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1782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他给曹寅父母请完安后,走到曹颙面前,奶声奶气道:“祝大哥哥吉祥如意,富贵安康。”说着还有模有样的作揖下去。
    这般可人疼的模样,引得众人都笑了。
    曹颙俯下身子,将长生抱起,搁在膝盖上,笑着问道:“咱们长生都会祝寿了,这是跟谁学的?”
    长生只是嘻嘻笑着,小手摆弄曹颙前襟的盘扣,并不说话。
    这会儿功夫,就有丫鬟来报,几位小爷同大姑娘到了。
    一溜的小脑袋瓜子,给祖父母请完安,给父母(义父母)请完安,还不忘向曹颙怀里的长生请安。而后才有丫鬟送上垫子,天佑几个向曹颙跪拜贺寿。
    这边才拜完,就有管事媳妇进来报,道是内外管事下人要给少主曹颙拜寿。
    曹颙撂下长生,先到前院厅堂接受男仆的恭贺;随后又回梧桐苑,受了内管事们的磕头。
    接下来,就是贺客盈门,半日不得歇。
    因是曹颙过生日,除了官场上的同僚,年纪或老或幼着尽有;亲朋故旧家的,多是年轻人上门。
    东府的几位堂弟,淳王府的几位内弟,一个没落下,都过来给曹颙庆生。
    看着曹頫跟小大人似的,待人接物半点不差;淳王府的四阿哥弘昕也十七岁,听说今年就要指婚。曹颙心里,竟生沧桑之感。
    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人生似乎圆满了,又是随波逐流,似乎什么都没做。
    直到深夜,客人才陆续散去,曹颙身上只剩下疲惫。
    初瑜服侍曹颙换了衣服,帮他捏了捏肩。曹颙抓住她的手,道:“你也忙了一日,咱们说说话。”
    夫妻两个,躺在凉席上,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
    “老爷在江南时就爱听曲儿,今儿请的班子好,老爷瞧着很是欢喜。”曹颙说道。
    初瑜说道:“听太太提过,老爷早年还亲自写过戏文,在江南时排演过。”
    曹颙阖着眼睛,道:“是啊,早年在江宁时,为了接驾事宜,家里养过戏班子。到了京城,诸事不便宜,反而不如在江宁时自在。”
    说起这个,曹颙想起父亲这两年整理的书稿。
    采买戏班子,看着太张扬了,父亲也不会让;书稿那边,则是可以尽尽心。
    曹寅已经到甲子之年,已是呈油尽灯枯之相。曹颙每次见到父亲,都觉得心里不安,生怕他什么时候病倒。
    次日,曹颙起床后,便使人到东府请曹頫。
    曹頫是二房幼子,上面有两位兄长已经出仕,并不急着安排他当差。会试落第后,他仍回八旗学堂读书。
    按照曹寅与曹颙的想法,是想等曹頫再考一科再说。他今年十七岁,等上三年再考一科,也不过二十。到时候还不中第的话,补个笔贴式在六部当差,也是好的。
    见堂兄大清早的唤自己过来,曹頫心中疑问不已。
    曹颙开门见山的说了缘由,想要寻家作坊,刊印父亲早年的诗作,算是为父亲完成夙愿。不过他对于前几年震惊朝野的“南山集案”还记得清楚,少不得多嘱咐几句。
    其实,他想多了。曹寅包衣世家出身,打小沐浴皇恩,即便有所诗作,多是感恩颂德之语,同那些江南士子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曹頫已经听得眼睛发亮,道:“大哥,那要刊印多少匣?”
    曹颙心里也没想过,道:“这个听听老爷意思,一百匣或者两百匣都可。除了馈送亲友,剩下的要传承子孙。我要在部里当差,不能在老爷身边侍候,这刊行之事,就要劳烦五弟。”
    曹頫闻言,犹豫了一下,道:“大哥,弟弟官学那边能不能请几个月假?左右夫子讲过的东西早就听过,每日去点卯,不过是跟着众人胡混。”
    “请假可以,但是别落下功课,要将年考对付过去。要不然老爷那边,少不得有啰嗦。”曹颙想了想,说道。
    曹頫欢欢喜喜应了,曹颙见时间不早,就出府往衙门去……
    今儿七月初二,是“大清银行”开业之日。
    曹颙身份所限,没有前往,毕竟他如今已经离开内务府,背后参赞还行,人前露面就有些不合时宜。
    十六阿哥最是猴精,拉了十四阿哥同十七阿哥到银行门口掀牌亮匾。
    这匾额上的“大清银行”四字,是御笔亲题,天子墨宝。
    五间宽敞的大堂,支着五尺高的柜台。柜台上是拇指粗的铁条,将内外分开。有点像传统的钱庄,又有所不同。
    耐不住十六阿哥央磨,十四阿哥这边早就答应下来,不仅他自己个儿捧场,连带着兵部官员也要凑凑热闹。
    不说早已得了消息的商贾百姓,就是内务府同兵部两处官员,就将“大清银行”支撑得热闹。
    再加上那些同内务府关系密切的商业协会,并不稀罕吃利息,不过是想借此巴结内务府罢了。所以他们也很是捧场,都在开业这日到大清银行开户存款。
    于是乎,京城百姓这日就长了见识。除了连着放了一上午的炮竹,满地红纸屑外,银行门外已经排起了长队。
    十六阿哥摇着扇子,笑眯眯的坐在对面的茶楼中,看着眼前的长龙,心里也跟着欢喜。
    对于大清银行之事,十四阿哥始终关注。别的不说,就是银行开业前筹集的百万两银子,都让人眼红。
    “十六弟,若是照今日这般下去,每日存入数万乃至十数万两银子,银行就真是名副其实了。只是不晓得那贷款利息,若是官贷,也是年息一成八么?能不能少些?”十四阿哥心里盘算了一下,开口问道。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