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12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玉茗来之前就问过明朗,晚上会有哪些人,明朗只说有姐姐一家三口和姐夫的徒弟,其余并无旁人。
    玉茗是个细心人,就给慧哥儿准备了这个小巧的小银锭。那小银锭小的很,估计也就值个半两银子,好在是花样好看。
    梅香忙谢过玉茗,“妹妹还没吃过我们一口茶,我们倒先偏了妹妹这样好的见面礼。”
    堂屋里,八仙桌已经摆好了。明朗把秦玉炔和黄茂林请到了东面坐上席,他自己带着明盛坐在北面,梅香抱着慧哥儿与秦大奶奶坐在西面,叶氏带着玉茗坐在南面,旁边加了个高凳子,让兰香坐在一边。小柱、麦芽和秦家丫头没有上桌,叶氏在厨房给他们留了饭菜。
    叶氏买了一坛子酒,黄茂林来的时候,把自己从县城带回来的一小坛好酒也带了过来,叶氏家里还有米酒。
    明盛起身,给秦玉炔、黄茂林和明朗各倒了一盅酒,又给众女眷们一人倒了一小碗米酒。
    秦玉炔起身,先向叶氏敬酒,感谢叶氏辛苦准备的酒菜。
    秦家是女方家,却这样客气,叶氏忙说了一堆谦虚话。但她是个妇人,不好和秦玉炔说太多。
    韩敬平不在了,黄茂林这些年在韩家对弟弟妹妹们来说,如兄如父。他忙向秦玉炔敬酒,表达一下男方的感激,将姿态摆低一些,显示出娶亲的诚意。
    有黄茂林和秦玉炔客套,叶氏不再说话,明朗即将要做新郎,也不好开口。
    说着说着场面就热闹了起来,秦玉炔这几年和外头人打交道,十八般本领样样都会,与黄茂林划起拳来,哪里还看得出他是个秀才郎!若不看他的相貌和穿着,只看他划拳的气势,就跟那街头糙汉子似的。
    上席上两个人喝的热闹,梅香也陪着秦大奶奶说话,叶氏照顾玉茗和兰香。
    秦大奶奶生养过两个孩子,与梅香说起养儿经来,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一顿酒席,宾主尽欢。
    自那以后,梅香每天下午都会回娘家帮忙。叶氏和梅香操持家里的事情,外头定花轿和吹鼓手的事情,叶氏都交给了黄茂林。
    一日,梅香与黄茂林吃过了午饭,把小柱留在家里照看豆腐摊,夫妻二人抱着慧哥儿一起去韩家。
    才刚出家门没多远,忽然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
    你道是谁,正是已经从韩家学堂退学了的王存周。王存周刚从县城里回来,也没想到会遇到黄茂林夫妇。
    双方都愣了一下,王存周看见慧哥儿,再见梅香一身红裙,头戴金簪,虽生过了孩子,容貌却越发俏丽。
    他的心中又涌起了一些酸涩,但为了撑住场面,他主动向黄茂林夫妇拱手,“梅香妹妹,妹夫好!”
    黄茂林也拱手,“王家二哥回来了!这是要往哪里去?”
    王存周笑了笑,“我只是路过,你们这是要去哪里?”
    黄茂林眯着眼睛对他笑,“明朗要娶亲了,我们去给岳母帮忙!”
    王存周沉默了一下,半晌之后嗯了一声,“那你们去忙吧,我先回家去了!”
    双方别过,整个过程中,梅香一句话没说。
    黄茂林若无其事从梅香怀里把慧儿接过来,两口子一路说笑着去了韩家。
    梅香平日不怎么打听外头的事情,黄茂林却知道很多。
    王存周始终过不了院试,后来,他到县里找了一家商行做账房,总算有了安身立命的本事。
    但他年纪大了,说亲事却有些难。王存周的阿娘赵氏对媳妇又百般挑剔,年纪大的不要,长的丑的不要,家里姐妹太多的不要,嫁妆太薄的不要。
    就这几个不要,生生把王存周拖成了二十岁的老光棍,王存周年龄越大,赵氏越不肯服输。
    也就今年春天,终于有人给王存周说了一个能让赵氏看得上的儿媳妇。
    这姑娘就是那家商行掌柜的外甥女,今年十六了,长得不赖,家里条件也不差。
    黄茂林曾经很是好奇,这姑娘按说条件不差,怎的就看上了王存周?黄茂林三天两头去县里,没费多少劲就打听清楚了。
    好家伙,这姑娘原来私底下和人相好过。那相好原是个戏子,长得冠冕堂皇,却一肚子坏水。只想勾搭的姑娘和他好上了,然后父母给一份丰厚的陪嫁,从此他就能靠着婆娘的陪嫁过日子。姑娘见他长得好,又满嘴甜言蜜语,顿时把什么规矩都抛到了脑后。
    被父母发现时肚子里都怀上了,父母一碗药把刚怀上的孩子打了下来。
    姑娘怀孩子的时候才十五岁,也没人能看得出来。无非就是忽然精神不济,过一阵子又好了。
    王存周对外说定过亲,因八字不合又退了,迟迟未有合适的。掌柜的一听就上了心,外甥女的事情他也知道,亲妹妹托他帮忙寻摸。
    掌柜的一见王存周就相中了他,年纪大一些也无妨。在掌柜的撮合之下,双方定了亲。
    赵氏得了个这么好的儿媳妇,顿时热闹的整个平安镇都知道了。梅香略有耳闻,并不放在心上。王存周如何,早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
    平安镇的人自然不知道那姑娘的底细,但县城里,只因那戏子嘴巴不严,有不少人都知道他把人家黄花大闺女弄大了肚子。
    黄茂林听到了许多闲言碎语,但他只是听一听,回来后并没向任何人多说一句话。
    如今自己和梅香过得好,那管他王存周娶了什么样的婆娘!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梅香不想惹事,赵氏却仍旧不肯放过她。
    王存周上个月才定亲,赵氏觉得小儿子终于找到个可心意的儿媳妇,又年轻,又漂亮,还是县城里有钱人家的姑娘,把那韩家母老虎甩出了五条街去!
