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1020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陈梓宣等人以为不妥。
    他们都是来自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前宋皇朝,在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官员,早就习惯了皇帝和皇权被朝臣所掣肘的氛围,也认为这便是法理正当。
    眼看内阁五位老臣已经全部倒向皇帝,陈梓宣这些人便心中生出了与皇帝博弈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甚至生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感。
    换言之,宁死也要杀一杀皇帝的气焰。
    这是他们作为士大夫的光荣与使命。
    一旁,李纲宗泽吴敏郭志舜和黄岐善五人眼观鼻鼻观心,默然不语。
    他们已经懒得再与陈梓宣六人计较了。
    一来,他们知道陈梓宣未来会被皇帝拿下,只是皇帝暂时考虑朝廷稳定暂未下手而已,而以皇帝的手段,若是皇帝出手,陈梓宣这些文臣压根就不是对手。
    二来,他们也非常失望,他们昔年的门生故吏,已经渐渐与他们背道而驰分道扬镳,所谓的翅膀硬了,想要单飞。但陈梓宣这些人又看不清大势,不懂得顾全大局,这样的人,主动要被淘汰掉的。
    王霖有些心烦意乱地望着陈梓宣等人。
    他其实很明白这些人的真实意图。
    逼迫皇权让步,给朝臣争取权力和政治空间而已。
    但王霖知道自己不能让步,一步都不能让,否则,他日后便要永无宁日。
    干什么事,都要被文臣和所谓的士大夫阶层捆绑掣肘。
    王霖深吸一口气,断然道:“异族人为官之事,已经内阁和朝廷裁定,业已推开,不可朝令夕改,朕今日将话撂在此处,谁再敢喋喋不休,逼迫朕收回成命,那就自请摘去乌纱帽,退出朕的朝堂!”
    王霖这话相当重了。
    而且也表达出了他绝不改易的决心。
    殿上跪倒了一地的反对之臣有些情绪激动的,已经摘下了乌纱,摆在了一侧,准备展现文臣的气节了。
    但多数都在面面相觑,保持着异样的沉默。
    而陈梓宣六人更是咬牙垂首,愣是没有中皇帝的激将法。
    王霖扫了陈梓宣等人一眼,冷道:“退下!”
    陈梓宣率先起身,默然走回班列,其余朝臣也犹豫一会,终于也退回。
    “至于永州我汉民被金兵屠杀之事,朕之意,从长计较。挑起国战不可取。你们不要狂妄自大,以为凭我大燕目前的国力和军力,就能轻轻松松灭了金国,谁要有这种想法可以主动站出来,朕会给他一支兵马,命他自去金国,看看他能否给朕带来惊喜。”
    朝臣沉默了下去。
    其实多数人还是头脑清醒的,知道金国不是那么容易消灭的。而事实上,在数年之前,中原人还是对金人闻风丧胆的局面。
    现在不过是皇帝横空出世,力挽大厦于将倾。
    才打了几场胜仗,仅此而已。
    灭金国战,不可轻发。
    因为一发不可收拾。
    而非皇帝亲自御驾亲征,大燕朝野上下,无一人敢担当此任。
    王霖缓缓起身,朗声道:“永州屠杀之事如何应对,请内阁会商拿出一个处置方案来,报朕批准后施行。退朝!”
    王霖拂袖而去。
    ……
    永州十万汉民被金兵屠杀,燕京震动,群情鼎沸,群情愤慨。
    一夜之间,城中数十家异族人开设的商行店铺被打砸抢。
    若非锦衣卫闻风而动,全城弹压,城中一定还会闹起不小的乱子来。
    越来越多的士子文人聚集在坊间游行聚会,不断有人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鼓动朝野向皇帝上万民表,要求大燕举兵杀入金国,为十万汉民报仇雪恨。
    甚至还有人提出,要求皇帝颁布杀胡令。
    所谓杀胡令,是冉魏皇帝冉闵发布的诏书。
    西晋末年,诸侯迭起,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不断进犯中原。
    一时之间,国家动乱,百姓流离失所。
    西晋南迁,衣冠南渡,胡人趁乱攻入中原,大开杀戒,疯狂屠城,屠杀汉民无数。
    在此背景下,同情汉民被无情屠戮的冉闵,为了重拾汉人的信心和激起汉人的战力,就颁发了史上有名的“杀胡令”。
    杀胡令共分为三道条令:
    第一,“内外六夷,敢称兵器者斩之。”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无论是统治境内还是境外,只要看见有胡人拿着兵器,一律斩杀。
    第二,“与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这句话的意思是:跟官府有着相同心思的人留下,不同心思的人任由其离开。
    第三,“若有汉人斩杀胡人,可以凭此胡人的项上人头获得奖赏。”
    一时间,杀胡令甚嚣尘上,燕京城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少异族人包括西夏人在内,迫于无奈,开始陆陆续续离开燕京回国。
    而更多的商贾也被逼率商队离去。
    应该说在当时,杀胡令还是保护了一些被屠戮的汉民,也激起了汉民抗争的意志。
    但在如今的大燕,推行什么杀胡令,岂非是张冠李戴,故意破坏大燕商贸繁荣的大好局面?
    锦衣卫的奏报,让王霖暴怒而起。
    以诸胡人为假想敌,这是多么愚蠢的想法!
    王霖马上就意识到有人在幕后推波助澜,居心叵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