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26章 (修)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杨佑一个人搬到了胶东王府。
    这处宅子虽然小,却五脏俱全,白墙黑瓦,典型的江南风格。
    书房前本来种有几支绿竹,杨佑把竹子拔了,亲手种下了一株梅花。
    梅花是向街上老农求的,特意选了一株匀称好看的。
    封王除了住所的转变,最重要的是身份的转变,他们成为了皇帝成年的儿子,可以参与朝政了。
    按理来说,皇帝为了保证继承人平稳过渡,防止内乱,应该支持太子,而尽量让其他儿子远离权力。
    可是杨庭不这样想,他没有对任何人采取措施。
    太子杨俭想要监国,好,监国。
    二皇子杨倜想要临朝,好,临朝。
    三皇子杨仁四处结党,好,结党。
    四皇子杨仕在边关,那更是管也不管,问也不问。
    杨庭好像巴不得这些人把他的朝政都分了去,然后他好安心享乐。
    不说几位早已封王的皇子,就是元康十二年刚刚封王的三位皇子,都被他安排到朝堂上去,东塞一个,西塞一个。
    杨佑被他亲自点到了太常寺,负责祭祀、礼乐,凡是册立、冠婚、蒸发等事,都要在太常寺过个流程,行个礼仪。
    属于看起来重要但是并不重要,更没什么实权的地方。
    睿王杨休去了户部,安王杨伦去了工部。
    自此,七位皇子,都在朝政中有了一席之地。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虽然杨俭当了太子,他的外公钱太师也能稳住他的位置,但人心涌动不可制止。
    皇上对其他皇子的宽容就是另一种信号——
    太子之位,还不一定鹿死谁手。
    过去,杨佑对朝政是想关心也不能关心,现在走到了台前,也算是能借着太常寺的名头妄自研究一下朝政。
    虽然知道皇帝不是明君,但也没想过他会把朝政弄成这样。
    要说元康年间的朝政,那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乌烟瘴气。
    除却各个皇子的党羽,朝中还有太监、男宠的势力,连朝臣之间,也分出了党派,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各山头都扯着自己的大旗,势要在方寸的朝堂中争个天翻地覆。
    一道政令,你提出我就反对,你敢批下来我就敢驳回,根本不看政令本身到底是否有利于国于民。
    朝廷的内斗消耗十分严重,政令不通,各方不和,贪污腐败处处皆是,各级官员层层遮掩,形成了一个可怕的网。
    俊阳君武宜之更是凭着胆大心黑,敢吹枕头风,敢收银两而闻名,进宫没有多久,就成了炙手可热的权贵。
    唯一让人觉得庆幸的是,杨庭他不求仙问药。
    一个不问鬼神的皇帝,在齐国历史上实属难得。
    他甚至还极端排斥道士和和尚,曾经连下五道诏令,让天下寺庙道观的和尚道士统统还俗,还会定期还会安排各地查抄道观寺庙的财产。
    天子之喜,天下人皆喜而媚之,天子之恶,天下人皆恶而恨之。
    杨庭的政策搞了多年,除了年年抄了一大笔银子补充他的私库之外,还让齐国境内的僧侣道士数量锐减。
    到了元康十五年,除却几个祖庭道场,再没什么成气候的宗派了。
    说起上朝,杨佑第一次踏进金銮殿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是还没等他长舒胸中意气,那股热血就凉了下来。
    无他,整个朝堂像菜市场一样吵闹,皇帝高坐在宝座之上,有时打打盹,有时还饶有兴致地看着朝臣们争吵,不时搅和稀泥。
    “太师说得有礼。”
    “狄老将军见识高远。”
    各派间的争斗已经被放到了第一位,所有人都用着各种手段拉踩打压,很少有人思考朝堂究竟该是什么样子。
    沉默者更是大多数,杨佑也不清楚,这些长久的沉默究竟代表着何意。
    他住到王府之后,再也不能随便进宫了,每月初一十五能例行拜见母亲,再进宫需要提前通传。
    他只能每日在夜间召唤敖宸,两人聊一聊琐事,问问宫里的情况。
    敖宸很喜欢王府的床,那是用黄花梨新打的一张雕花大床,他每次来必定要霸占大床,将杨佑赶去对面的软塌上睡着。
    杨佑也随他。
    随着在朝堂的日子不断积累,杨佑对齐国越发看得清楚,见惯了皇帝昏昏沉沉的另一面,他终于有一日忍不住问敖宸,究竟为何要守护这样的皇朝。
    “或许是为了等一个明君?”敖宸根本没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连回答也是漫不经心的。
    “时间太长,我都忘记我当时是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了。不过现在契约还在,我就算想走也走不了。”
    杨佑下了决心:“当四皇兄登上皇位,我会劝他放了你的。”
    敖宸敷衍地笑了笑,不以为意。
    “你还等四皇子?你到底要怎么投到四皇子账下啊?”
