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小农民大明星 第140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当然,除了无名高塔之外,山顶上其它地方的风景,同样让他们沉醉,尤其是绿可染指的白云湖,直让二人感慨连连。
    在山顶上呆了很长的时间之后,一行人才开始缓缓下山。
    到了山脚下的时候,天色已经擦黑,在山脚下举行的对联会,也早就已经结束了。
    回到家里,吃过晚饭后,李凡来到书房,打开电脑。
    他准备将那一部作品码出来了。
    他相信,那部作品一定会非常的受欢迎。
    ……
    第2189章 《声律启蒙》
    李凡准备要写的一部作品,便是前世同样堪称经典的启蒙读物之一,《声律启蒙》。
    《声律启蒙》是一部训练孩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但它的受益者绝不仅仅只是孩童,而是所有的人。
    凡是想要学习写诗作词,出联答对,又或者想要提高自己文字写作能力的人,都可以去学习,去读《声律启蒙》。
    当读的遍数足够多的时候,绝对的受益无穷。
    整部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诗如歌,即便是小孩子,也会有很强的兴趣读下去。
    事实上,用于帮助孩子们提升各种能力的书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一定要让孩子们有兴趣去读它。
    只有孩子们感兴趣了,这本书籍才能够真正的帮助到孩子们。
    毕竟,孩子们不比成人,让他们读书学习往往都是被动的。他们不像成人,如果想要学习某种技能,又或者想要提升某种技能,即便是相应的书籍十分枯燥无味,他们也能够坚持的学习下去。
    孩子们则不行,如果一部作品他们不感兴趣,他们绝不可能坚持去学习,去钻研,去读。
    市面上那些帮助孩子们提升写作能力的书籍,不能说它们编写的不好,而是它们无法让孩子们对它们产生兴趣。
    孩子们不感兴趣,自然不可能主动的去接受和学习,那自然就难有效果了。
    其实,那些书籍的编辑们,也明白这一点,也明白他们的作品,首先必须要让孩子们产生兴趣,后面才有可能真正的帮助孩子们提高写作能力。
    他们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去让孩子们对他们的作品感兴趣,但可惜效果始终不怎么好。明明他们自己已经感觉非常完美,认为小孩子们一定会非常感兴趣了。但可惜最后的市场则证明,孩子们依然没有什么兴趣。
    孩子们没有兴趣,他们的书自然也就难以帮到孩子们了。
    他们也非常的郁闷和无奈,明明就已经非常有趣了啊,为什么小孩子们总是不喜欢呢?
    他们实在是不知道,到底要怎样的作品,孩子们才有可能会感兴趣?
    这的确是个问题,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些书籍对于孩子们来说,始终难有什么作用。
    而《声律启蒙》便能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它如诗如歌又押韵的语句,一定能够让孩子们产生兴趣。
    李凡对此深信不疑。
    不仅如此,这部作品还能够让孩子们在语音、词汇、修辞等等方面,都得到强而有力的训练,而不仅仅只是学会如何写诗作词?如何出题答对?
    还有,作品中所包含的大量典故,还能够让孩子们去了解典故,了解历史,甚至是在以后写作的时候,还能熟练的运用典故。
    当然,对于成人们来说也是一样的。
    这部作品既面向儿童,又针对成人,是一部绝对经典的声律方面的作品。
    整部作品分为上下两卷,每一卷又分为十五个单元,但整部作品的字数却不算多。
    李凡很快就将整部作品全都码了出来。
    全部码出来之后,李凡顺便读了其中的几段,感觉非常完美。
    之后,李凡并没有通知沈从、岑庚、郑洁、梁生几人过来看,而是打算等到明天早上再给他们看。
    免得显得太过于妖艳了,这特么才几分钟啊,整部作品就已经出炉了。
    ……
    第二天早上。
    沈从、岑庚起床之后,来到院子里,恰好看到李凡从外面回来,沈从有些迫不及待的问道:“李凡小友,作品准备得怎么样了?”
    李凡答道:“已经写好了。”
    “已经写好了?真的只需要一个晚上?”沈从、岑庚二人均是喜不自禁,沈从连忙说道:“现在可否让我们看一看?”
