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憾心遗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永嘉十三年二月,杨固检病重。
    他为仅剩的儿子做下的布置,到底还太薄弱。如果日后贤妃不肯还政于新帝,只怕儿子要一直被她牢牢地攥在手心里。
    然而朝堂上,如今能让他信任的人不多,而信任之人,可以拿来当顾命大臣的,竟然一个都没有。
    只有内廷的掌印太监卢清之,可以放心托付。
    然而他毕竟只是个宦官,又从不肯对朝政表达自己的半分见解,便是把新帝托给了他,恐怕也无济于事。
    杨固检对此毫无办法,只能叫来卢清之和陈端,嘱咐了又嘱咐。待实在没话说了,他便命人去召贤妃和二皇子来。
    二皇子已经跑得很稳当了,进了内室,便扑到床边,在奶娘的示意下行了个不规整的礼,唤道:“父亲。”
    大概是人之将死,看着自己不太喜欢的人,便也多了几分特殊的感情。
    杨固检摸着他剃光的青头皮,难得地笑了笑,说道:“好孩子,下去玩吧。”
    二皇子不太愿意,朱莹已从后头走了过来,说:“去玩吧。”
    她说话并不严厉,二皇子却再不敢赖在床前,在宫人们的簇拥下离开了。
    杨固检长久地望着他的背影,叹口气,道:“以后便要劳累你了。”
    朱莹笑了笑。宫人搬来小凳,请她坐下了。
    “妾身不觉得辛苦。”朱莹道。
    其实怎么能说不辛苦呢,她累得很。
    西厂关门大吉以后,职权移给了东厂。
    江月做事很细致,手下人刺探消息几乎无孔不入,每日递来的东西,她偶尔的闲暇时候,会翻看一下,十次里头总有个七八次,能看到民间对她的评价。
    她不在意史书上流传的名声,甚至不在意士大夫口中的议论,唯独对百姓的话语,不能不放在心上。
    王咏去了良都皇陵闲居后,那些关于她勾结宦官,意图乱政的歌谣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骂名。
    每到看见这些言语时,她便会觉得疲惫,从身上一直弥漫进心里。
    杨固检沉默片刻,说道:“你以后,要好好对待新帝,为他寻最好的先生,还要教导他处理政务。”
    朱莹淡淡地说:“圣上放心就是了,这些妾身都明白。”
    这不是明白不明白的问题,杨固检想。
    他的叹息声几不可闻,说道:“你厌恶这个孩子。”
    朱莹双眼描摹着锦被上的花纹,说:“妾身找不到不厌恶他的理由。”
    或许是因她第一次这般明说了自己的态度,杨固检一时语塞。他隔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道:“朕不求你对他多尽心尽力,只要你把该给的都给他。”
    朱莹回他:“是。”
    杨固检又道:“待他成人,便叫他亲政吧。”
    这回朱莹没有立刻回答,她思索了好一会儿,才说道:“如果他当得起。”
    杨固检面色微微变了,朱莹看在眼里。
    她没有改口,甚至有些轻松地道:“该让他学的,妾身必然竭力教会他,如若他争气,叫他提前亲政也不是不可,若是不争气,妾身也不会放任他毁了大齐。”
    这也算得上承诺了,杨固检沉寂许久,说:“朕知道了。”
    他道:“你下去吧,把二皇子叫进来,朕有话对他说。”
    奶娘抱着二皇子进了屋,然后又和朱莹一同退到外头。
    没过多长时间,里头宫人们便呼唤朱莹入内。
    她怔了片刻,忽然失笑。
    是了,杨本影不过是个两三岁的孩子罢了,皇帝能有多高深的话给他讲?只怕说了也记不住。
    大概,也就是让他好生学习,尽早成才的话吧。
    她走进去,二皇子看见她,立刻站得笔挺。杨固检道:“他就托付给你了。”
    ·
    永嘉十三年三月初三,皇帝驾崩,享太庙,为景宗皇帝,谥曰孝恭。
    四月初,杨本影登基,封景宗皇后后常氏为太后,贤妃朱氏为太妃,除柳贵妃暂居宫内抚育皇女外,其余先帝妃嫔,俱都迁往随都行宫安置。
    大齐的皇陵不在崇京,而在立国时的国都那里。
    新皇帝如今虽只是个摆设,不能理政,按旧例,却不必亲往送灵,由宗亲代劳。
    护送景宗的队伍与护送妃嫔的队伍一同出了京城,然后向相背的两个方向离去,声势浩大得很,仪仗蜿蜒近百里,一眼望不到边。
    杨本影在宫人的簇拥下站在城头,他个子矮小,眼前只有“高不可攀”的墙。正着急时,朱太妃缓慢地登上了城楼,看他一眼,忽而弯腰抱起了他。
    杨本影瞧见了那不寻常的仪仗。孩子的直觉告诉他,他已经失去了很重要的人。
    可他对死亡的含义并不清楚,懵懵懂懂地望着,好半天才问道:“阿娘,父亲不回来了吗?”
