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带着农科院和爷爷一起穿了 第72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各大书院也纷纷来信表示自己这里其实也可以帮忙出力的,他们的老师和学生都挺多能干的!
    时知早为书院准备好了邀请名单,这里面的名字都是反对在书院开设“格物学”且在各个书院声名地位很高的,这么好的传承机会当然得让这些“卫道士”亲自参与。
    知微书院寂寞了近十年,这次突然又开始热闹起来,甚至因为后面即将到来的人太多,崔氏又加盖了几座别院。
    不说别的,江南有近半赋闲在家的知名文人或者大儒都到崔氏报名了,再加上他们带的弟子,盖的这几座别院都不一定能够用。
    时知表示:“那就再多盖,吃穿用度都不要委屈先生们,务必做到宾至如归。”
    修五年书,再抄录几年书,没个七八载怕是不够,时知甚至还贴心的表示,在济阳可以多盖些院落,这些人要是愿意带家眷,崔氏也提供住处,当然家眷的生活费要自己解决。
    不到半年,济阳安置的大儒、文士及其弟子已经将近四千多人,整个崔氏治下除了还在书院读书的学子或者准备考科举的儒生,凡是有功名或者名望的文儒,到济阳“修书”的近乎去了三分之一。
    第115章 二更
    成功把最保守且激进的一批文儒骗到……不对是请到济阳修书后,时知吩咐道:“做学问务必要专心致志,外面那些让人不高兴的消息就不用打扰大家了。”
    “女郎放心,以后传入知微书院甚至济阳的消息都会经过层层筛检,周围的防卫部署也一定会更加严格,绝对不会打扰先生们做学问。”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灵猴负责,他自然也知道以后怎么安排。
    崔氏主持的科举考试马上就要开始,时知最近的精力都在这件事上,这次考试除了选拔人才也是是她正式以崔氏治下当权者的身份站在世人面前,中间自然不能出现纰漏。
    考试的地点设在金陵与济阳,这次为了方便大家交通,北方考生去济阳,南方考生就到金陵。
    科举会考与“理科”小考的报名要求不一样,科举考试要举人身份,“理科”小考有秀才身份即可,毕竟考试内容差别还是挺大。
    “小考”考中成为“学员”后,还要再到崔氏新建的启智书院进修三年“格物学”,然后通过最终测试才能安排官职,当然考中者进修这三年是免费的,甚至他们还有生活津贴可领。
    比起突破重重关卡考中举人再过五关斩六将考中进士,对于大多数天分一般的学子来说,考个秀才然后突击一下崔氏教授的“格物学”,去考“小考”似乎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所以此次报名参加小考的考生有七千之多,而有资格参加科举会试的只有三百多名考生。
    本次考试,共取进士二十名,“小考”取学员一千二百名。
    学员统一去桐州新建的“启智书院”进修三年再放职,进士入崔氏新成立的仿制大良成立的“翰林院”当编纂。
    以往“翰林”,只有进士一甲才有的殊荣,因为曾经的大良,除了世家外考取进士的学子只有当过“翰林”才能有机会问鼎最终极的权力中枢。
    虽然要慢慢熬,但大家理所应当的觉得这崔氏应该也是这个路子,对此崔氏什么也没说。
    崔氏如今没有建立大良曾经用的三司六部,新建立的中央行政机构只有“土地农业司”和“军政司”,地方行政部门除了“农业司分处”其余还是暂时沿用过去大良留下的部门,当然领头官员是换了一批时知的人。
    如今百废待兴,在这一批新人没培养出来前,新的行政部门也不适合立马成立,主要是没那么多人放进去。
    本次科举考试顺利结束后,又有一条新公告出现,崔氏治下将彻底恢复科举考试的会试、乡试、府试、县试。
    不过内容和标准将会调整,“格物学”会加入考评当然目前所占比重不多难度也不大,同时评分中策论比重增加,诗词歌赋将减少比重。
    在公布科举考试的具体要求后,时知还用自己的私产建立了“助学金”,凡是学习考试优异并且家庭条件负担重的学子都可以申请,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得到崔氏的补助。
    这半年时间里时知的操作,荀延和郑濂自然都看在眼里,两人都明白崔氏要收揽文人大儒的急迫,他们自己何尝不是,崔氏要恢复科举,荀氏和郑氏其实也在筹备。
    只不过时知后面的操作他们却有些不明白,把自己家收藏全都开放的确能收揽部分文人的支持,可这对于稳固长久统治却不一定是好事。
    那些大儒名士虽然眼热这些书籍,可他们这么容易得到后真会彻底效忠吗?
    尽管眼热崔氏这会儿的在文道的“人气”,可荀氏和郑氏都不会学时知这一套,就算他们能舍得那些收藏,但他们治下那些世家肯定会跳脚,不是谁都敢在这个局势未明的时候就放弃世家支持的。
    崔氏这一系列操作在天下不断传播自然也引起广泛讨论,在众多世家眼中崔氏这种做法,无疑是对世家最深刻的背叛!