    赵氏开始到处炫耀自己的儿媳妇,话里话外无非是当然自己有眼光,及时退掉了母老虎,若不然哪里有现在这样好的亲事。
    这些闲话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就飞遍了平安镇。
    叶氏本来正在准备儿子的亲事,无意中听到了两耳朵,顿时气的饭都吃不下了。
    黄茂林的消息更灵通,一听见赵氏话里话外编排梅香,他立刻把那姑娘和戏子的风流韵事传了出去。
    赵氏听到后,如同晴天霹雳!她立刻质问王存周,姑娘可是有不妥?
    王存周平日里只顾着干自己份内的事情,并没有去打听太多,且他如今对娶妻之事并不抱太多幻想。
    院试两次落榜,让王存周曾经梦想中的官家小姐红袖添香的场景成了泡影。这次定亲,他感觉自己终于完成了一项任务,阿娘也不用再整日咒骂。
    赵氏有没有打听到姑娘的实际情况,黄茂林并不清楚,他也不想去操心此事。王家如何与自己并无关系,但谁也不能中伤梅香。
    小镇上每天都不缺新鲜事,赵氏的闲言碎语很快就被淹没掉。叶氏后来听到了王家儿媳妇的闲话,暗地里呸了两口,活该!
    既然流言已经平复下去,叶氏自然不会到女儿面前传话,黄茂林就更不会说了。杨氏不敢说,如莲香等人只有帮着痛骂赵氏的,也不会传这种流言。从头到尾,梅香毫不知情。
    街头的一次偶遇,就如同树上掉了一片叶子一样简单,连灰尘都没打起几个,很快就被黄茂林和梅香抛到了脑后。
    忙忙碌碌准备了一个多月,明朗成亲的一应事宜终于都预备妥当了。
    梅香是明朗的亲姐姐,从头到尾一直在帮忙。成亲当日,韩氏族人都到镇上来了,学堂里的学子们都放假回家去了。
    有一些家长还跑来送了份礼,喝了杯喜酒回家。
    各路亲戚都来庆贺,外面有韩文富、韩敬奇和黄茂林操持,内事有苏氏、周氏和梅香帮衬。
    正日子那一天,叶氏坐在上首,穿了一身新衣裳,受了两个新人的礼,激动得热泪盈眶。
    玉茗的嫁妆看起来不多,分量却极重。
    县城的商铺一间、学堂的宅子一栋,金首饰四件,银首饰若干,压箱银子十两,其余衣裳被褥也比较多。
    折算起来,总有个一二百两银子。
    成亲的第二天,新人见礼,叶氏特意把女儿叫了过去,让两个新人给姐姐姐夫行礼。
    办过明朗和玉茗的婚事之后,秦家人又在平安镇逗留了几日,等小夫妻三日回门过后才走。
    叶氏想到玉茗一个人远嫁而来,娘家人都离得那么远,定然是十分不舍。怕她难过,叶氏每天都带着她,一起说说笑笑,也分散一下精力。
    每天上午,周氏送菜过来之后,叶氏让玉茗带着兰香和两个丫头一起收拾,自己在倒座房招呼上门打油的客人。
    玉茗刚开始对家里油坊里的事情一窍不通,有时候叶氏上午有事情,兰香又小,玉茗偶尔也会去照应照应。
    头一次玉茗应付了两个打油的人之后,叶氏满口夸赞,“我还想着你怕羞,故而从来不叫你去倒座房,没成想你竟然做的不错。”
    玉茗笑着回答叶氏,“这是咱们家的事情,我既然嫁过来了,阿娘忙不过来,我岂能袖手旁观。我虽然不如阿娘做的好,那些瓶瓶罐罐的还没弄明白,多做几回也就清楚了。”
    叶氏见儿媳妇能干,成亲没多久,就开始把学堂里做饭的事情交给了她。
    玉茗很欣然的接过了这个任务,明朗在学堂做先生,她是师娘,合该给学生们做饭。从小她就看着阿娘一直给学堂做饭,如今轮到她自己,再没有半点不适应。
    原来玉茗小的时候,干家务活不是特别利索。自从定亲以后,秦太太和秦大奶奶开始好生教导她操持家务。
    两三年的功夫过去了,玉茗也能做出像样的饭菜来。
