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六零之囤货强手 第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沿路看到的石头也被她收到背包去了,进山前她特意把三个背包都给腾空。
    太阳落山,余晖尚存。
    楚沁快跑起来,如同灵活的猴子,在森林中穿梭。
    “身体还是不行,这么点路我竟然累了!”到达水潭,楚沁喘着气摇摇头。
    还得继续练。
    水潭已经有点昏暗,楚沁左找右找都找不到想要的艾叶的防风。
    几分钟后,她一拍额头。
    “哎呀!”
    忘了,上辈子四季紊乱,艾叶有可能三月份出现,也有可能在十月份出现。
    但现在,艾叶只在春季才有。
    她叹气,正想离开呢,眼睛定住,不禁仔细看着水潭边的痕迹。
    【??作者有话说】
    想烧火的话砍柯木比较好,一是它不粗,好砍,二是它相对来说还挺耐烧的,烧完直接就成炭了,从灶炉里铲出来就能用。
    竹子容易点,但炒三道菜就能烧没影……
    ——
    还是很喜欢土土的情节,上山没有收获我会很难受很难受,主打一个绝不空手而归~
    ——
    下章后天(17号)
    第5章 头回赶集
    ◎购买计划◎
    这是动物留下的痕迹。
    楚沁因有长期野外生存的经历,对山中各种痕迹格外敏感,因此一眼就能辨认出来这是山羊留下的痕迹。
    当地确实有山羊,记忆中原主外公就曾抓捕到一只山羊,当时还邀请原主和父母去静水庄吃饭。
    她蹲下认真辨认,思索道:“应该不止一只山羊,也不超过三只。”
    水潭边泥土湿润,最近几日未下雨,痕迹还是很明显的。不过今天是抓不到了,天色已暗,她得抓紧时间下山回家。
    楚沁心中不禁松口气,她打算有时间时再在这里下两个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勤快点儿不愁吃不上饭。
    又是步履匆匆。
    在最后一抹余晖消失前楚沁离开山中,一路狂奔到家。
    今日得早些睡,明天早起赶集呢。
    回到家中,先是煮锅地瓜粥,填饱已经叫嚣得不行的肚子。
    楚沁是很抠门的,地瓜粥只肯放小半把大米,但丝毫不影响她吃得香甜。
    当地并未通电,此时只有乡政府才有电,几乎所有人家晚上全靠燃烧油灯提供光亮。
    楚沁认为自己视力好,非得等着天色完全暗下后才肯点灯。
    不过这儿的人大多都是如此,青油灯难得到,而煤油又可贵了呢。
    在当地青油灯其实不单单燃青油,燃烧的还有桐油,桐油自然是由桐树果子压榨而成,青油则是乌桕籽榨成的。
    想要榨取植物油都麻烦,掐指一数全乡只有一个榨油坊,产量还低的可怕,可见一户人家一年也分不到多少油。想要光明,不买煤油肯定不行。
    “这时候煤油多少钱?”她自顾自问。
    房间窗户未关紧,晚风透过窗户缝吹入房间中,把灯火吹得左右摇摆,楚沁在灯火中忽明忽暗。
    “记忆里没有啊,明天去瞧瞧。”也不晓得是原主没接触过还是原主忘了,楚沁想到自己剩下的那点钱就略感发愁。
    睡之前,她又将本子给掏出来。
    “第一,买面粉。”
    她在本子上写着。听人说最近的面粉都有点贵,说是中原正闹□□呢,连县里乡里都偶尔有逃荒的人来乞讨,他们这种山区也不可避免受了点影响。
    “仁心婶子咋说的来着?麸糠面粉都九分一斤,那种白花花的上等面粉也不晓得多贵。”
    楚沁感慨,摇摇头继续写。
    仁心婶子是村支书的儿媳,也是高树村本地人,父母都是赤脚医生,家中还算殷实。她读过初中,识得好多字,村中能通读报纸的都不足两掌之数,而她就是其中之一。原主记忆中这位婶子人品好,常常会把最近的物价和大事写在村口黑板上,以供村民们阅览。
    楚沁在村里接触最多的人除了叔婶一家外就是她了。
    人是好人,刚穿来那会儿自己脑袋哗哗流血,是她给自己上的药呢。
    还塞给自己颗糖!