    好多不在崔氏治下的世家找人发表大量攻击崔氏和时知的诗文,说崔氏这是“蛊惑人心”,甚至“格物学”开始泼脏水,称此“有违圣贤之道”,是“末学陋识”、“奇淫技巧”。
    看到这种情形,郑氏和荀氏自然是高兴的,于是很快在他们的推波助澜下,攻击的声音就越传越广。
    但话传到崔氏治下,情形却和以往不同,这次都不用崔氏自己上阵,因为崔氏政策众多受益的学子和儒生一个个都站出来反驳对方。
    开放珍藏本来就是造福世人,除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只要不蠢不瞎都明白的道理,就连那“格物学”教授的也都是惠民的学问,而且它并没有威胁儒学主流地位和利益,甚至从现阶段看它还放低了考试做官的门槛,除了世家不高兴,别人可都高兴的很。
    崔氏治下对那些不和谐的声音反击猛烈,尤其是江南反击得最厉害,他们大多数人和世家打口水战多年,最知道怎么挑对方的痛脚来骂。
    自从那一批最保守的文人离开后,最近崔氏治下的寒门文人气氛越来越活跃,他们好不容易赶上这样的机会,怎么可能再让世家浇灭。
    至于崔氏治下那些世家?不好意思,不把崔氏那些收藏弄到手之前他们也不会吱声的,再说了他们敢吱声吗?
    论名望、地位或者武力值,崔氏一根手指头就能戳死他们,别看郑氏、荀氏那边叫得欢,你换个境遇试试,说不定比他们还怂。
    口水战氛围越来越浓烈,时知看着挺热闹,觉得必须得让大家尽兴啊。
    淮郡
    今日是淮郡各书院的休沐日,哪怕不是家住本地的学子也可以出门上街,只要在明晚前挂锁之前回去就行。
    王十六郎与同窗约好一起去王家看时知送他的生辰礼,几幅珍贵的前朝名画让他爱不释手和同窗说了有大半个月。
    几人也没下山后先坐马车进了城,然后路过最繁华的街道时听到众多叫卖声原本只当平常,可其中一个声音还是吸引了车内人的注意力。
    “启智月报……时事消息、文章点评……一份报纸只要五文……”这东西让几人都起了好奇。
    十六郎掀开车帘对下人吩咐道:“去看看那是什么,买一份回来。”
    很快一份“启智月报”就出现在了十六郎面前,他和几个同窗围在一处研究起来,不久几人就入了神,原本要看书画的心思都忘了。
    这样的情形不止出现在十六郎他们几个身上,今日上街的文人学子几乎都发生了同样的状况。
    “报纸”一共四个板块,分实事、民生、杂谈、科普四块儿。
    上面登录的内容,除了各地发生的大事消息、民生杂谈、科普趣闻是报馆人员负责收集,其余时事点评文章都是向和崔氏交好的一些大儒或者退休文官征集的投稿,当然报馆根据字数付了丰厚稿费。
    为了做这个报纸,崔氏的造纸坊好几年前就开始研究适合的纸张,书局把活字印刷技术改版几次,终于找到合适的金属材质使用时知配置出的油墨,成功印刷出这种“报纸”。
    “报纸”一份儿五文钱,一月出两期,并且长期包年订阅者提供送货□□,同时在崔氏治下各大州府发售。
    第一份月报只印了两千份儿在江南各大城市试水,但谁都没想到“报纸”在问世后迅速售罄,负责报馆工作的人有些被吓到,他们还以为怎么也要卖几天呢,
    这种新奇的事物,最开始是在各书院学子之间流传,他们年纪轻好奇心也重,平日里喜欢高谈阔论,这“报纸”价格对他们来说不贵,有人在大街上看到售卖就买了份带回书院,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不管书院的先生和同学都争相传阅,因为不够看,甚至还因为争抢出现喧哗吵闹声,最终报纸被先生们“没收”拿去传阅,然后一时间各个书院打发书童小厮出门的人格就外多。
    所有人都发现这东西简直就是量身为他们打造的!上面除了有大家关心的最新时事,还刊登了很多见解独到的文章点评。
    这“报纸”底下有征文启示,说任何人都可以投稿,只要被报馆采纳,那么下期就会登录你的文章和观点。
    最有意思的是,它表示你在上面发表文章用个“笔名”即可,只要被采纳除了有钱拿,它是真给你把文章发往各地大城市供人讨论传阅。
    这让平日有师长管束不敢随意说话的年轻学子跃跃欲试,当然了你想借此扬名,愿意透露真实身份人家也照样给你发出来。
    其实不止是年轻学子,好多学院老师甚至大儒都同样有些意动。
    这一招简直就是骚到大家的痒处,读书人喜欢什么?那就是有说话和扬名的地方,这报纸简直就是所有文人的“福音”!
