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710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接下来上船的,是组团去夷州考察的购地人士。这些人大多都是家族里管事的师爷清客管家之类,属于有钱阶层,所以他们普遍都带着随从住在上等舱,居住条件比较好。
    这之后上船的,是去夷州做买卖找机会的商人们。
    同样是商人,财力不同,待遇也不同。有人背包裹挤统舱,有人带着小妾随从小厮丫鬟住包房,差距很大。
    最后上船的,自然是穿越众和手下的士兵了。
    ……
    1630年5月10日晨,张冬东一行人站在旗舰船头,正在和留守的二位告别。
    留守之人是张中琪和姚建设。张中琪是明面上的,他负责管理飞虎营以及建设天津外港。天津站站长姚建设则负责商贸和秘密战线。
    这两人再加上一个京城薛海元,就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穿越众安插在北方的三巨头了。
    另外,三巨头还有一项共同负责的任务:对东江镇工作。
    自从毛文龙死后,东江镇已经陷入了极度混乱中。朝廷在这段时日里,不但没有亡羊补牢,反而变本加厉地开始肢解东江镇,东林党为了帮后金解决这个侧翼威胁,也是拼了老命。
    这期间朝廷最核心的手段就是断粮饷。
    自袁崇焕任上就开始执行的消减东江镇补给的手段,朝廷不但全盘继承,而且变本加厉,导致东江镇几十万军民大批冻饿而死。
    新上任的兵部尚书梁廷栋梁廷栋还表态完全不信任皮岛军的牵制能力,曾一度放出话来,准备将皮岛军主力由水路撤往关宁。
    如此一来,毛文龙死后留下的陈继盛,刘兴祚,毛承禄等东江镇高层,在内外交困谣言四起的情况下,便彻底成为了一盘散沙。
    如今的东江镇,遍地都是走投无路的官兵。这些人原本的结局,不是饿死,就是被迫造反再被朝廷杀死,就和那些农民军一样。
    最终,这个群体彻底黑化,上至将佐下至小兵,无不对大明充满了深深憎恶。于是他们中出现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一票带着先进火炮技术和部下去投奔后金的人。
    最终,大明的关隘被这些反叛者砸开,国祚倒塌,社稷化灰——明亡,自毛文龙始,自三顺王终,可谓是对一手毁灭东江镇的东林党和崇祯最大的讽刺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留守北方的穿越众,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吸纳东江镇官兵。
    与其让这些在冰天雪地里常年和鞑子干仗的优秀士兵冻死饿死,不如弄过来,喂饱后训练训练,将来又是一把好手。
    不过这项工作必须得悠着来,否则容易引起军头反噬,闹到朝堂上就不好了。所以这还是个技术活,需要天津和京师方面密切合作才能见功。
    站在船头的几个穿越者就这件事谈论了不少时间后,舰楼上响起了嘹亮的铜号声——起航时间到了。
    于是互道珍重,大家各自分道扬镳。
    与此同时,梅抚西也在船舷边用力挥着手,和前来送行的家人告别。身为第一批去南方培训的军事学员,梅抚西有幸也上了旗舰。
    梅家这一次已经算是沾了梅抚西的光。梅父在不久前,以军属的身份,花了5000两老底入股了新开的天津皮革厂。所以梅家现在已经等于绑在曹大帅身上了,属于铁杆跟随者。
    发现旗舰的号声和旗号后,船队纷纷拉锚升帆,缓缓驶离了泊位,跟在旗舰身后,沿着海河缓缓往出海口驶去。
    这一路上船队速度很慢,所以待在船尾看风景的梅抚西,得以从一个奇特的角度看到了海河两岸。
    天津虽说也算是沿海城市,但是主城离着海边有80里之多,所以大部分天津人并没有出过海。毕竟这里是北方,交通靠骡马居多,出海讨生活的人并不多。
    梅抚西同样没有出过海,所以他今天尽量找机会待在甲板上。就这样直到傍晚时分,船队才终于走完了80里河道,冲出了大沽口。
    进入渤海后,船队调整队形,升起了全帆,开始全速往南方驶去。
    就在这时,梅抚西借着夕阳的金光,在入海口南边不远的地方,望见了一处大型工地。
    密集的工人像蚂蚁一般在海河口的盐碱地上劳动着,到处都是挖开的土堆,远方还有袅袅黑烟升起,不知道是在做什么。
    梅抚西看到的,正是穿越众选定的天津外港工地。之前朝廷的文书已经下达,将这片荒芜的海滩划给了曹大帅,供他建立后勤基地。
    现在是5月中旬,船队原本是可以借着今年最后的北风顺势南下的。
    不过随着穿越众在大陆沿海各处的基地陆续建立,船队的燃料现在已经能得到充分供应,所以在出海后不久,船上的烟囱里便开始冒出了淡淡的烟雾,煤气系统开动了。
    如此一来,顺风船的速度很快提高到了七节。日夜不停的船队从天津出发后,在渤海湾拉了一条直线。于是在第二天白天的某个时刻,趴在船舷上的梅抚西,便望见了海岸边的一座大城——登州。
    第484节 到埠
    登州就世后世的山东蓬莱。就在这个月,西洋专家孙元化刚刚在登州城上任,巡抚登莱。
    穿越众之前看上的山东地盘,自然也是在登州。至于原因嘛,当然还是人。
    截止1630年这个时间段,从辽东跑到山东讨生活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十万,其中大部分是东江镇溃散后的士兵和军属。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