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3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婆媳三人说着话,李姝和三郎在看瑞娘。
    瑞娘脸色有些黄黄的,李姝知道这是黄疸。郑氏等人虽不懂什么叫黄疸,但知道刚出生的小孩子都有些黄,稍微晒一晒,过一阵就好了。
    李姝心里庆幸,老祖宗们医疗虽然不发达,但观察生活的本领真很强啊,要不然她又要磨破嘴皮子了。
    三郎看着瑞娘,感叹道:“她好小啊。”
    李姝笑话他:“瑞娘可不小了,她出生8斤多,你出生才5斤多了,跟猫似的。”
    三郎犟嘴道:“胡说,我怎么可能那么小!”
    肖氏听见了,笑道:“大小都没关系,只要身子骨结实就可以。”
    三郎满意地笑了。
    李姝摸了摸瑞娘的小手,热乎乎的。郑氏给瑞娘包裹的很厚,虽然李姝自己穿着单衣,但她也不敢说郑氏给孩子穿的太多了。在这个没有空调和暖气的年代,李姝对于如何养孩子,不发表任何看法。她只是一样样仔细观察肖氏如何养三郎,再看郑氏如何养瑞娘,一些好的方法,李姝暗自记在心里。
    瑞娘出生快十天了,能吃能睡,哭声响亮。家里的奶羊产奶多,小羊羔和瑞娘一起喝都够。怕奶羊产奶不好,郑氏特意去打听羊都能吃哪些东西,给羊吃好些,也能产些好奶,光吃草怎么能行呢。
    李承祖当初买羊的时候,本来预备只要母羊,他给的钱足,卖羊人也不好说什么。但那小羊羔实在太小了,他忍不住劝李承祖:“大官人,您把这小羊也带上吧,没了奶喝,它怕是活不成了。您每日少给它喝些,先紧着贵府的小姐,剩下的给它喝两口,留它条命。”
    李承祖心里正悲伤着,听他这样说,心里更难过,女儿没了娘,怎么能让这母羊再没了孩子,李承祖索性把小羊也带回来。好在母羊争气,每日奶量足,对得起郑氏每日给它的加餐,小羊羔和瑞娘都被养的很好。
    郑氏收拾起悲伤,每日惊心照顾瑞娘。每日夜里,郑氏忖度着瑞娘快要醒了,她就爬起来挤奶,挤过后用温水温着,瑞娘醒了后一勺一勺地喂给她喝。一个夜里,她要起来两三趟。
    李承祖自己要起来,郑氏不让,儿子白天还要当差呢。张氏见郑氏夜里这样辛苦,也不忍心,白日里让李姝姐妹接过照顾瑞娘的活,让郑氏多歇息。
    英娘的丧事过后,李承祖又去当差了。因生而失母,瑞娘的洗三也没过。李承祖把悲痛都化作力量,拼命当差。瑞娘现下还小,他也不知道买什么给女儿,只能给郑氏钱。连李姝姐妹因为帮着照顾瑞娘,李承祖也时常给她们买东西。
    丽娘不要,张氏劝她:“你们收着吧,你们收了东西,你大哥才能更放心。当爹娘的,都是这样的。”
    丽娘刚烧了热水,把戚妈妈挤的羊奶温着,瑞娘估计又快醒了。这小东西一个多时辰就要喝奶,李姝姐妹感觉整日都在催促戚妈妈挤奶,然后烧热水、温奶。哦,还有洗尿布。
    郑氏年纪大了,带孩子辛苦。肖氏带着丽娘姐妹白日揽下了大部分活计。肖氏还带着她们姐妹做了不少尿布,张氏也赞同道:“三郎出生的时候,你们都小,就没让你们干这些,你们以后也要学的,不如早些学。”