    李凡笑道:“当然。”
    随后,沈从、岑庚二人跟随着李凡来到书房,李凡打开电脑,调出昨天晚上刚刚码好的《声律启蒙》文档。
    不等李凡说话,沈从、岑庚二人已经凑到电脑显示屏前,迫不及待的往李凡刚刚打开的文档上看。
    李凡笑笑,也就不再说话,让到一边,将位置留给沈从、岑庚二人。
    “上卷,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
    仅仅只看完第一段,沈从、岑庚二人就眼睛大亮,神色极为惊喜,第一段些许的文字,便道出了对联的精髓。
    这第一段全都为一个韵,即“东”韵。
    所谓东韵,指的是“东”韵母发声,也就是“ong”。
    而一东,表示的是东韵中,上平声中的第一个韵部。
    后面还有“二冬”,表示的则是冬韵中,是上平声中的第二个韵部。
    整个“一东”段声韵协调,读来琅琅上口,如诗如歌,沈从、岑庚二人在惊喜之余,忍不住的直接读出了声。
    这样的文字,只有读出声音,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和韵味。
    在“一东”之后,紧接着是“二冬”。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
    “二冬”之后,又是“三江”,再之后,又是“四支”、“五微”、“六鱼”等等…等等。
    沈从、岑庚二人越看越是欣喜,越是越是喜欢,即便是他们,这粗略读一遍之后,都感觉颇为的受益。
    如果再细细品读的话,只怕将会更为受益。
    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字句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如诗如歌,即便是小孩子们,想必也会非常的有兴趣。
    只要小孩子们能够感兴趣,那接下来的事情就要好办多了。
    这部作品一出,长时间让家长和老师们,束手无策的一个问题,怕是就要迎刃而解了。
    而对于那些渴望写出好诗,作出好词,会写绝妙上联,能对完美下联的人来说,他们的愿望,也有了实现的可能。
    沈从、岑庚二人越想,心情越是愉悦。
    ……
    第2190章 觉得不可思议,但又非常期待
    之后,沈从哈哈笑道:“李凡小友,你这部作品果然可以教人写诗作对。而且,还绝不仅仅只是教人写诗作对这么简单。可以说,任何人读这部作品,都可以从中受益。只是受益的大小有区别罢了。即便是我,刚刚就这么粗略的读了一遍,也颇有一种受益的感觉。如果细细研读的话,只怕受益会更大。”
    岑庚也说道:“的确是这样的。你的这部作品一出,无数的人都将因此而受益。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写诗作对他人是无法教的,也没有这方面的作品。但是现在,这种说法要改变了。写诗也好,作对也罢,那都是可以教的。了不起!”
    听两人如此夸赞,李凡心道:“这是自然,这可是前世流传了数百年的经典作品,那自然了不得。”
    不过,嘴上却是说道:“二老的赞誉太高了。这部作品究竟有没有用,还需要通过市场的检验。”
    沈从点头道:“这话的确不错,的确还需要市场的检验。但我可以绝对保证,这部作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岑庚也道:“的确如此,如果这样的作品都无法通过市场的检验,那就实在是太诡异了。不过,现在的问题是,李凡小友打算如何推出这部作品?”
    李凡道:“二老的意思呢?”
    岑庚沉吟道:“这部作品最主要的功能是教人写诗作对,以及提升孩子们在写作方面的能力。那么,我认为可以让国家诗词协会那边,和国家教育部联合推出这部作品。当然,李凡小友直接推出也是可以的。”
    李凡道:“这类作品我就不直接推出了。就让诗词协会和教育部联合推出吧,这样比我直接推出更好。”
    岑庚点头道:“这样也好。”
    沈从道:“那我们这就联系王部长和韩会长他们,想必他们都会非常的兴奋。尤其是王部长,李凡小友继《百家姓》之后,这么快又送给了他这样一份大礼。”
    岑庚笑道:“那是肯定的。”
    ……
    王学民的确十分的兴奋,他正在接沈从的电话,“沈老,你说真的?真的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还能够教人写诗作对?竟然还有这样的作品。……没问题,没问题,我这就安排,这就安排。等等…等等,沈老,麻烦你现在就将《声律启蒙》的文档发到我的邮箱。现在啊,就现在,麻烦沈老了。”
    挂了电话,王学民欣喜得不能自已,继《百家姓》之后,李凡这么快又给了他一个如此巨大的惊喜。
    如何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家长们头疼,老师们头疼,他们教育部同样头疼。
    甚至是更疼。
    因为,市面上那些号称可以提升孩子们写作能力的书籍,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让家长们对他们教育部颇有微词,认为是他们教育部没有监管好,什么书都能在市场上销售。
    这让他们教育部感到非常的无奈,那些书编写的其实都不错,质量上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没有质量问题的书,他们不可能不让人家上架销售。
    只是那些书也确实效果不大,家长们有微词,教育部也能够理解。
    也正因为能够理解,教育部才头疼,他们也希望那些书能够有好的效果,但奈何孩子们就是不喜欢,能有什么办法?
    现在,李凡帮他们找了办法,教育部从此之后,就可以不用再为这事头疼,王学民又如何不兴奋?
    当然,更让王学民感到兴奋的,是孩子们的写作能力,终于能够得到提高这件事情本身。
    孩子们是国家的未来,如何让孩子们更好,更快速的成长?如何为国家尽可能多的,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是他们教育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责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