诉王思婉,她很喜欢这样,她觉得这里很有人情味,大家伙一块吃饭也很热闹,菜也很好吃。
    韩岫还有一些话没说出来,以前他们呆在农场的时候,如果村里有人办酒席,其实她是很想去吃的,可那些村里的人,压根就不会请他们。而她只能偷偷的看一眼,看一样这种跟自己无关的热闹。
    哪怕她那时候还小,但这种记忆却一直很深刻的留在她的脑海里。
    这时候参加这样一次的酒席,让那时的记忆突然鲜活了,而她身处在这片热闹当中,非常的感触。
    蔡小燕也跟王思婉他们坐在一起,这几天,如果说王思婉他们是最受村里人关注的,那么蔡小燕就是第二受村里人关注的。
    而在前面的院子,挨着大门的一桌,苍老的汤玲身手敏捷的从端来的菜碗里夹着肉,弄得一桌其他人心里都不高兴。
    “汤玲,你女儿回来了,怎么没回家住啊?”有人故意问道。
    汤玲嘿嘿一笑,她的一颗门牙不知道什么掉了一颗,这么笑的时候,格外的猥琐,“她啊,马上就得回家的。”
    作者有话要说:  哒哒哒哒哒,开心的出现,嘻嘻嘻嘻,下午六点接着见啦
    第230章
    如果说王思婉和许安算是村里的传奇人物, 那么被他们带走的蔡小燕其实也跟着染上了神秘的成分。
    有人说, 王思婉带走她,是因为她天生就是小姐命, 把蔡小燕弄过去给自己当小丫鬟了。也有人说,王思婉没亏待蔡小燕,给她的开的工钱是好几块一天呢。
    也有人说,当初蔡家突然出事, 就是蔡小燕求到王思婉头上,然后让她帮忙让蔡家不能把她嫁出去的。
    当然还有人说了,老蔡会那样,也是他自己自作自受。既然不喜欢照顾人, 那当初就别娶蔡小燕的妈啊,结果娶了别人然后又故意把人害死了,这不是有毛病嘛。还任由汤玲糟践蔡小燕,这是老天爷有眼,不然蔡小燕这小丫头才可怜呢。
    众说纷纭,但这些都是猜测, 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说的都是真的。
    这次回来,蔡小燕的出现,真的是让大家伙都惊到了。谁也不敢相信,这个骨肉匀称,小脸白净,一头利落短发,穿着时髦的年轻姑娘, 居然是队里以前那个瘦得像柴火棍似的蔡小燕。
    这根本就是变了个人吧?
    但蔡小燕跟她妈长得很像,有年纪大一点的,见过她妈的一看就知道这指定就是小燕了。只不过她没有她妈那种憨傻的感觉,蔡小燕看起来更像是精明的城里人。
    蔡小燕心里也还能感慨,谁能想到,当年那个因为要被强迫嫁给一个神经病的女孩子,会摇身一变,变成一个从国外学习回来,目前在公司专管研发,算得上是公司高管的人呢?
    这次要不要回来,其实她也犹豫了,但最终还是觉得,自己出生成长在第六大队,这里终究还是自己的根,虽然这里留给她的没有什么太好的记忆,但这里的青山碧水,还是留存在她记忆深处的,队里以前给过她吃食的大爷大娘们,也都是灰暗记忆中的亮色。
    更何况,也不是她一个人回去,宋婶他们都一块回去呢,所以也没什么好怕的。
    当时蔡小燕就是这么告诉自己的,后来当她坐在车上,车子一步步的开进第六大队时,蔡小燕的记忆才慢慢的回笼。
    路边的田里,她曾经捡过麦穗;小巷子里,她曾经提着篮子走过;远处的青山,她去采过蘑菇;这些都仿佛是昨日才经历过的一般。
    其实村里也大变样了,宽整的水泥马路,通往了每一家门口。不少人都做了新房子,还有大家伙外面的墙都刷成了白色,就连她自己家,也刷成了白色的墙。
    是的,她自己的家,她后妈还在里面住着。她从车上下来的时候,就看到那院子门口探出了她的脑袋,跟以前的她完全就变成了两个人,她现在又苍老又邋遢,也完全不是她记忆中凶恶的样子。
    她没有回去,甚至连门口都没有踏足。她住在思婉姐家里,和韩岫住在一间房。
    放在6年前,她无论如何,都不敢想,自己有一天居然会和韩岫这么优秀的女孩子相谈甚欢,甚至是一晚上不睡觉的交流。
    这都得感谢思婉姐许安哥他们一家,如果不是他们把她送出国,让她见识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让她学习的话,她无论如何,都无法和韩岫聊到一块去的。
    回来后的第三天,她跟思婉姐要了车钥匙,自己开车去县里,买了一些礼品,送到她大舅二舅家里,这些年,她跟他们从来都没有什么联系,这次会送年礼,也只是因为,当年她爸出事之后,他们好歹是说过一句,让她跟他们回去的话的。无论是真心假意,她都记得,那时候她外婆给她塞了一大把钱的恩情。