    李姝深深怀念着上辈子用过的纸尿裤,防水、透气,还不用洗。自家做的尿布,尿一泡就潮了,裹在屁股上估计也不舒服。拉过臭臭的尿布,怎么洗都有些颜色在上面。李家还算殷实的,瑞娘的尿布是棉布的,要是用的麻布和葛布,估计效果更差。
    李姝头一次抱瑞娘的时候,张氏等人惊奇,竟有模有样的。李姝不好说自己也是待过三个孩子的,只得谎称看郑氏抱的时候学的。轮到给孩子换衣服、擦脸,她也颇有自己的技巧。
    丽娘总笑话她:“你可了不得了,连这些都会。”
    李姝心里暗自流泪,我不会能行吗?我儿子是我自己带的,孙子孙女更不敢马虎。
    李姝也笑:“二姐姐不用急,你很快也就会了。就算不会,事到临头,你就跟开了窍似的,忽然就会了。”
    丽娘顿了一下才反映过来她说的什么,羞得过来拧她的嘴:“你整日都吃的什么,这样花言巧语。”
    笑闹过后,丽娘看着瑞娘道:“当日,家里先是多了大姐姐,又娶进了大嫂子。大嫂子带着咱们姐妹三个,整日一起说说笑笑,多快活啊。如今,嫂子没了,大姐姐常年见不着面,又只剩下咱们两个了。”
    李姝安慰她:“人生在世,聚散无常,二姐姐不要想那么多,好歹,咱们姑嫂四个,也在一起快活过一段日子,也不白相聚一场。”
    张氏在一边听到了,接话道:“这话很是,丽娘,你就没你妹妹看得明白。人这一辈子,生离死别总是避免不了的,你不要太沉迷于其中。你看看瑞娘,过两年,她会跑会跳了,会喊你姑姑,你就觉得人活着还是值得的。”
    丽娘不好意思道:“阿奶说的是,是我想左了。”
    作者有话要说:  照顾小婴儿,真的需要万分精心~~
    第40章 岁月长时节如流
    岁月不居, 时节如流。到了第二年初夏, 小瑞娘1岁了。她嘴巴巧,已经会喊阿奶和阿爹了,喊姑姑时也像是叫咯咯, 就是走路还不稳。
    郑氏喜爱瑞娘, 整日把她抱着。小丫头也和郑氏亲,只要郑氏招招手,不管她在和谁玩,也立即扑向郑氏的怀抱。张氏背地里一边感叹一边和李姝姐妹说:“瑞娘是把阿奶当亲娘了。”
    谁也不去戳破这个事实,小瑞娘还小,她还不知道为甚别人有阿娘她没有。过年的时候, 郑氏坚决不允许李承祖去郑家,更不许带着瑞娘去。郑氏也是气糊涂了, 她不去,瑞娘那么小, 李承祖怎么带的了。没得办法,提起瑞娘的外家, 郑氏就上头。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间,李承业和赵世简都过了院试,现下都是正儿八经的秀才公了,虽未中廪生,这么小的年纪,也不容易了。
    为扫除英娘去世带来的悲痛, 李家宴请了宾客。请酒席当日,李承祖陪着李承业一起敬酒。
    有那爱说俏皮话的,不免半真不假地讥讽李承祖:“大郎,你这大哥以后可要跟在二郎的身后了。”
    李承祖眼神闪了闪,什么都没说。李承业忙道:“叔,我兄弟二人齐心,什么事情办不好呢。管他谁前谁后呢,我兄弟和睦,总比那些兄弟失和的要好一些。”
    李承业小小年纪就是秀才公了,以后说不得还要更进一步,那人也不敢过分,讪讪笑了。有人过来打圆场:“你喝了两杯猫尿,就开始胡咧咧。二郎以后还要中状元的,以后他做了大官了,是咱们整个李家的荣耀。怎么,二郎不在前头,难道,你还要排到二郎前头?”