    杨佑脸一红,当时他和丽妃、敖宸夸下海口,认定四皇子会和他合作,全部出于自己一厢情愿地揣测。
    等到真正落到朝堂中来,上朝这大半个月,他才刚刚摸清楚各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还没来得及想怎么和四皇子搭上线。
    更主要的是,他连怎么搭线都不清楚。
    敖宸见他沉默,也不戳破,只是躺在床上示意杨佑过来。
    杨佑走到床头,敖宸往下摆手,清了清嗓子,“本神君可以帮你。”
    杨佑的眼睛一下就锁定了他,抓着他的手问:“我怎么和四皇子牵上线。”
    敖宸歪着头靠在枕头上,骄傲地说道:“你求我。”
    杨佑在审时度势方面似乎有着非同寻常的天赋,他立刻狗腿地替敖宸捏肩捶背,将自己所有的溢美之词都用来夸赞敖宸。
    敖宸舒服地哼哼两声,骂道:“油嘴滑舌!”
    杨佑嘿嘿地笑,问他:“神君可否赐一良策?”
    敖宸勾勾手,杨佑马上把耳朵凑到他嘴边,敖宸道:“良策倒是未必,只是有一时机。眼下即将入冬,边关将士每年的冬衣都是由户部拨款,皇帝不久前把户部交给了三皇子掌管。你觉得以你对你兄弟们的了解,三皇子会怎么做?”
    若以政党而论,三皇子杨仁绝对是朝中最重要的势力。他的母亲是狄老将军的二女儿,舅舅狄飞掣掌管东北边防。
    东北边防和四皇子杨仕的西北防线一起成为了齐国北方的有力屏障。
    朝中早就有人提议把北方边防整合为一体,让齐国更好控制北部。
    这个提议无论是从军事还是政治上看,都是对齐国大有裨益的。
    可是一旦联系到具体的人,也就耐人寻味了。
    北方边防整合后,到底谁来掌管防线?
    绵延千里的边境线,驻扎着帝国的几十万雄兵,其中还包括五万精锐骑兵。
    无论是谁,掌握了这股力量,就意味着他有了撼动帝国的实力。
    杨仕若是直接掌兵,便可以不顾朝廷意见称帝,狄氏掌兵,那么三皇子杨仁就可以直接干掉太子登基。
    谁都不想让,所以谁都没有动。
    提议也就一直被搁置。
    明面上东北西北和谐共处,以御外敌,暗地里双方都在憋着劲,试图把对面挤下去,好接手对方的势力。
    三皇子和四皇子可谓是积怨已久。
    而杨佑更了解的是,三皇子杨仁虽然名为仁,实则心狠手辣,诡计多端,为人更是小肚鸡肠,睚眦必报。
    若是他拿住了户部这个脉门,四皇子杨仕还有好果子吃吗?
    敖宸摸摸杨佑的头,“机会都告诉你了,自己争取。”
    杨佑乖乖道谢,忍不住问道:“你说,父皇为什么要把这么多人都弄到朝堂上去,大家天天争来抢去,乌烟瘴气,于国无利啊。”
    敖宸翻了个身,把背露出来,杨佑有节奏地敲打着他的脊柱。
    “你以为你那皇帝老爹是蠢人?错了!”
    敖宸看着他,认真说道:“你们才是蠢人,只有底下的人争得头破血流,他的皇位才坐得稳。要是不给几位皇子点希望,他们怎么会去和太子抢权力?倘若太子地位稳固,只要钱太师想,杨庭随时都能变成太上皇。可是如果还有其他皇子,那他就是唯一能在皇子间仲裁的皇帝。你还该谢谢他把你放到太常寺,你难道没看到睿王和安王都在朝上被戳成靶子了吗?”
    杨佑苦涩地笑笑:“可惜朝纲不振,天下苦矣!”
    “那又怎么样?”敖宸拍拍他的手,示意可以停了。
    “又不是每一个人心中都装着天下。”
    敖宸本来还想给他说些朝堂下的阴谋诡计,看他脸色实在难看,也有些于心不忍,转而安慰道:“你也别怕,总归有我,这京城里的事情,要是我想知道,没有什么能瞒过我,别怕,我替你把着呢。”
    杨佑抓着他的手,将头闷在被褥里,小声地嗯了一声。
    次日一大早,杨佑就在早朝上竖起了耳朵,谁知除了以前那些争来吵去的旧话,并没有什么新的收获。
    他知道是自己太过激动了,朝堂上的激流,不过是许多暗涌积累后的爆发,倘若他不能在平凡的日常中探知预兆,最后也只能是被暗流吞没。
    这一刻,他看着朝堂上许多拢着袖子沉默不语的臣子们,周围好像被一片乌黑笼罩,一点点灰带着不可抗拒的强势爬上了他洁白的衣角。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