    娘家里一切顺利,梅香也跟着高兴。如今弟媳妇进门,家里又有两个小丫头,能帮阿娘分担不少。
    家里人一多,叶氏的空闲就多,她又开始经常过来给梅香帮忙。有时候是她单独过来,有时候是带着儿媳妇和女儿一起过来,渐渐的,梅香和玉茗也越发熟悉,偶尔玉茗也会单独过来给梅香送一些家里新得的吃食。
    冬天是梅香家里最忙碌的时候,办喜事的多,喜馍铺子天天都没闲着,豆腐坊里的生意也比夏天好多了。除了这,今年仍旧要帮叶厚则和韩敬奇等人带卖木炭。
    叶氏不会做喜馍,也不想去学。这是他们三家的生意,自己若去帮忙,人家到底分不分钱。她索性不去管,只帮女儿干一些家务活,有时候抱着慧哥儿看她们干活,在一边一起说说笑笑。
    慧哥儿已经一周八个月了,跑起来横冲直撞。每天穿着厚厚的棉袄,快速的往前扭动。
    他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前梅香每顿饭单独给他做些吃的,现在只要把饭菜做得淡一些,慧哥儿可以跟着大家一起吃。
    梅香自己弄了些豆瓣酱,家里炒菜盐放的少,谁若觉得太淡了吃不下,加一些酱在自己碗里拌一拌。
    能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慧哥儿特别高兴。他已经知道用勺子往自己嘴巴里填东西,但总是撒的到处都是。
    有时候用勺子去舀饭菜,舀了半天都舀不起来,一着急,慧哥儿还是会用手去抓。
    一顿饭吃完,他胸前粘的都是米粒,脸上糊的跟只花猫一样。饭没吃多少,倒是折腾的大人够呛,最后还是要喂他。
    梅香家菜园里的菜都长起来了,现在她再也不用去街上买一根绿叶了。才入冬的时候,梅香就腌了一大缸的菜。
    梅香用的是那种最大号的缸,里面放了雪菜、萝卜、辣椒和大白菜。
    每隔一天,梅香会从腌菜缸里捞出一些菜,洗净捏干水,切碎了,下油锅爆炒。
    早上吃红薯稀饭的时候,配上雪菜炒鸡蛋,那味道才好呢。有时候夜里吃擀面条,里面加一些腌萝卜条,或者把腌辣椒切碎了和香豆腐丁一起炒,梅香觉得比肉都好吃。
    今年家里没有红薯,郭舅妈和郭二姨每人带了半袋子过来,梅香从家里拿了一些豆腐作为回礼送给二人。
    郭舅妈和郭二姨每次上门来做喜馍,严格遵守自己的规矩。不在外甥家吃饭,不拿外甥家一针一线。
    亲戚是亲戚,生意是生意。做生意期间就不讲亲戚,等亲戚间走动时不谈生意。
    早些时候,梅香经常想把家里的豆腐送给她们一些带回去做菜。但郭舅妈和郭二姨严词拒绝,并让梅香从此再不要提此事。梅香见她们坚持,也不再勉强。
    这样相处下来,这喜馍铺子在三个女人的运作下,像模像样的。这一年多以来,账目清明,没有发生过任何矛盾。
    继续说菜园,各种菜先后长起来了,梅香家里吃不完,经常给叶氏和杨氏送一些。莲香那里不需要,周氏经常会送一些给她。
    黄炎夏经常会出去捞鱼,每次得了鱼之后,也往大儿子这边送一些。叶氏这边从不跟女儿客气,反正她现在过来的勤,能给女儿帮不少忙。偶尔有学生家长送给明朗的东西,叶氏也会给女儿分一些。
    十月中旬,天忽然下起雪来。因黄茂林时常去县里,家里实在走不开,梅香今年没有进山砍柴,而是花钱买了许多柴火。
    柴房里堆得满满的,花了二百多文钱。
    叶氏倒不反对,女儿家里豆腐坊和喜馍铺子,合在一起一个月能挣不少钱,倒不必为了这二百多文钱特意往山里跑。
    一日下午,家里不用做喜馍,外面雪下的大,冷得很,家里柴火充足,梅香就在厨房里烧了个火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