    外公外婆年纪已经很大了,外公甚至都卧病在床,认不清人了。蔡小燕没有久呆,看到外公那种情况,就给大舅塞了几千块钱,让他们好好照顾外公,然后又给外婆塞了一些钱,让她留着钱傍身。
    至于二舅那边,则就是给了年礼,塞了两百块钱,她就开车回来了。
    回来把车停在院门口时,蔡小燕又注意到墙角边,探头探脑的汤玲。她心知汤玲可能又要做什么幺蛾子,可她现在也不是以前那个任她拿捏的小女孩了,现在的汤玲,她一点都不害怕。
    汤玲确实是想做点幺蛾子,但以前王思婉回来的时候,就被她给警告了一次,她是不想跟王思婉对上,这女人心机太深了,她弄不过。
    但是蔡小燕回来了啊,在她的记忆中,蔡小燕还是那个见到她就忍不住发抖,对她说的话只敢服从不敢反驳的小姑娘呢。
    这段时间,她看着蔡小燕在许家进进出出的,穿着衣服都是她见都没见过的款式,耳朵上的耳坠,脖子上的项链,这些可都让她眼馋得不得了。还有蔡小燕还能直接开着许家的车出门,小丫头片子还能开车了,这要是让她坐一坐,得多舒坦啊。
    这臭丫头变花样也太大了点,这要是在大街上碰到了,她压根就不敢认。
    只是现在她想认,这蔡小燕压根就不给她机会啊,她站人家面前,人家正眼都不带抬一下的。
    不过汤玲觉得。怎么着,她名义上也算是蔡小燕的妈,她也不要求蔡小燕回来,但是给点养老钱总是应该的吧?
    而且,她以前也管蔡小燕吃喝了,要不是她,蔡小燕能有饭吃?能有衣服穿吗?虽然是让她干活了,可这村里,谁家的孩子不干活啊?尤其是女孩,不都得带弟弟做饭洗衣服的吗?你要是不会做这些,到了年纪,人家还会觉得你这姑娘太懒了,不要你呢。
    她自动的,就把当初只有蔡小燕做得一点不顺她的心意,就拿棍子打一顿,三天两头的不给饭吃,一刻都不让蔡小燕闲着的做法给忘记了。
    总之,在现在的汤玲想当然的自我认知当中,她压根就没觉得自己当初对蔡小燕不好了,相反,她觉得自己做后妈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没看到其他村里的,有些做后妈的,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把孩子给赶出门呢,压根就不让孩子呆在家里,说起来,那些孩子才是苦呢。
    汤玲在王思婉他们办酒席那天,对人说蔡小燕马上要回家的话,也不是说空话。
    她也有点脑子的,知道蔡小燕肯定是厌恶透了自己,不然也不会连家门都不进一下,宁愿住在许安他们家。
    所以她决定,自己得把姿态放低来,然后好好的求一求蔡小燕,就跟她说,家里现在也没人了,蔡小燕也就剩下她这么一个亲人在了。
    这大过年的,老是住别人家,也不像样子,哪里有自己家住得舒服啊?就回来住嘛,给她收拾了一个好房间出来。
    再说了,人家王思婉许安他们才是一家人,蔡小燕也不是他们一家人,就是个外人,怎么能过年还在一起住呢?
    汤玲还想,自己得哭着跟蔡小燕道歉,得好好的对她,这小丫头片子是恨着自己,跟自己离了心呢。但那时候她还不大,这记仇也不可能记这么多年的。她好好的道歉之后,蔡小燕应该就会原谅她,到时候她再开口说要养老钱啥的,那蔡小燕指定得答应下来。
    她算盘敲得极响,觉得自己计划特别周全之后,就琢磨着怎么着才能单独把蔡小燕叫出来好好聊一聊。
    结果一直到都到过年前两天了,还没见着蔡小燕一个人出来,可把她给急的,恨不得冲进许家把人揪出来,但她不敢啊,王思婉和许安都在家呢,这俩人她都怕得很。
    结果这天,王思婉做菜的时候发现家里酱油不够了,其他几个孩子在那玩纸牌,蔡小燕不会,就在一旁看着,听到王思婉说要去买酱油的时候,就主动把这活给接过去了,自己拎着酱油瓶子,到村里小卖铺那打酱油。
    观察了好些天的汤玲总算是逮到了机会,悄摸摸的就跟了上来。
    蔡小燕毫无所觉,一门心思的往小卖铺走了,听到后面喊她的声音时,一下子没听出来,还以为村里其他人喊她,笑容满面的转过身,就看到了佝偻着腰背,挂着一脸强撑出来假笑的汤玲。
    她笑容一收,腰背挺直的站在那,冷冷的看了一眼汤玲,然后转过身,加快脚步往小卖铺走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