    “是的,”朱莹也长久地望着那两道长长的队伍,平静又尽职尽责地回答他,“先帝驾崩了。”
    杨本影咬着唇想了一会儿。
    他犹豫道:“阿娘,什么是驾崩呀?”
    朱莹垂眼看他。杨本影下意识瑟缩了一下,朱莹已微微地泛起点笑来。
    她有些残忍地告诉他:“驾崩,就是殁了,死了,死了的人会一直躺在那里,再也不会起身,他们会被封入墓穴之中,和子孙后代天人两隔,永远都不能活着见面。这就是驾崩了。”
    杨本影被这话里的意思骇住了。
    他犹豫许久,终于还是忍不住问道:“阿娘,那我……朕亲生的阿娘,也是殁了吗?从今后再也见不到了吗?”
    朱莹抱着他的手臂僵住了。
    她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时间,终于告诉他:“是的。”
    她又问:“圣上,这话你是听什么人说的呢?”
    杨本影指向奶娘,又指向几个随侍的宫女内侍,回答道:“是她,还有他们告诉我的。”
    朱莹抱着他,目送两队送行的人马走远,直到再也望不见半分影子,才轻轻将他放在地上,说道:“去玩吧。”
    杨本影在宫人的陪侍下去了。
    她的笑意彻底消失,目光冷得吓人,静静地望着那些宫人的背影。
    ·
    先帝已故,新帝登基,沉寂许久的大臣再度上书,弹劾与王咏有关的人。
    他们拉取了现存所有文人世家的支持,逼迫朱莹,朱莹也毫不示弱,接连处置了二十余个大臣。
    这场冲突的结局,谁也没能得到预想中的胜利。
    五十多个文臣或下狱或被贬谪,两个世家被清算,元气大伤。
    朱莹将梁吉免职,贬为庶民,钱成璧从侯爵降为伯爵,曾经王咏一脉的官员,也大多被贬为庶人,逐出京去,新成派就此全面倒台。
    六月,有大臣上书,弹劾东厂提督江月勾结朝臣,不遵法度。
    江月是由王咏一手提拔起来的,胆子很小,素常不敢和外臣就私事说半句话,如今被弹劾,不过是大臣借着他的名义,弹劾王咏罢了。
    指桑骂槐而已。
    朱莹以全无证据为由,将那人下狱,江月却因新成派官员下场凄凉的结局,忧心忡忡,没几日便酿成一病。
    京中流言四起,他听了,更加害怕,拒服汤药,煎熬到八月末的时候,便撒手人寰了。
    朱莹派人择风水宝地,安葬了他。
    ·
    朝臣们盯着东厂提督太监这个位置,希望能推举自己看好的内臣担任,朱太妃却对所有的推荐毫不理睬,命陈太监协理御马监,苏太监掌管东厂。
    至此,与内廷相关的诸人诸事,全都落入太妃手中。
    他们自然不肯吃这个哑巴亏,九月中旬时,几位御史联名上奏,告前朝遗奸王咏贪污受贿,请求查抄他的家产。
    当日判决下达,几个御史因诬告他人,被撤了官职,拖到午门一顿暴打,然后赶了出去。
    御史们不肯信这个邪,又去告良都守备刘太监,也都获罪被贬。
    因此,朝堂上弹劾王咏的声音,很快便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则是“牝鸡司晨”的辱骂。
    消息传到宫中时,朱莹正在看奏章,眼皮都没抬。
    她已经没有闲时间管这些闲言语了。
    倒是十月底的时候,朝堂中又出了一件大事。
    当初阳河重镇大败亏输,败因被隐瞒下来,然而朝廷官员之中知道消息的,也不尽是这般祸国误事之辈。
    时间久了,终是有人为此愤懑不平,以密奏揭发此事。朱莹派东厂旗校前往查探,得来的结果,果然如密奏所言。
    她顿时勃然大怒,将白总兵和张巡抚全都抓了回来,打二十棍,贬为庶民,连他们本人带家中后代,三代以内再不录用。
    其余隐瞒不报者,也都被处置了不少。
    而这个消息带来的唯一好处,便是朱莹重新起伏梁吉,官复原职,依旧为左都御史,并将他加封为伯爵,派去戍守西北边境。
    这对朝臣而言当然不是什么好消息,可朱太妃机会拿捏得很准,又让他们没任何反对的理由。
    朝堂上暗流汹涌而来,朱莹也在趁机安插自己的人马。两个势力相互碰撞,各有赢亏,就这么一直持续了十年时间。
    ※※※※※※※※※※※※※※※※※※※※
    调整作息白天补全。
    晚上码字,白天睡一整天,都不如晚上睡白天写。
    ――――――――
    补全了,今日份的更新写不出了,好困,就让我迎来开文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断更吧……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