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临安城美食录 第38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前世林稚家门口附近就有这样一处凉皮摊子,他眼睁睁地看人家从摆摊到开店,从开店到买房,靠的就是这一碗碗小小的凉皮和凉面。
    这时候蕨根淀粉不易得,做凉皮的生粉却是随处可见。
    街市上卖生粉的商贩食铺不要太多,但为了保证原材料的品质,但凡能亲历亲为的,林稚从不假手他人。
    等待陈平来取鸡丝凉面的这段时间,他开始动手做凉皮凉面。
    洗面、沉淀、热水烫皮,担心翻车,林稚先从平底盘中取下一片烫好的凉皮,切成条尝了尝——尽管什么调料都没放,但筋道爽滑无比,是记忆中的感觉。
    凉面区别凉皮最后一道制作工序,需将淀粉从漏粉勺中漏出成形,对火候掌握要求较高。
    因前几日做过蕨根粉,做起凉面也算顺手,不到半刻,满满的一锅粉就成了型。
    凉皮凉面放水中冷着的时候,陈平来取鸡丝凉面了。
    “家中有事,让小郎君久等了。”陈平笑眯眯道。
    “无妨。”林稚将放了鸡丝凉面的食盒递过去,“秦夫人若是觉得暑热难消,陈管家可以再带些杏酪饮和冷元子回去。
    提到冷元子,他继续道:“上次孟少卿来时也吃了冰雪冷元子,说味道‘清甜凉爽’。母子连心,说不定秦夫人也会喜欢……就是不知夫人吃不吃得凉。”
    “吃得是吃得。只是……”陈平话锋一转,“小郎君刚才说,我家阿郎吃了冷元子?”
    “是。”林稚点点头,“怎么了?”
    “没什么。”陈平若有所思地摇摇头,“只是阿郎从前从来不吃这些冷食,连看都不会看一眼。”
    林稚“啊”了一声,想起店内食客那句“今年夏天热得百年罕见”,找到理由:“许是今年的夏日格外炎热。”
    陈平笑了笑,“或许吧。”
    送走陈平,凉皮凉面也晾得差不多了,林稚把这些弹润的面皮捞出控水,拌上面筋和黄瓜丝,芝麻酱汁、香醋、蒜水和芥末油儿倒进去,招呼沈小七他们过来。
    或许是天气炎热,又或许是年轻人本就爱出汗,沈小七和阿青两个人活似刚出水里捞出来一般,阿蓝稍好一些,但也没好太多。
    林稚把距离最近的冰鉴拉过来,试图让他们凉快点,“怎么出了这么多汗?”
    “比起这个。”沈小七撸起袖子擦了擦汗,“我更想知道阿郎你为什么一点汗都不出,明明也干了这么多活儿。”
    林稚没好意思告诉他,这大概是体寒的唯一好处了。
    一年四季,他最喜欢的季节就是夏天,春天和秋天稍次,最讨厌冬天,因为走到哪里都要揣着个汤婆子。
    他讨厌汤婆子!
    阿蓝拿布巾拭去了汗,又招呼其他三人净过手,这才开始吃面前的凉皮。
    林稚给他们盛的这一碗不只是纯凉皮,还有凉面,再加上每碗都有的面筋,一碗能同时吃到三种面食,就是现代常说的“两掺”。
    拿筷子搅和搅和,底下的料汁和黄瓜丝翻上来,淡酱色的料汁均匀包裹每一条凉皮、每一根凉面、每一块面筋,混合着清爽的黄瓜丝和多汁的面筋一同在嘴里咀嚼,酸辣又香滑。
    一口凉皮下肚,沈小七马上觉得身上没那么热了,每一处毛孔都散发着舒爽:“好吃!”
    阿青边吃边点头:“很开胃。”
    “是啊。”阿蓝道,“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索粉……呃,这个叫什么?”
    “宽的叫凉皮,长的叫凉面。”
    “凉皮凉面……”把这四个字细细品味一遍,阿青评价,“吃了确实令人凉爽,名字很合适。”
    用完午食,林稚提着装了凉皮、凉面和鸡丝凉面的食盒,带着食单去找郭画匠。
    郭画匠就是经常给他画食单的画匠。因对方画技逼真,索价也不贵,这几月以来林稚隔三岔五就要去找他补一次食单,一来二去,两人竟也相熟不少。
    郭画匠是扬州人士,和阿青阿蓝两人一样,都是背井离乡来到临安城做生意。
    林稚好奇,这丹青又不拘着什么地方,为何不远千里来到临安城?
    郭画匠叹了口气。
    原来当时扬州的丹青圈层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便是以进入圈子时间最长的人为尊,新人地位最低。
    林稚听后皱了皱眉:“就算要弄出个等级制度,也该以画技为标准吧?”按照时间排序,怎么听怎么不靠谱。
    郭画匠拍手道:“英雄所见略同,我也如此认为!”
    “并非郭某人自夸,我的画技绝不在那几个‘长老’之下,却因为新人的身份处处受对方打压。”
    “那时我年轻气盛,一生气便离开了扬州城。”
    林稚很是唏嘘,安慰他道:“还好郭郎君坚持了下来。”
    郭画匠点点头,又叹了口气,“虽然现在我也没有出人头地,但好歹能养家糊口,每个月都能给家中爹娘寄去一笔月钱,保他们吃喝不愁。”
    “如果当初受到挫折就一蹶不振,现在的我,恐怕连西北风都没得喝。”说完,他爽朗地笑了两声。
    林稚也笑了笑。
    然后话题就落到了他的身上,“说起来,林小郎君,我也很佩服你啊。”
    “你这么小的年岁,能把一家大酒楼做得如此出色,很不易啊!”
