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31章 历史传承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徐铮看着流风和张礼真共同署名的报告,陷入了沉思:竞争机制无疑是具有优势的,但是却不是万能的,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其中的尺度。徐铮本来的打算是近期是文化知识和体能为主,目前学堂也是这样执行的,但自己是否忽略了古今的区别呢?要知道现在尽管远远落后于后世,单着并不代表着穿越众就可以随随便便的从后世照搬先进经验,因为任何一种事物的诞生都有着必要的条件和环境。比如说竞争机制,最大的优势在于公平和激发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而如今的时代,人们自我意识尚没有完全觉醒,更多是习惯接受指令行事,简单说就是盲从。一旦过早的引入竞争机制,则必然导致许多意料不到的不良后果,看来是必须调整了。
    想到这里,徐铮理顺了思路,看来目前学堂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先进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教员和学员的主观意识和能动性,如何才能让众人自发自觉的参与到学习和训练中来。徐铮提起了手中的毛笔,写下了一篇名为《论个体意识的觉醒》的文章,写好之后,再三斟酌内容,最终确定并无大碍后,交给释雪花转抄并下发全体成员。
    最后在徐铮的强烈要求下,学堂召开座谈会进行专项座谈。与会众人尤其是教员纷纷发表各自观点,气氛热烈而融洽。若干年后,此次座谈会内容被与会者回忆并出版,被大明史学界誉为是“国民意识的初级觉醒”,并被记录史册。
    筹划者徐铮没有料到此次座谈会能够引起如此深远的效果。但是此时此刻的他正在思考一个更为严肃而重要的核心问题:如何唤醒国民意识。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限制了文化的普及率,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的对立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之风吹遍全中国,再加上封建统治者长期的愚民政策,使得中华民众缺乏自我意识,认识不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一恶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这也许是统治者最大的弊政之一。君不见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老百姓甚至主动带路和隔岸观火,人血馒头事件层出不穷,这其中固然有统治者失去民心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国家意识、民族思想,民权意识的匮乏所导致的。甚至当大明政权被颠覆的时候,大多数人民和官员只是认为王朝更替,大不了换个皇帝换个姓而已,民依旧是民,臣依旧是臣。熟不知异族入侵给中华带来的危害是何等巨大,后世子孙为了追赶世界发展又是付出了如何惨痛的教训!这些徐铮既然已经经历过了,自然不可能让历史重演!
    诚然自我意识的过渡泛滥也是要不得的,容易出现无政府主义和极端自由化,唯有加以责任和义务的观念进行限制。徐铮的思绪如同野马脱缰,在草原上不断的奔驰。对,必须引入权利和义务的意识,让学员们正确认识自我意识的范畴,进而用权利、责任和义务加以束缚,就这么办!
    徐铮如同勤劳的蚂蚁,再次起草了数篇文章,从而详细地阐述三者之间的关联。后被史学家整理归纳收录在“国民意识的初级觉醒”的“老三篇”当中,进而成为全国大中小学校思想课的必修科目。
    李师把自己床上的被子反过来正过去的倒腾,费劲了心思也叠不出其他学员的“豆腐块”,弄来弄去,仍是软踏踏的一堆,最后起的两手一堆,噘着嘴坐在床上生闷气。
    武信在旁边愣愣的看着,一脸的不屑。和李师同时进入队伍,个头差不多的男孩,后来起名程勇,走了过来,将手中的几本厚书塞进李师的被子,然后稍微整理了下,一个整整齐齐的方块立刻出现在李师的眼前,李师刚要开口说话,程勇飞快地把手指放到嘴边,做了一个禁声的动作,然后走到一边,武信再次瞥了李师一眼,脸上的不屑转换成恨铁不成钢的神情,只不过没说话,转而做自己的事情。
