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四、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四、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和主线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把公有制作为起点。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起点的选择,学界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一,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应该是“生产力”。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既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那么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就应该以生产力作为起点。生产力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关键因素,具有基础性地位,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社会主义的目的和优越性就难以得到体现。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以生产力作为起点,无法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典型特征,无法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明确地区分开来,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二,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应该是“国家”。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建设和完善,背后都有一个根本性的指导力量:国家。没有国家层面的革命,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就不会有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关系的确立;没有国家层面的改革,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又一次创新和发展,也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们认为,这种观点看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完善的特殊性,看到了国家作为行动主体对经济的巨大影响力,但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国家属于上层建筑,国家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并不能否定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把国家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既不符合实际,也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其三,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应该是“人民”。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立者和推动者,因此应该以“人民”作为起点。这种看法看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主体的典型特征,体现了一定的唯物史观的要求,但是,它没有看到“人民”范畴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始终的重要范畴,仅仅把“人民”范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是远远不足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于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是研究和揭示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科学,是在长期的经济发展实践中形成的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公有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和质的规定性,表现为“普照的光”,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都在其涵盖和影响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公有制为起点,体现了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一致性。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这一思想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也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明了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公开申明自己是为劳动群众服务的。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常识,但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创造财富的劳动者却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更是将这一真相掩盖在一大堆华丽晦涩的词藻里。马克思在其不朽巨著《资本论》中提出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澄清了围绕价值和剩余价值创造所形成的种种混乱和谬误,揭示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揭露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秘密,为劳动群众实现解放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的充分体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共同富裕作为理论发展和创新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以前的所有社会形态都是以剥削阶级的富有和被剥削劳动者的贫困为特征的,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和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所有社会成员才得以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一脉相承,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把共同富裕作为核心原则,强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的继承和发展,也为开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指明了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探索经济发展规律、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视为自己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人民群众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力视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视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强调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深刻回答,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总书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该理念以创新发展为引领,以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为抓手,以共享发展为目标,全面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新认识新观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原则和行动纲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增添了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回答重大实践问题中实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科学的经济理论不是来自人的主观想象,而是源自人民群众鲜活的生产实践,只有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才能实现理论创新,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习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课题。例如:如何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在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指引下,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工作落到实处;如何处理好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的关系;如何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建立着力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模式;如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全面落实;如何引领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等等。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以人民为中心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主线。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