    众人都笑:“可不就是,你也不照照镜子,就二郎这出息样,咱们以后谁不排他后头?你想跑他前头,我还不答应呢。就算都排在二郎后头,大郎也是在头里,人家共阿爷的亲兄弟,不比你强。”
    郑氏在屋里,先听到前面的话,不免有些生气。再听后面大伙的话,才平下一口气。
    王氏笑道:“那起子小人知道什么呢,方哥儿媳妇莫多想。不说二郎,单论大郎,族里又有几个比他强了?要是吵得他们兄弟失和,那起子小人倒是得意了,吃亏的还不是自己人。”
    郑氏想了想,也道:“您说的是,我哪里不知道这些呢。要不然,我们两房人,怎么能安安生生一起过了十几年,连分家都没红过脸。就算是亲兄弟,谁就一定要比谁强才好?好些差些,不都是兄弟。十个手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呢,再说了,二郎出息,我只有更高兴的。就算他做了大官,还能不认我这个大娘。”
    肖氏忙道:“那不能够,前几年大郎把家里打理的好,二郎才能安心去读书,这都是一家的功劳呢。”
    众人又安心吃起了酒席。
    吴氏刚办过了小儿子中秀才的酒席,又要开始操心大儿子的婚事。赵世简中秀才时13了,赵世崇都快16周岁了。
    赵世简8月过了院试,十月初,赵家大儿媳孙氏就进了门。
    孙家是九品小官,家里孩子也多。赵家下的聘礼不少,孙家虽未克扣,也没有太多补贴。孙氏上头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下头还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未成家呢。
    孙氏带着赵家给的聘礼嫁了进来,吴氏虽有些遗憾孙家没有补贴,但好歹没有克扣,她也不能说什么。李家英娘的事情她可是知道的,对比起来,孙家毕竟是官宦之家,更要体面。
    孙氏嫁进来后,为人很勤快。唯一的缺憾是,孙氏为人有些小心眼。她听说未过门的妯娌家里是从七品官,比她阿爹高了好几级,且弟媳妇有个姐姐在王府当妾,家世比她好,以后嫁妆定然也比她厚,最重要的是,弟媳妇还是个识文断字的。她这个长嫂,也不知道能不能立起来。
    好在李姝相貌不是特别出色,但李穆川和肖氏都不丑,李姝的不出色,是和丽娘比,拿到外头,也不算丢人,这上头孙氏能和她打个平手。孙氏最怕人家拿她跟弟媳妇比,一比,她就好似泥沟里捞出来的,样样不如人。她暗自发誓,弟媳妇还小,过门还得好几年,她要趁机先生两个儿子,有儿子了,她还怕什么。
    孙氏想生儿子,行事就比较积极,赵世崇新婚燕尔也很配合。但古话说的好,只有累死的牛,哪有耕坏的地。这话虽糙,但理不糙,时间久了,赵世崇感觉自己脚步虚浮,身子有些受不住。
    赵书良一看就明白,骂他道:“看你那没出息的样。”
    吴氏也明白,东厢房夜夜有动静,她能不知道?再看儿子一副没精神的样子,她实在是忍不住了,就敲打了孙氏两句。
    “大郎媳妇,大郎白日还要当差呢,有时候后半夜还要值夜。你是他媳妇,得好好照顾他身子。你们虽年轻,也不能太胡闹了些。”
    孙氏羞得一天没出房门。
    李姝不知道孙氏为了在她面前显威风,把个赵世崇掏的快要成人干的事儿。
    赵世简中了秀才,李姝相当高兴。中了秀才,以后他们过日子不用交税了,也不用服徭役,见了官都不用跪。她出门,人家都要尊敬地叫一声秀才娘子。
    李姝一高兴,给赵世简做了一身衣裳和两双鞋,还偷偷绣了个鸳鸯并蒂的荷包给他。李姝怕肖氏看见,把荷包混在鞋子里给了赵世简。给他东西的时候,还冲他挤挤眼。
    赵世简得了东西,看到媳妇冲他挤眼,忙把东西收起来。回家后仔细查看,发现了荷包,又慌忙把荷包藏到怀里,心跳的突突的。
