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10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李姝点点头,“官人放心,我会看好家的。”
    第二天,赵世简先找了岳父李穆川。李穆川听到了沉默了半晌,他知道这个女婿是个有上进心的,但战场上多凶险,女儿才生了儿子,他又要上战场。可若不去,以后哪里有这样的好机会。女婿既然来问我,必然是经过了女儿同意,想来亲家也是同意的。也罢,去吧,多立些功劳,以后升的也快一些。
    李穆川这回走了后门,托严文凯把赵世简的奏折直接递到了御前。
    吏部高老尚书对贤妃家的这个妹夫有印象,哦,这个小子又想上战场啊。他心里直叹息,这么好的孩子,可惜不是我孙子。田尚书心想,你一个翰林学士,作甚想着上战场。但大伙儿都没说话。
    景平帝以为是个普通奏折,没当回事,严文凯是帝王心腹,笑着说了句,“圣上,老臣要跟您讨个人情哩。”
    景平帝惊讶道,“哦?爱卿想讨什么人情?”
    严文凯笑了,“老臣家里小女婿的妹夫,想上战场。但他如今在翰林院读书呢,想请圣上给个恩旨。”
    景平帝的笔头顿了一下,理了一会子才搞明白,严文凯说的是贤妃的妹夫,这个老货倒会说话,说起来这小子和朕也有亲,如今倒要托你的关系。
    景平帝继续写字,“他本来就平过叛乱,还立过功劳,这回既然愿意去,爱卿就带着他一起去吧,难得翰林院学士里居然也有可以上战场的。头先他不就是六品,给个六品中郎将,再立功去吧。”
    严文凯忙躬身道谢,“谢过圣上。”
    兵部尚书刘大人笑道,“当日此子要去翰林院,老臣还舍不得呢,难得能文能武。樊掌院,等大军得胜还朝,可是要还给我了。”
    众位大臣都笑了。
    得到了圣上恩旨,赵世简立刻打包要回家。
    翰林院一干供奉们立刻围上来,预祝他得胜归来。
    杨镇笑道,“简兄弟此去,定是旗开得胜。等你立了功劳回来,看样子是要离开翰林院了,你可是咱们这一科升得最快的一个了。”
    旁边有人打趣,“可不就是,赵学士,你比我们杨状元都升的快。”
    夏学士笑道,“赵老弟赶紧回家安顿好家事,听说后天就要出发了。我们就不给你送行了,等你得胜归来,我们给你洗尘。”
    赵世简谢过大家,火速赶回了家。
    吃过了夜饭,赵世简搬了张椅子,往正房门口一坐,“文崖,把大伙儿都叫来。”
    很快,两个丫头两个小厮并罗妈妈都来了。
    赵世简看着众人,说道,“后天,我就要去西北了。我走后,你们用心服侍二奶奶和庆哥儿。等我归来,自然有赏赐。若敢在家里作乱,欺辱二奶奶年轻。别说老爷和大爷不会饶了你们,等我回来了,自然有好果子吃。”说完,他一使劲,把椅子的扶手掰掉了,随便往边上一扔。
    大伙儿吓了一跳,玉娘忙道,“二爷放心,二爷不在家,我们会帮着二奶奶看好家,照顾好庆哥儿。二奶奶的吩咐,谁敢不听,我头一个不饶他。”
    赵世简点点头,“你们二奶奶如今带孩子忙,家里的事情,玉娘你多看着,外头的事情,文崖你带着墨染要多精心一些。若遇到难处,只管去柿子树巷找老爷大爷并大奶奶。”
    赵世简又看了看罗妈妈,“罗妈妈,你不是我们家的奴仆。若罗妈妈有事不能在我家做了,一定要提前跟二奶奶说。”
    众人一一都应了。
    第三天,赵世简换掉翰林学士的官服,穿上了军装,随着两位监军和二十几名军官一起,在三千士兵的护送下,星夜赶往西北。
    整个队伍走的静悄悄的,李姝连送行都没去。
    赵世简走后,前两天李姝很没精神,连庆哥儿的笑容都不能提起她的兴致。
    过了好几天,她终于缓过劲儿来,开始适应了官人不在家的日子。赵世简不在家,她紧闭门户,除了去买东西,其余时间大门都是从里面插上的,不许家里小厮和丫头乱走。
