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小农民大明星 第1279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围观群众中,有一位红脸大汉,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叫做关羽。
    关羽是河东解县人,因在家乡杀了豪强,流落到涿县,以卖绿豆为生。
    人群中还有一青年看了榜文,叹了一口气。一个黑脸大汉见了,向叹气的青年说道:“大丈夫不为国家出力,反在此长叹,何为大丈夫?”
    那个叹气的青年名叫刘备,二十八岁,本是汉室宗亲,幼年丧父,跟母亲流落涿县,靠编席贩屦糊口。
    黑脸大汉则叫做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张飞在本地开肉铺,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他常将卖不完的猪肉放在一口井里,盖上磨盘,扬言谁能挪开此磨盘,可以任取井中肉。
    有人到张飞的肉铺来买肉,伙计却拿不出肉,关羽走过来将磨盘挪开,尽取井中猪肉分于众人。
    张飞得知,想和关羽分个高下,两人打得难解难分之际,被一旁的刘备拉开。
    张飞与关羽一番打斗之后,均觉得对方本领不凡,暗自佩服。
    刘备则见二人均是本领高强,欲与两人结交一番。
    一番交谈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一同到了张飞的庄园中,酒菜上桌,三人畅饮叙谈。
    三人越是叙谈,越是感觉志同道合。
    张飞庄园的后院中有一桃园,此时花开正盛。
    三人在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焚香而拜,结拜为异性兄弟,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三人立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李凡在剧本里,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拜的过程,称之为“桃园三结义”。
    史晓风、马舟、井青云等人,看完了“桃园三结义”的剧本,忽然猛的双手一拍,嘴里大声的连喊了几个“好”字,全都显得非常的兴奋与激动。
    史晓风兴奋的说道:“好!好啊!好一个‘桃园三结义’!李凡先生,这实在是太好了!”
    马舟、井青云等人同样显得兴奋,纷纷出声表示“桃园三结义”的情节,实在是写得非常的好。
    他们为什么会如此的兴奋?
    原来,“桃园三结义”并非历史上真实的故事,而是《三国演义》这部作品虚构出来的。
    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关系,虽然恩若兄弟,却是并没有结义。
    而且,三人的年龄关系应该是关羽最大,其次是刘备,然后是张飞。
    “桃园三结义”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却是站在真实历史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关系极好的基础上的,并非完全杜撰。
    而三人结义的故事十分形象、生动、传神,为枯燥的历史事件增添了无数的色彩,这样的故事拍摄出来,将会极为的有吸引力。
    也难怪史晓风、马舟、井青云等人,会如此的兴奋和激动了。
    ……
    第1983章 《三国演义》
    看到“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史晓风、马舟、井青云三人兴奋而又激动。
    李凡见了则并不意外,“桃园三结义”并非真实的历史故事,然而在前世的时候却流传极广,影响极为深远,以至于很多人都把它当作了真实的历史故事,可见这个故事自有它本身无穷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并非罗贯中原创,而是在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之前,已有“桃园结义”的故事流传,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之际。
    而且,不只一个版本。
    不过,那些故事版本虽然饶有趣味,但不免荒诞,并不真实,立意也不高。
    文学巨匠罗贯中在著《三国演义》之时,让“桃园结义”的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删除了之前版本中一些荒诞的成分,改成了三人在国难当头,欲投军破贼、保国安民、共举大事这个目标一致的大前提下结为兄弟。
    尤其在三人焚香再拜说誓言时道出:“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这样一来,立意也就高了,朋友关系拔高了一大步,把一个单纯的结拜变成了,一种共赴国难的相互扶持,使人倍感崇高而亲切。
    也正是罗贯中这一改,使得“桃园三结义”的古代广为流传,影响极为深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演义》是小说作品,而非真实的历史文献,里面有很多故事都有虚构的成分,切不可把《三国演义》当作真实的历史去读。
    除了开篇的“桃园三结义”之外,接下来的“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等等故事,也都是虚构的。
    “三英战吕布”说的是,刘备、关羽、张飞兄弟三人,与猛将吕布之间的一场殊死战斗,那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沙场血拼。
    当时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几乎还是无名之辈,而吕布则是一方无敌的大将。
    最终,吕布惜败。
    在真实的历史中,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
    而“温酒斩华雄”说的是,董卓废黜少帝刘辨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
    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
    众多大将都不敌华雄,被华雄一一斩杀,而关羽却在酒温还未冷的极短时间之内,就斩杀了华雄,可见关羽之勇猛。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却不是这样的,在真实的历史中,华雄是被孙坚斩杀的。孙坚击败了华雄大军,而不是《三国演义》中,孙坚被华雄大军击败。
    《三国演义》这一改,孙坚不免显得委屈。
    当然,《三国演义》虽有不少虚构的成分,但大的历史事件皆取之于史册,主要人物的性格、经历也基本符合史实。
    总的来说,七分实,三分虚。
    而很多虚构的成分都用在了,体现刘备一方人马的勇猛和智慧上,这主要是因为整部作品,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也就是拥护刘备,反对曹操。
    整部作品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在刘备的仁君形象和诸葛亮的贤相形象上,着墨很多。
    而曹操则有些不幸的成为了,蜀汉对立面的形象,曹操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
    曹操和刘备两人之间,在作者的笔下,为什么出现这样颇为明显的差距?