    孙氏见赵世简整日往李家去,心里不免发酸。当初她和赵世崇定亲,赵世崇非年非节,很少上孙家门。
    吴氏看出了孙氏的意思,她也不想两个儿子之间出矛盾,拐着弯地点播孙氏:“二郎能中秀才,多亏了李亲家呢。你阿爹斗大的字不识半口袋,若不是李亲家用心辅导,二郎哪能这么快中秀才。”
    孙氏试探道:“李家妹妹定然也是个识文断字的小姐了。”
    吴氏笑道:“姝娘识字是真的,不过女人家过日子,还不是锅碗瓢盆地转。你要是想识字,让大郎教你就是了。”
    孙氏赔笑道:“媳妇说笑呢,官人当差那么忙,我哪能让她还教我识字呢。再说了,官人也不计较我不识字。”
    孙氏的父母抚养女儿比较粗糙,会做饭裁衣就可以了,识字什么的,费钱又费力,最后还便宜了别人家。
    瑞娘快满一岁的时候,齐王府又有人来传唤肖氏母女上门探亲。齐王妃有孕了,王府中馈暂由平侧妃、周侧妃和李姨娘共同打理,平侧妃得宠,齐王妃把周侧妃搬出来镇她。但周侧妃毕竟是侧妃,不可能事事像李姨娘一样听从齐王妃的,齐王妃只得又把李姨娘放在一边监控她们,确保事事心中有数。
    为犒劳李姨娘,齐王妃赏了她好些首饰布匹,还允许她娘家上门探亲一次。
    不提赵李两家,再说那杨家,陈氏最近气得饭都吃不下。
    自杨镇中了廪生后,陈氏自觉底气足,去莫家提了亲。莫太太听她提四娘,心里纳罕。镇哥儿以后什么样的妻室娶不得,怎会想着娶四娘?但莫四娘毕竟是她名义上的孙女,能嫁出去,还是这么好的儿郎,也是她的名声,故此她只有高兴着答应了。
    莫二奶奶也同意了,丈夫和秦氏弄的这些鬼儿,她作为当家奶奶能不知道?哼,莫二奶奶不光知道,她还在背后推波助澜了哩。陈氏母子到现在还不知道四娘有问题,这都要归功于莫二奶奶保密工作做的好。秦氏以为她服侍好了男人,就可以背着她作怪了?她一个妾,居然越过她直接和二爷商量四娘子的亲事,眼里还有没有她这个正房奶奶了?
    莫二爷管外事,内事莫太太只管大事,其余的还不都是她做主。家里下人,月钱银米都从她手里过,谁不听她?莫二奶奶说的冠冕堂皇,四娘子的事儿,谁都不许在外面乱说,在外只许说四娘子贤惠能干、识文断字,谁敢败坏四娘子名声,一概打死!
    莫二爷是莫四娘的亲爹,更不会说女儿不好了。故此,莫家内外铁通一般,竟没个人跟杨镇母子说莫四娘耳朵有问题。
    墨竹是后来的,他哪里知道内院的事儿。
    陈氏兴头头去提亲,莫家毫不犹豫地许了亲。杨镇和莫四娘的年纪都不小了,两家换庚帖、合八字,走的异常快。等陈氏知道莫四娘是个聋子的时候,两家的亲事已经如板上钉钉一般不能悔改了。况且,莫家势大,陈氏又哪里敢悔改。
    陈氏气的肝疼肺疼,她千辛万苦得罪李家,背了骂名,却给儿子娶回来个残疾。莫二爷为补偿杨家,给莫四娘备了厚厚的嫁妆,还给杨芙娘说了个正七品官家的夫郎,连杨芙娘的添妆,莫二爷都吩咐莫二奶奶给的厚厚的。但这些,哪里能抵消莫四娘是个聋子的事实。
    莫二奶奶暗地里发笑,庶女的嫁妆她一样不克扣,杨芙娘的添妆,除了莫二爷的,她自己也备了一份。等这些做好了,她再使人将四娘子有问题的事儿拐着玩儿地吹到了陈氏耳朵里。
    陈氏不敢退婚,但她是四娘子正经婆母,以后杨镇读书做官,敢不孝敬寡母?四娘子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这可怪不得她这个嫡母,这是她的好姨娘拆散了人家的姻缘得来的好女婿呢。
    陈氏给儿子定了个聋子做媳妇的事儿,很快传遍了庙前街一带,七八个胡同的人都说陈氏糊涂了。就算莫家势大,人家又没逼着你儿子去娶亲,难道为了巴结莫家,就这样把亲儿子填进去?真是被富贵迷了眼了!