    “第二,买些地瓜干。”
    是的,买地瓜干。本地家家户户都会储存一些地瓜干,因为从土里挖出来的新鲜地瓜无法保存太久,于是人们在地瓜糖化后就会挑几天天晴的日子做些地瓜干储存起来。
    地瓜干平日可当零嘴,等粮食见底了,把地瓜干放到锅里煮煮,还能当主食。
    “第三就是买些零零碎碎的日用品,剪刀,菜刀……”
    家里没剪刀,菜刀也只有一把,还是有两缺口的,这几日家中做什么都用它。
    楚沁其实想买把杀猪刀,菜刀是退而求其次。总之有两缺口的刀不能给她带来安全感,独居还是得有趁手的武器。
    夜晚八点。
    皓月当空,繁星遍布,晴朗的夜晚预示着明日同样是个好天气。
    写写停停,把这张纸给写满后楚沁终于满意停手。
    她该睡了。
    夜晚的高树村很安静,村民沉睡,村庄也沉睡,偶有几户人家低声私语也大多在讨论明日赶集的事。
    “明天喊老肖赶车赶快些,尽量八点半到,这样说不准还能赶上包子店的最后一笼。”
    当地有家包子店做的包子一绝,据说店主的爹是几十年前省城里赫赫有名的包子大王。
    “哎,还是现在的生活好。想当初……哪里能想到咱们能吃到孟家老爷子做的包子呢。哎听说布铺要合并到供销合作社去啦,那梁家那伙人咋办?”
    “现在哪里还有什么孟家梁家,仁心不是讲报纸上说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了?”
    “说得也是。不过他们家产没了,虽说可惜得紧,但总归有公家名额给他们,拿着几十块的工资比咱们这面朝黄土背朝天来得好。”
    “睡吧睡吧,早起呢。”
    —
    早睡早起是此时的乡村特色。
    不等鸡打鸣提醒,楚沁就依靠生物钟自行醒来。
    天还暗着,半点亮光都没有,启明星也看不见踪影。
    又是一天,重复着点火烧水煮饭的工作,楚沁站在门槛边哈气,感受着夜间冷风——又降温了。
    跟昨天相比恐怕降了两三度。
    “也不晓得结霜没有,怕是结了。”楚沁搓搓手,决定还要买些青菜种子才行,就是不晓得这种天气能不能种活。
    洗漱完吃饭,吃完整理个背包背着,再锁上家门,楚沁摸黑出发去村口。
    此时村口已经有人等着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热闹起来。
    楚沁来得算早,抢到靠驴车头的位置。
    村里的车自然指驴车,这些驴可是村中的宝贝蛋子,平常公共磨坊磨些什么全靠它们。
    人慢慢多了,村口喧闹得厉害,竟然在这较为寒冷的冬日里营造出热火朝天的氛围。
    “二通他妈,你今天也去?”
    “去!我家大妹过两天生了,不得去准备些东西。”
    “你家大妹要生啦?那你别买红糖了,我娘家有呢,上个月才做的,新鲜!”姗姗来迟的楚婶儿声音大老远就传来,解释说,“凤丽她闺女儿大早上好端端烧起来,烧得胡话直说,刚刚我帮着找仁心她爹看病去了。”
    “呦,烧得厉害?”有人问。
    “可不吗,脸上都能煮鸡蛋了。”楚婶儿特别自然地坐在楚沁旁边,边上的人也自然地再往边上挤挤,给她挤出个空位来。
    这是一种默契。
    谁家先到先占的是全家的位,楚沁在村里人眼中和楚小叔楚婶儿依旧是一家人。
    “喏,吃吧。”楚婶儿塞个鸡蛋给楚沁,直接塞她手上,又问,“吃饭没?”
    楚沁本不想接的,可楚婶儿给得十分流畅,脑袋里原主的记忆浮出,她便接下,点点头:“吃了。”
    “吃就行,路长得很。赶集时你可别走远,十二点千万要在路口等着了,驴车过时不候的。”楚婶儿嘱咐道。
    楚沁再次点头,手里盘着鸡蛋不知想到什么,嘴角隐隐微翘。
    嘿,她还是头回赶集呢!
    【??作者有话说】
    青油灯的青油是乌桕籽榨的,乌桕籽外层有层蜡,好像这个蜡才是真正的“蜡烛”。一般来说,那时候灯芯用的也是自然产物,灯心草的茎芯~
    有的人也用桐油啦,等到六十年代后普遍就煤油灯了,五十年代煤油比较贵,六十年代才好很多,不知道是不是跟大庆油田有关系~
    ——
    没记错的话1956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了……毕业多年的理科生,把历史知识忘得好像有点多……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