    李姝到这边的时间不长,如意坊这边的人她都认识,但相熟的比较少。左右两边邻居都是豪门贵族的旁支或亲戚,对她这种小门小户出来的,并无太多热情,故而她在这边一直没有和谁家深入交往过。如意坊来谁家有喜事,她凑个份子去吃顿喜酒,日常并不怎么和大家打交道,许多人家都是点头之交。
    若说和谁家关系好一些,大概是东边的曲大奶奶吧。曲大爷有个姐姐给宗亲一位老王爷做妾,自己如今也混到了七品。这人没啥本事,就爱吹牛,偶尔还会生气打老婆。曲大奶奶性子腼腆,挨了他的打后都是忍着。李姝看不惯,时常爱背地里叽咕两句,有一回还当面说曲大爷,时候也经常去看看曲大奶奶。
    如今赵世简不在家,曲大奶奶时常来坐坐,带着自己的小女儿露娘。
    除了曲大奶奶,孙氏也时常过来,问她有没有什么困难。柿子树巷那边有什么好东西,赵书良总会让孙氏带过来给她一份。
    整日在家无聊,李姝中途索性带着孩子回娘家住了一阵子。她带走了玉娘和文崖,让封娘和墨染看家,罗妈妈若是愿意,可以回去住几天。
    肖氏见女儿带着外孙过来了,心里很高兴。李穆川整日去衙门,三郎不是去学堂就是去参加文会,家里整日空荡荡的,如今姝娘带着孩子回来住,可算是有点热闹劲儿了。
    肖氏带人把正房西屋收拾好了,并把以前官哥儿玩的东西都摆出来给外孙玩。官哥儿以前做了很多衣裳,有一些还没上身就穿不得了,如今可算都有了用处。
    李姝住进了李家后,感受到了娘家人全方位的关爱。她要吃什么,只管跟肖氏说一声就可以。带孩子也有肖氏和叶妈妈帮忙,她越发清闲。连李穆川每天都从衙门回来的早一些,三郎也时常抱着庆哥儿玩。
    官哥儿呼啦吧跟着父母去了老远的地方,李穆川心里如何不想孙子。只是他一个大男人,总不能像肖氏一样整日把孙子挂在嘴上。如今外孙来了,可算又能给他添些乐趣。
    李姝来的头一天夜晚,大伙儿热热闹闹一起吃了顿晚饭,庆哥儿瞪着小眼睛,看看这个看看那个,肖氏爱得不行,把他抱到怀里逗弄,李穆川也摸摸他的小手。
    李穆川直接对女儿说,“姝娘以后就住在这里吧,等女婿回来了你再回去。家里一应东西都有,人又多,我和三郎每日都回来的。你一个人住在如意坊,我们不放心,柿子树巷那边肯定也是不放心。我明儿亲自去跟你公爹说,你只管好生住在家里。每日陪着你阿娘一起,带着庆哥儿。要是得闲了,还能去看看你阿爷阿奶。”
    第二日,李穆川果真找了赵书良说这事儿,赵书良满口答应,并让书海送了一份礼到李家,还给李姝送来二十两银子。
    书海鞠躬说道,“我们老爷说,多谢亲家老爷太太照顾我们二奶奶和庆哥儿,这样我们也就放心了。这些东西也不值个什么,请亲家老爷太太千万收下。另外二十两银子是给二奶奶的,让二奶奶想要什么,想吃什么,尽管着人去买,不要俭省。”
    肖氏笑道,“回去告诉你们老爷和大爷大奶奶,二奶奶住在我们家,样样都妥帖。东西和银子我们都收下了,定然会照顾好庆哥儿。”说完,肖氏让叶妈妈给书海回了些礼,书海就回去了。
    李穆川知道自己这个亲家向来在这上头从不落人话柄,女儿如今是赵家人,回娘家住,虽则自己和娘子定然是喜欢,但看在外人眼里,以为女儿在婆家受了委屈,如今大张旗鼓送了礼和银子来,也好堵一堵外人的嘴。
    肖氏把银子给了李姝,李姝不要,“阿娘,我回来白吃白住的,如今外头东西样样都贵,这些钱,就留作我们的饭钱。”
    肖氏嗔她,“胡说,你们母子回来了,我和你阿爹整日多高兴,你吃的再多,我们都只有嫌少的。这是你公爹给你的零花钱,你拿着。家里也用不上钱,除非明儿去你阿奶那里,你若要买东西,再从这里面出。”
    李姝听罢,只得把银子收了。
    李姝才来了没几日,丽娘也回来了。
    丽娘家里方二郎每天都要回家,她不能在娘家常住,最多时常过来吃个晌午饭,下午就要回去。
    娘儿三个高高兴兴地说笑了了一天,丽娘带着嘉娘回去了。
    丽娘的身影才出了垂花门,肖氏叹了口气。
    李姝忙问她,“阿娘为甚叹气?”