    陈氏有苦说不出,到现在,她哪里还不明白当初陶嬷嬷给她做的局。她去提亲,眼见着陶嬷嬷站在秦姨娘身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但她只能捏着鼻子认下了。她心里恨极,立刻买了两个漂亮丫头养着,留给杨镇做妾。
    杨镇知道陈氏做的一切,但他什么都不说,只一心读书。自他成了莫家女婿后,莫家人更爱他了。莫四娘怀着满心的喜悦给他做了鞋袜,他都穿了,并回了礼。
    回礼是他列了单子,让墨竹去买的。墨竹跟了他几年,日夜不离,对他的心思知道的透透的。他知道公子脖子上的那把钥匙的来历,别人问起来,他还帮着打掩护。四娘子送的鞋袜,公子虽穿了,显然不如当初李家姐儿送衣服来时的那股子高兴劲。自杨镇正式成为廪生后,墨竹改口称他公子,杨镇也没反对。
    公子长大了,墨竹这样安慰自己。
    作者有话要说:  攀高门,总要付出些代价~~
    小可爱们看过后可以收藏哦~~
    第41章 金秋月丽娘出阁
    等到小瑞娘刚会跑, 方太太上门了。
    丽娘已经15周岁了, 方二郎还比她大两岁。当差已经一年多的方二郎不再像往常那样急性子,他本就生的高壮,往那里一坐, 颇有些男子汉气概, 谁也不能忽视他。
    方太太笑眯眯地与张氏寒暄,“老太太,两个孩子都不小了,婚期也快到了,您看看还需要备些什么。哎呦,丽娘这样讨人喜欢, 我真是恨不得早点把她带回家。”
    张氏也笑,“难得方太太喜欢她, 二郎又这样有出息,这也是她的造化。孩子们的事儿, 如今都是她阿爹阿娘做主,我老天拔地的, 过一天算一天,不去操心,只管多吃饭就行了。”
    方太太打趣,“老太太可会说笑,您老硬朗着呢,我还等着吃您老100岁的寿桃呢。”
    众人说笑了一阵,方太太开始和肖氏商议娶亲的事儿。日子是早就定好的, 就在秋天九月间。秋收过后天气好,粮满仓、银满箱,可不就适合办喜事。
    李家人一向有些看不惯方太太近两年的抠搜,家里两个儿子当差,又不是穷的没饭吃,何苦这样刻薄自家孩子。整日清汤寡水的过日子,也忒精道了。
    肖氏和方太太就如何迎亲、嫁妆多寡的事儿你来我往说了半天,丽娘和李姝一起躲在房里。丽娘不好意思来听,李姝就成了耳报神。
    方太太听了肖氏报的嫁妆,心里暗自窃喜,嘴上仍旧恭维,“贵府真是心疼女儿,这么多嫁妆,可真是少有呢。”
    郑氏看她那个样子就想起了胡氏,忍不住刺她,“方太太可不用担心,我们丽娘看着斯文,其实识文断字、能写会算,能干的很,别说这点子嫁妆了,就是把家业都给她,她也能打理的好。”
    </div>
    </div>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