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大将军的读书郎 第121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原来挂着红烧狮子头的菜牌子,改成了葵花大斩肉,其实是一个东西,但是这葵花大斩肉是古名,听起来就是那么的文雅,这是隋炀帝下扬州的时候,扬州奉上的美味佳肴。
    原来挂着清炒笋片的菜牌子,也改成了清炒玉兰片儿。
    是挺文雅的,这菜牌子都给换了。
    上了二楼,很不错,二楼布置的也算是雅致了,除了菊花和秋海棠,还在角落里摆了几盆兰花草。
    二楼已经有了几个人在了,一边品茶一边说话,谈不上什么高谈阔论,但也言之有物,说的是四书五经的释义,但都是短句,长的没有,大家一般都在交流一下各自的心得。
    看到温润他们来了,几个人都先行礼,温润一一还礼,这都是熟人,他们都认识。
    他们刚到,又有人来了。
    二十几个人,都是来自永安县,永安县是最靠近江岸的一个县城,那里水路发达,南来北往的船只如梭。
    经济发达,这人才培养上就很下力气。
    前文说过,永安县是新置的一个县城。
    什么都是新的,好的,人也都很年轻。
    这二十几个人里头,有七八个都是举人,剩下的也都是秀才。
    他们刚到了没一会儿,才相互见礼,寒暄过了之后,又有永丰县的人来了,同样十几个,几个举人,十几个秀才。
    最后到的是永清县和永清府的人。
    永清府下辖四个县,永清县跟永清府在一个地方,其他三个,分别是永宁县,永安县和永丰县。
    如今也算是文人荟萃了,不过最高的也就是个举人,其他的都是秀才,还有那么一些准备考秀才的读书人,也来凑个热闹,不过他们这些人,都十分年轻,十几岁的年纪,还有的是个小少年呢。
    温润有点后悔,早知道把弟弟们也带来了。
    众人相互见礼,寒暄了一下,就有美味佳肴上来了,酒楼是费了心思做的菜,一个个都十分文雅。
    东坡肘子,东坡肉。
    腌笃鲜,清炒玉兰片儿。
    叔嫂传珍,哦,这菜也叫西湖醋鱼。
    总之,都是十分文雅的菜名,加上送来的酒,清一色二两重的小酒壶,配上那小酒盅,啧啧啧,反正温润觉得吧,自己能喝好几十杯酒都不带醉的,是不是诗仙李白也是用的这个小酒盅啊?
    那可真是千杯不醉了!
    不过大家名义上是来参加小文会的,但是也不能饿着肚子去挥毫泼墨吧?于是大家先坐下来,吃一吃饭菜,喝一点小酒。
    尤其是这菜名,小二上菜的时候就唱出来了。
    众人对这个菜肴的名字还是很有兴趣的:“这东坡肘子还真是跟东坡肉一个味道啊!”
    “配料都一样,一锅出的,一个肘子一个肉。”
    “东坡先生除了诗词,也就是这吃的是一绝了。”
    温润听了就哈哈一笑:“其实猪肉在宋朝的时候,连普罗大众都不吃的,觉得猪肉脏,又没什么营养,宋朝人们普遍吃的是羊肉,不过东坡先生被贬去湖北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当时东坡先生差一点连生计都维持不住,也就不在乎是猪肉还是羊肉了,不过这猪肉当时不好吃,于是他就用了一些佐料来炖肉,其实这做法,用来做红烧肉也一样,只不过一个是甜口,一个是咸口。甜口的就是东坡肉,咸口的是红烧肉。”
    东坡肉是杭州名菜,用猪的五花肉炖制而成。
    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
    酒楼做的更是地道,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
    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红烧肉最好是五花,而东坡肉则是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腻,带有酒香,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酒楼比起自家更舍得放佐料,那味道就更浓郁了。
    “不错,不过东坡先生的诗词跟他的手艺一样,都是能流传千古的啊。”
    这提起来,就说起了苏轼。
    提起苏轼,就提起了苏氏一门。
    都是有名的文人雅士,诗词一绝。
    等到吃完了,也聊的差不多了,正好,大家提起了诗词歌赋,那就一起来写一下,展现一下子的才华。
    尤其是诗,词倒是好办,现在流行的是诗多一些,词的话,还真是没人敢下手,因为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定了型的,哪儿能有多少的诗词曲调,能盖得住前人流传下来的名篇?
    但是一些小词,还是可以的嘛。
    不过这个时候,没人敢露怯,就没人写词,只有人写诗。
    其他人都在沉思,或者是在寻找灵感,只有温润端着一杯酒,看着楼下街面上的情况。
    如今天黑了,但是酒楼挂满了灯笼,照的周围也亮堂了许多。
    对面的面摊儿竟然还有人呢,仔细一看,哦,刘三儿他们几个都在,人家面摊儿收了,他们在那里坐着喝水,好像是高沫的茶水吧?