    肖氏说道,“你二姐姐到现在还没个儿子呢,嘉娘都这么大了。听说方大奶奶又生了次子,靠着两个儿子,谁也不再计较她以前做的那些不体面的事情。”
    李姝也沉默了,丽娘没有儿子,一直是她的软肋,方大奶奶仗着两个儿子,还不要欺负人。李姝问肖氏,“阿娘,方大奶奶如今还总想占二姐姐的便宜吗?”
    肖氏叹气道,“若说占多大便宜是不太可能,你二姐姐如今搬出来住了。但她婆母还在,她时常还要回去。我让桂娘问了线娘,方大奶奶如今从你二姐姐这里捞不到好处,就占嘴头子便宜,说一些难听话刺人。好在如今咱们家总比方家强一些,你二姐夫也升了八品,她也不敢太过放肆。方大奶奶不足为虑,你二姐姐总得有个儿子。”
    李姝安慰肖氏,“哼,这是那一年磕头赔罪都没治好她的毛病。阿娘放心,二姐姐今年才二十呢,以后还会有很多孩子的。阿娘不要太过忧心,孩子的事儿,说来了就来了。实在不行,过几年看能不能让二姐夫谋个外任,离开那糟心的婆媳两个,二姐姐心里爽快了,说不定就能生一串儿子。”
    肖氏抱着庆哥儿,回她,“你们姐妹三个都是这样,孩子来的迟。你还算好的,头一胎就是儿子。”
    母女两说话的功夫,一下午就过去了。
    第二日,肖氏带着李姝回了杨柳胡同。
    李泗新近来有些精神不济,总是瞌睡,才吃了早饭又睡下了。张氏虽然脑袋有些糊涂,但自己的后人她都认识。郑氏这几年日子顺遂,眉眼间不再如年轻时那般愁苦,多了些从容和淡然。想来也是,如今她儿子做了七品官、孙子孙女都有了,她还愁什么呢。
    全娘如今彻底成了大房的掌家奶奶,郑氏年纪越来越大,头几年带瑞娘耗费了她太多精力,如今家里的事情能放手的全部放手。
    对全娘,郑氏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一来,全娘真心对待瑞娘,瑞娘的东西她从来不去打听,家里一些鲜艳的料子,她大部分都给瑞娘做了衣裳;在郑氏的教导下,全娘这几年越发干练,她投桃报李,整日把瑞娘带着,也教她掌家理事;最要紧的是,全娘的娘家人没事从来不上门来打秋风。李承祖多方活动,给全娘的大哥二哥都谋了个不起眼的差事,虽然俸禄不多,但好歹是衙门中人,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到外头给人帮佣。
    英娘的娘家人听说李承祖给全娘娘家人谋了差事,心里不平,都是你的岳家,如何厚此薄彼。本来胡氏等人还想来闹,郑氏备了一份厚礼,送到郑家族长家,族长勒令胡氏等人不得无事生非。两家既已断了来往,就有骨气些,莫丢了我郑家的人。人家为何厚此薄彼,你心里没数吗?别让我一件件说出来,把你的脸丢到地上踩!
