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104章 传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总归觉得这样的自己不太稳重,难以开口。陆鸣玉见此也明白了。
    “第一,你生气无非是因为尉迟恭。可仔细想想,尉迟恭值得你生气吗?”陆鸣玉还是一惯轻松点语气,“尉迟恭不值得,百里浩也不值得。”
    “可你和百里浩……”
    “我都说了我没有儿女情长的想法,我只想带兵好好打仗。”陆鸣玉看着百里易轩的眼睛,认真地说:“我不会喜欢百里浩的。”
    不知道为什么百里易轩觉得自己好像吃了一副定心丸,这种感觉说不清原因,他也实在不愿细想,只听陆鸣玉继续讲下去。
    “第二,尉迟恭这么做有违军令,却实实在在地重击了楚军,这不正是你想看到的吗?敌军颓败,我军士气高昂。”
    是的,百里易轩一直有着这样的愿望。我军大胜,此后国泰民安,国富民强,无战乱侵扰。
    他没有料到陆鸣玉这么了解自己的愿望。
    “我听闻楚国有求和的打算,这场仗我们要赢了。这样一看,尉迟恭的所作所为也不全是坏事不是吗?这么计较这种名利,可不像你哟,业王殿下。”陆鸣玉又恢复了嬉皮笑脸的样子,逗得百里易轩也笑了,阴霾一扫而空。
    是啊,自己在纠结什么呢?尉迟恭违抗军令也罢,百里浩心怀鬼胎也好,总归是一场胜仗,没有害到将士,也没有害到……陆鸣玉。
    “也罢,我也不在这儿自己气自己了。”
    百里易轩笑了笑,起身便和陆鸣玉一起起身。两人相伴而行,一路回到军中,守夜的士兵看到是他们,立刻放行。送陆鸣玉回了她的帐篷后,此事也随之告一段落。
    陆鸣玉所言果真不假,几天后,楚国派了使臣求和。这仗打了这么久,忽然求和,百里易轩还真没做好准备,匆忙准备了一番,禀明了皇帝,签约议和的事宜便交由朝廷。
    几日后圣旨颁了下来,令百里易轩、陆鸣玉、百里浩等人回京受封。一行人来时浩浩荡荡,回时士兵却少了很多,进城的时候远远在城楼望去,难免生出些许悲凉之感。
    街道两边熙熙攘攘地挤着很多人,皆是听闻业王的军队打败了敌军,凑过来一睹军人风采的。
    其中却少有听闻过陆明将名声的人,多是议论百里易轩的百姓。
    “嘿,知道吗?”一个小贩压低了头,对旁边的大姨说:“听说业王一个人能杀几百敌军呢!”
    “嚯!”大姨听了睁大了眼睛“真的假的?”
    “千真万确!”小贩凑得更近了,“我儿子在军队里当兵,写信给我说的!”
    大姨仍是半信半疑,“真的假的?你儿子官大吗?”
    小贩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惭愧,到现在就是个普通的兵罢了。但活着回来就好,活着回来就好啊!再说……诶你看!那就是我儿子!”他指了指陆鸣玉马旁的士兵。
    “是我儿子!是我儿子!哈哈!”
    一旁众人看着小贩乐疯了样子,皆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没找到他儿子,反倒觉得马上的将军不像凡夫俗子。
    “这是哪个将军?怎么连脸都看不见?还戴个面具做什么?”
    “这个啊,我告诉你们……诶都凑过来点。”还是那个小贩,仿佛军中的大小秘闻他都无所不知。“那个将军是个女子!”
    “女子!”有些人惊叹,有些人怀疑,少数人猜到了是谁,只道确有位女将军。
    “是陆鸣玉吧?”卖铁的铁匠说,“军中都传遍了她的故事了!”
    京中与军中到底隔了很远,但陆鸣玉的名声在外,士兵知道的多,百姓多少也听闻了一些。
    可陆鸣玉因为前世的惨痛教训,不想再过多参与京中权谋斗争中去,尽管军功无数,累起来不说封侯,荣华富贵可是享用不尽了。
    可陆鸣玉天生便不爱钱财名利。
    眼看已经进了京都大门,陆鸣玉却攒紧了马绳。她不想参与朝野纷争,不想再走前世的老路。此时队伍越走越慢,两边百姓越来越多,前方一处稍窄些的路口,士兵与百姓闹了小冲突,事情不大,却引起了一小阵混乱。趁此乱时,陆鸣玉翻身一脚蹬过马鞍,下马溜走,士兵皆以为她有急事,也没拦着,直到进了皇宫,百里易轩都不知道她不在了。
    更不知道她去了哪里。
    实际上陆鸣玉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想去,她在大街上走了一会儿,边走边想,一时间也想了很多。她总不能越来越接近前世的路,如今想过正常的生活,只有回家。哪怕知道回家以后会变成什么样。
    她走着走着就来到了陆府的门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可想好了?这一敲,便与军中的生活告别了。
    从此她便只是那个藏于深闺中,不受待见的小姑娘。
    她盯着陆府的门,这几个问题在她闹钟回荡着。终于,过了许久,她还是敲了下去。
    既想了半天,敲时却还是没有半分犹豫的。
    “我回来了。”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
    今天的早朝注定是不平静的,两个王爷都回京,与楚国之战也打了胜仗。这其中的封赏是在座的大臣最关注的,这些涉及朝野动向,甚至朝堂局势,对于成了人精的大臣们而言,马虎不得。
    皇帝坐在高位上,俯视着殿下诸臣,眼睛微微眯起,似乎想藏起帝王的算计。
    帝王与臣子终归不同,他想藏便能藏住,旁人猜不透,也不敢猜透。
    半晌,高位上的人终于还是开了口。
    “百里易轩。”
    意料之中的名字。
    此时最先被叫到的人不是最大的封赏便是最小的,但看百里易轩的战功,还是前者的可能性大得多。
    “儿臣在。”
    百里易轩出列,拱手行礼。
    皇帝面无表情,看不出他的喜怒哀乐,更看不出他心中所想,只能先从只言片语中推测。
    只见他突然道。
    “做得好!不亏是朕的儿子!”
    满朝哗然,其实心里各自暗中较量着,皇帝已经年迈,这太子之位迟迟没有决定,他们弄不清楚皇帝的心思,根本无法站队。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