    李师看了眼别人整齐的被子,若有所悟。
    就这样时间飞快的过去,转眼是秋收。
    农村出来的都知道,每逢农忙,全村老少不分男女齐上阵,一是抢收,二是抢种。有的人家忙起来,吃和住都是在田里解决,不为别的,只因为传统农业能否获得收成,全看老天爷一张脸。
    徐铮为了保证秋收,从而第一次发布了动员令:|号召学堂里的一切力量、资源全部让步秋收,为此学堂全面停止课程和训练,甚至连原黄金庙看门的老和尚都主动报名,参与到秋收秋种中来。徐秀才被热烈的劳动气氛深深震撼,当场挥洒豪情,献诗一首,然后也撸起了袖子,投身到劳动的大潮中。
    学堂的院子里堆满了谷物,金黄的玉米,圆滚滚的土豆,没有去壳的稻粒等等。在徐铮的带领下,黄金山农庄获得了第一个丰收年,几个大仓库里都堆满了各种粮食,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的红辣椒,房顶上晒着众多果脯,墙边的大缸里腌渍着咸菜和禽蛋,还有各种咸鱼和腊鸡鸭咸鹅。为了弄到足够的食盐,徐铮特地去了趟县城,走了不少门路。
    学生们的膳食构成也发生了改变,荤菜的品种明显的增多了,基础军事训练让学员们的身体快速恢复健康,充足的油水让孩子们的脸蛋不断的滋润起来。除了思念父母,绝大大多数的孩子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一到课间休息的时间,孩子们的欢闹声音总是充斥蛮整个学堂。
    秋收过后的黄金山,如同换了一个颜色不同的衣服,从秋黄转变成土壤的黑色,更加厚重。雾霭渐渐多了起来,地上的枯叶上面经常被白霜点缀,踩上去更加柔软。学堂里的孩子们已经换上冬装,脸蛋红扑扑的。
    徐铮特地安排了老道士和龙虎山师兄弟,让他们运了一百斗粮食去县衙缴纳税,当初黄金山开发完毕后,县衙特地来人,丈量田数,并记录在册。徐铮也不想过多和老狐狸刘宗祥发生交集,毕竟百来个孩子在这里,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徐铮老老实实上缴了皇粮。
    徐铮开始安排年后的事情。首先明年自己得去镇江府进行童生考试的第二步;其次学员们经过年底考核之后,明年将进行军事专项训练,以便于挖掘个人的特长;其次是人才招募计划和各地情报点的拓展。
    尤其是人才招募,各种工匠、基层军事指挥人才。尽管徐铮自己可以制作模型,并在释雪花的帮助下画出图纸,但是并不等同于制造出实物,没有实物就不可能进行武器训练;先期培训的全真三子、张礼真、流风和龙虎山师兄弟,顶多擅长的是个人技战术素养,而临阵指挥则差了很多,不经过补充的学习和锻炼,连个小队指挥官都胜任不了。徐铮经过深思熟虑,把目光投向了白杆军和戚家军。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约在天启元年,也就是1621年,经过浑河血战后,戚家军和白杆军全军覆灭。但是徐铮不相信,根据有关史载,当时白杆军和戚家军人数约在七千左右,尽管后金军队残暴,但也不可能战到一个人都不剩。就算是老弱病残,徐铮也举双手欢迎。毕竟现阶段的徐铮需要他们的是战术素养,指挥能力以及实战经验。
    为此徐铮交代全真三子和龙虎山师兄弟以及流风,前往四川、浙江一带寻找白杆军和戚家军残余力量,并交代清楚,不管对方现在如何,就算是身有残疾,也要礼遇有加,并尽一切办法带回黄金山。
    若论战斗力,明朝武装力量中最强悍的恐怕就是戚家军了,当然这个强悍是在充足的经费、装备、训练和严格军纪维持下。据悉戚家军自成军以来(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前后经历大小百余次战斗,从国内打到国外,斩首超过十万,如此战绩,世所罕见。然而饱受党争之害,最后在贪腐边将的夹击下,壮烈败亡,尤为可惜。
    徐铮不是想要复活戚家军,这在大明朝是绝对不可能的!困难大体有以下几点:第一戚家军实行招募制度,造成了招募雇佣军队和大明朝体制内的军队之间严重对立;第二优秀的战斗力,形成“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第三党争一日不除,败亡就无可避免;第四朝廷没钱。徐铮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换句话说,没有张居正,就没有戚家军,大明朝也不可能有第二个张居正。徐铮想的最多的是相让戚家军、白杆军、俞家军的优良传统能有所传承,从而让这些传统升华成自己亲手组建军队的精神信仰之一,这样才无愧于历史。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