    胡氏等人这才不敢来闹。
    为了安抚瑞娘,李承祖给了全娘银子,让她给瑞娘打了两件首饰。瑞娘如今还小,但攒起来以后做嫁妆,总是没差的。
    再说瑞娘,有阿奶和太阿奶疼她,她日常不缺吃不缺穿。后娘虽然性格刚强,却从未刻薄她,除了教她掌家理事,还带着她一起读书识字。
    全娘自知自己底子薄,大字不认识几个。李家门庭越来越高,她若原地踏步,以后说不得就有人要给官人送妾了。除了打理好家事,全娘开始自己读书识字,有不懂的,她白日可以去秀水坊请教严氏,夜里可以请教李承祖,这样过了几年,家常记账写帖子,再也难不倒她。
    李承祖虽然做了七品官,但家里还是请不起女先生。全娘见瑞娘整日糊里糊涂的,就带着她一起学,不说像她三姑妈一样满肚子墨水,至少得认几个字罢。为此,郑氏和李承祖越发看中她,这个媳妇,是个识大体的。
    肖氏才带着李姝进来,张氏一眼就认出来了,“姝娘啊,阿奶的小乖乖,你可算来了。快过来快过来,让阿奶好好看看你。”
    李姝忙抱着庆哥儿过去了。
    张氏一只手摸摸李姝的头,然后像忽然看到庆哥儿一样,“哎呀,姝娘,这是你儿子?长得可真好。这小腿儿肥的,真有劲。”
    肖氏和郑氏婆媳打过招呼,李姝抱着孩子,张氏又拉着她,不好起身,只得说道,“大娘,我又来叨扰你们了。”
    郑氏笑道,“姝娘说得哪里话,我前几天就听说你回来了,这几天天天盼着你,眼睛都盼大了,你可总算来了。这是庆哥儿吧,嗳,长得真好,像他爹一样壮实,像你一样白净。”
    李姝又和全娘打了招呼,全娘笑道,“三妹妹气色越发好了。旁人生了孩子,要么变得白胖白胖,要么累得瘦干巴了。三妹妹没变胖,却白里透红的。”
    张氏眯着眼睛,一边笑一边摸庆哥儿肉肉的小脚丫。庆哥儿本来睡的正香,忽然醒了,然后一泡尿呲了出来,李姝眼明手快,立刻把他屁股转到外面,防止他尿到张氏身上。
    大家都哈哈大笑了起来,家里男丁都不在,李姝也不避嫌,直接撩了衣裳就喂孩子。
    全娘过来见过李姝,“三姑妈好。”全娘的儿子理哥儿会走了,歪歪扭扭地跑过来,他还不会说话,只会冲着李姝啊啊叫两声。
    李姝先跟瑞娘说话,“瑞娘也好。”然后又摸了摸理哥儿的小脑袋。
    李姝让玉娘把带来的糕点给瑞娘姐弟拿一些吃,又夸瑞娘,“瑞娘真乖,知道带着弟弟玩。”理哥儿看到弟弟在吃奶,手里拿着糕点,又跑到全娘那里,扯她的衣裳要吃奶,全娘也解了衣裳喂他。
    理哥儿已经一岁多了,但在这个没有牛奶的年代,小娃儿们全靠母乳,吃到两三岁都正常,李姝也预备让庆哥儿吃到自然离乳。
    大伙儿正说着话,李泗新从房里出来了,“老婆子,谁来了啊?”
    张氏笑骂他,“个死老头子,大白天的,睡什么,快看,姝娘回来了,还带回来了她的胖儿子。”
    李泗新老了,到他这个年纪,已经不计较孙子孙女的性别,只要是自己的后人,他都喜欢。
    听说小孙女回来了,李泗新也很高兴,忙吩咐全娘,“大郎媳妇,中午好生整治一桌饭菜,家里帮佣都记得你妹妹的口味,捡你妹妹爱吃的多做几样,晌午咱们一家人一起高兴高兴。姝娘有快一年没回来了,我们整日都盼着你呢。”
    李姝不成想李泗新如今还会说这样的暖心话,忙笑着跟他说,“阿爷,我也总想回来呢。我给您带了您最爱喝的酒,可您不许多喝,只能喝一小杯。”
    李泗新咧开嘴,“好好,我听我孙女的,就喝一小杯。这是我重外孙?哎哟,看这小模样,多喜人。”
    张氏又骂他,“个死老头子,谁说都不听,孙女的话倒愿意听。”
    李姝在杨柳胡同高兴地玩了一天,带着一众长辈给庆哥儿的大红包以及李泗新老两口的不舍,跟着肖氏一起又回到了秀水坊。
    作者有话要说:  亲亲们周末愉快,第五天万字长更,作者累得不行了。如果想犒劳作者,请收藏一下作者的两个新坑哟,爱你们~~
    感谢在2020-01-03 10:16:28~2020-01-04 14:37:2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鱼 3个;蓓妖妖、95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小璟妈妈、云倾 20瓶;伊人阿攀 5瓶;amandasdu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91章 论缘由夫妻情真
    就这样,李姝彻底在秀水坊住了下来。中途, 她打发玉娘回如意坊看了两回, 嘱咐墨染和封娘认真看家。
    三个月后, 朝廷终于夺回了丢失的城池, 还擒获了敌方若干将领,把胡人往北赶了几百里路, 打到他们的老巢,缴获无数战利品。
    大景朝大获全胜, 本是喜事。然而,不幸的是, 庞皇后的父亲,征北大元帅庞国公在征战途中中了流矢, 经军医多方医治, 苦撑一段时间后撒手人寰。好在, 庞国公死的时候,大军已经控制了战场主导权, 有王太师和严文凯在,庞家其余男丁和一众将士们,一鼓作气, 打下了后面的大好局面。
    </div>
    </div>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