    这是跟来的人,在酒楼里吃喝,但是酒楼里坐着太吵了,他们就去外头坐着了。
    在外面坐着的都是车夫。
    长随跟小厮,都在一楼呢。
    二楼能伺候他们的就是书童了。
    而且只有几个而已,一般都没。
    温润也没带,他也没什么举动,只是跟人寒暄,作为东道主,他跟每一个人都要寒暄到,尤其是几个举人。
    有的竟然是跟原主一起考的乡试。
    只是他们竟然都不认识温润!
    “我们参加鹿鸣宴的时候,没见过温兄啊!”
    “是啊,我也不太记得。”
    温润能说什么?他就只能说个理由:“我考试过后就接到了家里有急事的消息,不得不快点回来,后来还有一番事情,我就与人结了契,如今在莲花坳那里居住。”
    一听温润跟人结契,不少人都目露惊讶。
    温润要是个秀才,与人结契,倒是见过。
    可他都举人了,还跟人结契,这……。
    “不知道,您那结契的对方是?”有个好奇的人,不由得问出了声。
    “他是江南大营的后营百户。”温润有点自豪的道:“是个有战功的人。”
    “可你是个读书人啊!”有人忍不住反驳了一句。
    “读书人怎么了?”温润正色道:“没有那些骄兵悍将们在战场上以命搏命的保家卫国,能有咱们这太平盛世吗?我的另一半就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悍卒,他最初从小兵当起……。”
    温润说的很仔细,尤其是说到抓那些流寇的时候:“前头大营人少,不可能将整个山脉都围上,那些流寇们一看官兵剿上来了,还不得麻利的溃散啊?这一溃散,就不少人跑掉,上头抓了大大小小的头目,可下头那帮子小的跑的可挺快,唉,可别提了,我们永宁县也没少遭罪,要不是新县令高瞻远瞩,提前就做好了预防,招募了不少衙役跟差人,更组织了一些乡勇,不然我们这里可能更倒霉。”
    “你还别说,我们县也有一些流寇过去。”
    说起流寇,温润才知道,整个永清府都遭了罪。
    最多也就府城没有遭遇,其他的地方,小到一个村子,大到县城,不少的流寇过去呢。
    其中遭遇最小的就是永清县,它在永清府里啊,但是它的治下有两个村子遭了殃,跑过去好几个流寇,村里头还伤了人命。
    一群读书人,除了愤慨之外也就没别的了。
    大概是看出来,温润成了这些人的焦点,一个年长的举人不由得开口:“诸位,诸位,既然如此愤慨,不知道,温举人可有什么佳作?”
    这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但是这个人明显是想哗众取宠。
    他这么一说,所有人都看向了他,还有温润,但是看向他是惊讶,看向温润就有点打量的意思了。
    因为这么多人都在吟诗作对,可唯有温润这个东道的举人,看着优哉游哉,一点不慌不忙的,是不想作诗,还是不想出风头?
    可他已经足够出风头了。
    “呵呵……。”温润可不能让人欺负着,故而他就那么“呵呵”两声,然后看着那人。
    顺着温润的眼色,所有人都看了过去。
    看的那个人有些尴尬了:“不知道温举人,可有何佳作?您可是在学政大人面前,大放异彩呢,一首小诗,就让学政大人开怀了。”
    “呵呵……。”温润还是这两个字。
    看的那个人脸色都变了,以为自己恐怕太急,让温润明目张胆的针对上了,这就落了下乘。
    跟他一起来的人,明显是唯他马首是瞻。
    不过就在他们的人,要开口的时候,温润开口了,一下子把他们要出口的话,给堵在了嗓子眼儿里。
    第122章 才华有点儿
    “我呀,倒是没什么佳作,只有拙作。”温润笑了笑:“刚才看大家都挥毫泼墨以抒情怀,温某十分欢喜,今日能看到这文坛小盛会,真是倍感荣幸。”
    “客气了。”
    “温举人廖赞了。”
    好几个人都跟着他客气了一下,毕竟温润说的是夸赞他们的话。
    而后温润又道:“只是看到大家这样,我这高兴地,一时之间没有想到诗意上去,不过啊,看到如今大家济济一堂,如此才华横溢,我是真的高兴,永宁县是个小地方,虽然有远山近水,却无几个知己,故而文会一直没有举行过,希望大家不要介意,这第一次举办的小文会,简薄了一些。”
    “不简薄。”
    “已经很好了。”
    众人纷纷发言,他们有的是客气,有的也是真的觉得不简薄。
    “虽然很好了,但是总有不周之处。”温润正色道:“这不,这位仁兄就觉得我这东道没做好,呵呵呵,问我要诗词呢。”
    他逞够了威风,这就话音一转,让人猝不及防的同时,又觉得理所当然,这也不能闹起来不是?
    所有人都笑呵呵的,包括那张嘴的仁兄,也松了口气,他真怕呛呛起来。
    毕竟是他起的头,温润什么都没做呢!
    温润道:“既然诸位这么盛情,在下要是不做一首,岂不是显得我们永宁县招待不周?啊哈哈哈……。”
    又是不周,他这么客气。
    温润提笔写了一首诗: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