    林稚不好意思道:“是小酒楼。”
    “这些不重要。” 郭画匠摆摆手,“重要的是你能把酒楼经营得如此出色!”
    “虽然我没去过你的酒楼,但从每月来找我画新菜品的速度就能看出,你的酒楼,一定客人很多!”
    林稚没说是也没说不是,只道:“郭郎君若有时间前来,我一定好生招待。”
    “好说好说!”
    他在这边喝完了心灵鸡汤,孟琼舟也开始吃鸡丝凉面了。
    陈平把食盒打开,端出里面的几碗鸡丝凉面,还有杏酪饮等冰雪冷饮,“林小郎君没收银钱。”
    “是个懂事的孩子。”秦夫人边说边执起筷子,有些迫不及待地夹了一筷子鸡丝凉面。
    入口是浑厚的芝麻酱香,因浸过冷水,凉爽弹滑的面条更加筋道,鸡丝的鲜香味融合在面里,还能吃到芫荽、黄瓜丝和豆芽的脆爽口感,很是鲜爽。
    紧绷的胃口舒展开来,秦夫人夸赞:“是林小郎君一贯的水准。”
    说完,她把另一碗推到孟琼舟面前:“明日你就要去建康了,还不多吃一些?”
    孟琼舟接过筷子,“是,母亲。”
    私盐一案的线索断在建康,他必须再去一趟。
    陈平把杏酪饮推到他面前,问:“饭食的银钱,要不要找个机会再给林小郎君?”
    “他若不愿意,就不要勉强他。”
    陈平行了个叉手礼,答应着:“知道了,阿郎。”
    作者有话要说:
    后来的某天夜里,林稚:……说好的不会勉强呢!
    第45章 紫苏桃姜
    凉皮和凉面一经推出, 成为酒楼里第一道打破时间限制、早中晚三个时间段都热卖的饭食。
    从清晨开始,“来一份凉皮子”、“两碗凉面,不加辣油”之类的话便响彻店内, 一直持续到正午, 偶尔有些点稻米饭配腐乳肉或小鸡炖蘑菇的食客,但大部分还是凉皮和凉面。
    到了晚上, 就更是凉皮凉面的主场了。
    究其受欢迎的原因,大约还是老生常谈的天气炎热。但林稚觉得, 这凉皮凉面的销量还能更上一层楼——毕竟刚过头伏而已,真正的三伏天还没到来。
    像鸡蛋灌饼一样, 凉皮凉面也得到了升级,配菜从单一的黄瓜丝变成更多选择的胡萝卜丝、青瓜丝、绿豆芽、黑白熟芝麻, 还有酥香酥香的黄豆碎……若是有油香酥脆的炸花生米就更好了。
    除了配菜以及油泼茱萸酱、肉末茱萸酱、芥末辣油等酱料, 还有后世凉皮里的常客,牛筋面。
    这东西在前世不起眼, 几乎每一个凉皮店里都会出售,做法却很复杂。
    单说揉面、饧面这两个步骤就要花费一上午时间, 然后把面团用清水略洗几遍,擀面,切条,上锅蒸熟,又要用一个下午。一天下来, 这牛筋面才算做好。
    虽然工序麻烦, 和机器做出来的也有些差别,但好在效果不错。吸饱汤汁的牛筋面, 那种似面筋非面筋、似凉皮非凉皮的口感, 结结实实地迷倒了一大批宋朝人民。
    “这凉皮子要是一年四季都卖得这样好就好了。”
    刚向他们汇报完这几日的业绩, 沈小七还没高兴多久,突然没头没尾冒出这么一句。
    好端端的,怎么还未雨绸缪起来了?
    林稚给他讲从高高的谷堆上面听来的过去故事:“从前有一个老妇人,她有两个女儿。”
    沈小七没明白话题怎么一下子从凉皮变成了老妇人,但林稚讲故事的声音娓娓动听,让人很容易沉迷其中,便是阿青和阿蓝也都竖起耳朵。
    “老妇人的大女儿在街上卖罗伞,二女儿则开了一家浣衣铺子。”
    把皮蛋壳儿磕破,露出里面深褐色的蛋清,林稚继续道,“晴天的时候,老妇人担心大女儿的罗伞卖不出去,雨天就担心小女儿洗的衣服晒不干,成日忧心忡忡。”
    沈小七咂摸出点滋味,若有所思地张了张嘴,阿青和阿蓝却是已经理解了其中含义,不约而同地笑起来。
    在几道灼灼的目光之下,林稚把后面的故事补充完整:“后来有个邻居告诉她,‘晴天浣衣铺生意兴隆,雨天买罗伞的人络绎不绝,无论晴朗与否,令媛都能得利’。”
    这下沈小七算是完全听明白了,咧着嘴道:“阿郎这是把我比作老太太呢!”
    “人家老太太有两个聪明伶俐的女儿。”阿青毫不留情道,“你呢?”
    “……我自己就聪明伶俐!”沈小七呛回去。
    “哦,你是女儿吗?”
    两人又吵起来。
    阿蓝忙接过林稚的话,“小郎君都是从哪里听来的这些故事。”
    “都是从前听母亲说的。”林稚答道。
    “所以啊,完全无需担心季节时令的问题,就算到了冬天没人买凉皮,我们还有火锅。”
    沈小七的好奇心被勾起来,暂时和阿青休战,“火锅是何物?”
    “这个嘛……”林稚又开始卖关子了,“到了冬天再告诉你们。”
    沈小七鬼哭狼嚎。
    “别嚎了。”林稚又磕了一枚皮蛋,“快剥皮蛋。”
    今日朝食吃皮蛋馄饨。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