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农家子的科举奋斗路 第14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没有足够的粮食,后面的一切谋划都是空谈。
    穆空青的心思千回百转,在心中对即将上钩的鱼儿们没什么诚意地道了句歉。
    “禀陛下,首批出海远航者,到底风险甚巨。且为朝廷办事,理当予以嘉奖。”
    穆空青躬身解释道:“此行过后,还可根据实际获利,重新商定船引定价。”
    永兴帝方才不过是在心烦意乱之时,骤然听闻此等消息,这才有些冲动。
    现在经穆空青这么含混不清地一点,永兴帝也冷静了下来。
    没错,这第一批出海者,明面上说是普通商贾,但实际上,能够得到消息的,哪个不是同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莫说是朝廷,只看此刻出现在御书房中的人。
    这些能够确切得知海图消息的,无一不是永兴帝的亲信。
    亦或者是穆空青和谢青云这等,在此事上打从一开始就摆明车马,亦步亦趋地跟在永兴帝身后的人。
    穆空青更是用自己的一个六元及第,为永兴帝拉开了发展海贸的序幕。
    既然都是亲信,那扒皮也不能扒太狠了,总得给这些追随者一点儿甜头嘛。
    而且……
    第一批赚得盆满钵满,后头才好宰外人不是?
    永兴帝给了穆空青一个满意的眼神。
    很好,很识相。
    不仅会做事,还很通人情世故,说话也好听。
    是个可造之材。
    而后直到出了紫禁城,穆空青才知晓究竟发生了何事。
    穆空青和谢青云两人跟在文大人与钱大人身后。
    户部左侍郎谢大人则落后一步,给二人低声解释了一番。
    就在他们商定船引定价的这段时间里,东南沿海又有一队商船靠岸了。
    这队商船的规模不小于前两次。
    最重要的是,这队商船同前两次到来的商船,并不属于同一个国家。
    有能力远渡重洋,组织起如此规模庞大的船队的国家,居然不止一个!
    由不得永兴帝不敏感。
    如今的大炎确实太平盛世,也许久未曾有过战乱,但这并不代表,永兴帝也是一位生于安乐的君主。
    先帝不算暴虐,但昏庸荒/淫却是十成十的。
    大炎开国也不过百余年。
    先前一番战乱之后,好容易养出的那口元气,几乎全部都在先帝朝被败了个一干二净。
    若非开国君主当年将蛮夷打得七零八落,几十年都没能缓过气来,就先帝那作妖的劲儿,大炎能不能有百年太平还不好说。
    而后先帝服散暴毙,十几岁的永兴帝匆忙即位。
    可以说,永兴帝整个前半生,都是在给他亲爹补窟窿。
    从穆空青当年在漠北的所见所闻来看,永兴帝也从未放松过对外敌的警惕。
    边军的刀枪一直都磨得锋利。
    如今北方边境还未能彻底安定,海外又突然出现了国力强盛的番邦。
    这种不在掌控范围内的情况,永兴帝绝不可能容忍。
    “如今我朝对番邦之事堪称一无所知,陛下自然忧心。”谢大人低声道。
    穆空青点头称明白。
    永兴帝的烦忧来源于对大海另一边的一无所知。
    穆空青的烦忧,则来源于对未来的知之甚详。
    虽烦忧之事源头不同,但也殊途同归。
    历史的进程已经彻底改变了,穆空青的心思不禁又活泛了起来。
    大炎的船队出海已是定局,那么在此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可以准备的呢?