    那是因为作者罗贯中当时所处的朝代乃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十分渴望幸福安定的生活。
    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希望早日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
    因而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并且在作品中竖立了刘备的仁君形象,受百姓爱戴,借此表达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强烈愿望!
    所以,《三国演义》有着颇为明显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但不管怎样,《三国演义》都是一部恢宏巨著,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李凡打印出来的剧本并不长,在“桃园三结义”之后不久就没有了,史晓风、马舟、井青云等人看得意犹未尽,都对后面的剧本极为期待。
    不过,尽管心痒难耐,但他们并没有再请李凡拿出后面的剧本,他们不能让李凡一直等着他们看剧本不是。
    史晓风感慨道:“李凡先生亲自创作的剧本,果然非常凡响,依照这样的剧本拍摄出来的电视剧,一定会非常的受欢迎,即便是那些不喜欢历史的观众,也定然会看得津津有味。”
    马舟、井青云等人也同样感慨,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这个时候时间已经不早,心情极好的王学涛提议可以去吃晚饭了,他做东。
    李凡、史晓风、马舟、井青云等人自然没有异议。
    一行人走出央视大楼,前往京城现在最火的一家酒楼吃饭。
    那家酒楼为什么最火?除了规模顶级之外,更因为那里每天定量提供,用仙缘农庄食材做出来的菜品。
    当然,其它的一些大型酒楼也同样提供,用仙缘农庄食材做出来的菜品,只是在量上不如那家酒楼多。
    在酒楼的包间里,李凡看到了两位大佬级的老朋友,岑庚和沈从。
    另外,还有李凡之前并未见过的梁尚等历史学专家。
    岑庚、沈从二人同时笑道:“李凡老弟,好久不见了。”
    李凡赶紧道:“岑老、沈老,的确有一段时间没见了。”
    ……
    第1984章 神情振奋
    包间里。
    李凡与岑庚、沈从二人见面,三人之间自然又是一阵寒暄。
    寒暄过后,沈从向李凡介绍梁尚、任春等历史学名家,几位历史名家都是正在起点华文网上,连载作品的那几位历史名家。
    李凡与众位历史名家一一见礼。
    众位历史名家不敢怠慢,纷纷慎重回礼,虽然李凡年纪很轻,又是晚辈,但李凡推出的那一系列作品,尤其是那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及《封神演义》这样的作品,让众位历史名家知道,李凡对历史的研究未必就在他们之下,对于神话传说方面的研究,更是远在他们之上。
    见过礼之后,梁尚有些迫不及待的说道:“李凡先生,我知道你这一次过来的目的,想必你专门为这次关于三国电视剧创作的剧本,已经创作完成,不知道可否让我看一看?”
    梁尚之所以这么迫不及待,是因为他这一次连载的作品,正是《三国那些事儿》。
    他对三国的历史本来就已经很熟悉,这一次为了创作《三国那些事儿》,对三国历史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他知道李凡这次为三国电视剧创作的剧本,会加入一些虚构的成分。
    所以,他非常好奇李凡会加入哪些虚构的成分?
    另外,他也很想将李凡创作的剧本,与自己的作品《三国那些事儿》做一番比较。
    这种比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用意,他只是单纯的很想比较一番。
    因为,那是李凡创作的剧本。
    岑庚、沈从、任春等历史学家,听梁尚这样一说,也同样看向李凡,他们其实也想看看李凡创作的剧本。
    他们这一次负责的朝代虽然不是三国,但他们是历史学家,对三国的历史同样非常熟悉。
    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很想知道,李凡会怎样创作剧本,让这次的三国电视剧拍出来有吸引力?
    这事情最开始还是沈从给李凡打的电话,沈从自打了电话之后,就一直在期待李凡的剧本,现在总是等到了。
    听梁尚这样说了,李凡自然不会拒绝,今天下午打印出来的那一部分剧本,王学涛、史晓风、马舟、井青云等人都带在身上,正好给沈从、岑庚、梁尚等人看一看。
    李凡看向王学涛、史晓风、马舟、井青云等人,王学涛、史晓风、马舟、井青云等人自然会意。
    王学涛哈哈一笑,说道:“我这里有一段剧本,是开篇部分,给你们看看。”
    隔王学涛最近的是沈从,王学涛便把剧本递给沈从,一边递还一边说道:“沈部长,你看了之后可得还给我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