    “启智月报”
    看名字就知道是谁弄出来的,虽然崔氏在桐州新开的那个“启智书院”开业不到一年,但大江南北已经没有人不知道其大名。
    王钊今年正式退下来后就在宁江书院教书,他此刻手里拿着十六郎带回的报纸出神,从崔氏开放所有珍藏书籍时,很多世家就暗中联络过他,可他一直保持沉默。
    如今看着这份报纸,他终于把最后那些疑虑想透了,当年他开玩笑说崔氏是要出个圣贤,如今这一桩桩事出来,似乎印证当年他是一语成谶。
    崔时知竟然真的能够舍弃家族利益去开民智,这是何等气魄与见识!
    可笑他们这些人还在抱着过去不肯醒。
    这份“报纸”一出,别人看得是热闹,王钊却知道这是崔时知送给世家最后的挽联,舆论“话语权”从此再不会掌握在曾经的世家手中。
    故梦该醒了。
    第116章 一更
    《启智月报》的出现可谓是响在文坛上空的一声惊雷,它和曾经的官方《邸报》有很大不同。
    以往《邸报》只是刊印天下最大的时事消息,因为印刷成本和交通问题,它只流通于官府的公职人员当中,是为了府衙办公使用,普通读书人和平民百姓并无获得来源。
    《启智月报》却不同,它虽然也是当权者负责印刷,可它不仅刊登时事,同时它还允许民众“参与”,刊登民众点评文章这是亘古未有只是。最重要的是它首次流通于下层阶级,只要你花钱就可以买道,甚至不花钱也能蹭旁人买来的看一看。
    如今在江南、桐州等地的茶馆、戏楼甚至还有专门给读报的地方,原因无他,这报纸的民生与杂谈板块刊登的都是民间真实发的趣事和连载话本,哪怕不是读书人也喜欢听这些故事,而它的科普专栏则是说一些生活中用得到浅显常识性知识。
    这个年代娱乐活动匮乏,很多人不识字可他们仍旧有娱乐的渴望,所以听别人讲解这报纸发行上面的趣闻杂谈就成了很多人闲暇娱乐。
    报纸刊登的时事和民间趣事能被大家讨论许久,没到几期大家就已经养成半月更新“听故事”的瘾头了。
    报纸刊登的信息除了文人点评,其余文章都是从家主府收集信息中筛选出来再让专人撰写成文发表,报馆运行一切事物暂时都由学员负责,只不过最后审稿内容是崔教授把关。
    自从说要退居二线,崔教授突然闲下来还觉得不得劲儿,所以半月审核一次报纸内容就成了他的新工作。
    这活儿崔教授干的很轻松,他以前看学生论文可比这个有难度,一份儿报纸才多少内容。
    因为第一份月报的受欢迎程度超出崔氏书局的预估,因为他们负责印刷,所以后面南北分局都是安排上万份起印,书局账房算着销量,心里觉得这买卖长久做下去,大概还是能把他们主子前期的成本投入赚回来的。
    报纸的事顺利进行后,时知成了它的忠实“读者”,不说别的有些文人点评还挺能给她新思路,看看也不错。
    科举的事告一段落,时知就开始安排“义学”筹建的事,她是一直有这个想法,但落实下去却并不容易,除了财力、人力的问题生源其实也是个巨大问题。
    “女郎,荀氏那边出事了。”白雀接到线报看到内容后立刻就过来禀报了,这事儿有些大。
    时知接过消息信件看了一眼,心里一紧:“荀延长子夭折了?”
    原著里他可是成为开国太子后顺利接了班儿的!
    哪怕因为有她这个蝴蝶入局如今原剧情已经面目全非,可也不至于人都彻底没了吧!
    这可是荀延的嫡长子!
    男女主的主角光环呢?都快八岁的孩子这已经快立住,怎么就夭折了?
    时知脑海中瞬间闪过很多,她想到多年前那个笑靥如花、活泼开朗的小女郎,心里唏嘘不已。
    “盯着荀氏的动向,这件事肯定不简单。”时知总觉得这件事还有大雷没爆。
    云州
    因着宗孙突然去世,这些日子荀氏府邸一直都是低压氛围,下人们都战战兢兢就怕一个不小心触怒了主子们。
    荀延满脸疲惫的从军营回来,但他走到内院时却犹豫再三还是没进赵五娘的院子。
    此刻他不知道怎么面对妻子,这一切的苦果是他亲手种下,因果皆是他,所有语言都是那么苍白无力。
    “柳氏身边的人吐口了吗?”荀延回到书房低声问着心腹。
    “手段都用上后,能交代的都吐出来了,只不过这件事似乎他们没有知道很多。”他猜测动手的大概也不是柳夫人身边的人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