    造船、火器这等就不说了。
    别说穆空青半点都不懂,就算他懂,也不可能掺和这事儿。
    大方面穆空青没法碰,从细微处着手却是可以的。
    比如在海上航行时最为稀缺的东西——淡水。
    如果要研究海水蒸馏装置的话,就必然需要用到玻璃。
    而玻璃出现之后,又有了随之而来的附带产品——望远镜。
    先前在估算商船出海成本时,占用商船位置最大的部分就是淡水。
    如今大型船只出海都会在船舱内配备水箱,一路上的所有用水都来源于此。
    若是可以解决一部分淡水问题,那么船只在出海时,自然就可以省下空间用以装载货物。
    哪怕不为货物,只为在船上淡水告罄之时能有一线生机,这海水蒸馏装置也是值得琢磨的。
    穆空青想起自己曾在某次展会上见过的设计。
    在船身四周,以前高后低的走向斜装上一圈玻璃。
    玻璃下方向内部弯曲,勾出一个类似水管的半圆形,尾部直接通向船舱内的储水箱。
    船只在航行过程中,海面被蒸腾出的水汽会自动凝结在玻璃上,然后顺着斜面滑进尾部储水箱内。
    一个非常原始的装置,当时只是作为趣味设计展出。
    因为透明玻璃可以批量制造时,蒸汽船已经诞生。
    蒸馏得到的淡水,对于蒸汽船所需要的淡水来说,算得上是杯水车薪,实在鸡肋。
    而在蒸汽船诞生之前,玻璃还属于奢侈品。
    没人会用昂贵的玻璃去折腾这些东西。
    不过,据穆空青所知,最早的玻璃制品出现在古埃及,历史非常悠久。
    而在地理大发现后期,就已经出现了由玻璃制造的望远镜等物品。
    这也就意味着,其实玻璃的制造,对于技术的要求其实并不高。
    至少以大炎当前的水平,只要找对方向,大量制造玻璃并不是难事。
    穆空青只知道玻璃的原材料有石灰石,对于具体应该怎么制造,却是除了火煅之外,什么头绪都没有。
    穆空青想了想,还是将这个设想同秦以宁说了一番。
    秦以宁手下的商队走南闯北,兴许就听到过些什么消息。
    同时,穆空青还给周秀才和穆白芍也去了信。
    若说这个时代有谁的消息最为灵通,那必然是在外行商之人。
    尤其早先周秀才能得到博斯腾湖的消息,可见周家商队的活动范围包括西域诸国。
    西域行商贯穿东西,说不定还真有玻璃的消息。
    秦以宁听闻此事之后思忖许久,道:“我确实曾听母亲说过,西域有一重宝,类琉璃而非琉璃。其色剔透晶莹,只是脆弱异常。”
    穆空青精神一震:“若是从西域传来,那便大概是了。”
    秦以宁皱眉:“可此物稀少,便是有银子也未必能买得到那么多。若是装配在商船上,出海一趟都未必能赚回本。”
    穆空青却笑了。
    “此物稀少不假,昂贵却是未必。”
    数千年前古埃及人便能造出的东西,还一度作为商品销售。
    在穆空青看来,这玻璃制品之于大炎,更像是大炎的瓷器之于西方诸国。
    因种种原因,此物难以运输,所以稀少且昂贵,每每出现,总能卖出天价。
    但却不代表,它的造价也同卖价一般。
    秦以宁也是行商之人,自然懂得这个道理。
    经由穆空青这么一说,秦以宁立时便反应了过来。
    只是反应过来之后,便是更大的惊异:“你是说,我们自己烧制此物?”
    穆空青颔首:“你看,连我等未曾见过此物之人,都能知晓此物乃烧制而成。只要能知晓原料,再寻琉璃匠人研制一番,未必不能有所得。”
    穆空青依稀记得,琉璃的学名也是“某某玻璃”,只不过与西方造出的玻璃在成分上有所不同。
    既然都是玻璃,那么在寻到这个不同之处之后,再去自行制造,难度不就直线下降了吗?
    大炎如今可以制造琉璃的地方共有两处。
    一处是在南方沿海,造出的琉璃除却上贡之外,便是高价售往海外。
    另一处,则正是在京城,专为权贵制造珍品。
    所以,穆空青说要寻个琉璃匠人,难是难了些,却并非全无可能。
    第101章 一片透镜
    船引之事已经提上日程, 各地有门路的豪商也火速向京城赶来。
    但距离真正出海的时候,还有一段不短的时日。
    因此,也给了穆空青些许缓和的时间。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