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盛华 第2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李夏想着从前朝里宫里那一堵接一堵的高墙轰然倒塌时的种种世间相,低低交待道。
    李文山怔怔的看着李夏,点了下头,又点了下头,从前,厉害的那个,应该不是他吧……
    ………………
    天近傍晚,钟婆子拎着个半旧小包袱,从她那间小船舱里出来,站到船头,四下看了一圈,抿了抿头发,转身就要下船。
    “嬷嬷要到哪儿去?”正趴在甲板上用力洗刷的船工忙站起来问道。
    钟婆子斜睨了他一眼,哼了一声,理也没理他,径直上了跳板,连走带跑下了船。
    船工站在船上,扬着胳膊哎了几声,见她头也不回的走了,连叹了几口气,蹲下接着洗刷。
    钟婆子站在岸上,左右瞄了一圈,急步上了台阶,往右边一排脚店客栈过去。
    刚走过一客脚店,吉二从脚店里闪身出来,拦到钟婆子面前,“嬷嬷往哪儿去?老爷不是说了,请你回扬州老家养老。”
    “你是谁?我不认识你,让开!”钟婆子脸色微变,话说到一半,声音就高了上去,吉二手脚快的简直看不清楚,抬手摘了她的下巴,“嬷嬷可能没听明白,我说的这个老爷,是大老爷,嬷嬷请吧,您这把年纪,早就该回家颐养天年,好好享受儿孙之福,老爷这都是为了你好。”
    吉二从钟婆子手里拿过包袱,另一只手钳着钟婆子的胳膊,看起来象是既替她拎着东西,又搀扶着她,转个身,又往码头下去。
    钟婆子想叫叫不出,胳膊被吉二那双手钳着,动一动就痛的骨头好象裂开了,被吉二一脸恭敬,连说带笑的撮回船上,扔进她那间船舱。
    吉二紧跟进了船舱,将她按在固定在船板的一把椅子上,扯下她的腰带,几下就将她结结实实捆在了椅子上。
    钟婆子恐惧的脸都变了形,吉二捆好,仔细查看了一遍,转身出了船舱,靠舱门坐着,和船工有说有笑的说起了闲话。
    ………………
    隔了几天,书院休了半天,李文山急急忙忙往家里赶,他来的时候阿爹阿娘都不怎么好,常平仓的事又眼看要败坏出来,他担心家里,担心的这几夜净做恶梦。
    秦王和金拙言等人出来书院,看着连拱手告别都匆忙到没能拱全的李文山,秦王皱起了眉,“这李五,怎么成天往家跑,他都多大了!”
    “他家里有事。”站在秦王身后的陆仪笑着替李文山解释,“旬休那次晚回来了一天,我问了他,他倒没隐瞒,都说了,恶奴欺主,能欺负到这份上……”
    “你该说,放纵恶奴欺主到这份上。”金拙言不客气的打断了陆仪的话。
    陆仪好脾气的笑着,没等他再说话,秦王嘴角往下,“明明是他自己蠢,蠢成这样,这个奴不欺,那个奴也得欺负上脸,怪得了谁!”
    古六郎眨巴着眼,看看这个,再看看那个,总算挤进去一句话,“你们说的是李五?他连那个长随都是从他爹那儿借的,他家有什么恶奴?我怎么没听李五说过?”
    “那个长随就是恶奴。”金拙言用折扇捅着他,严肃着脸说了句。
    “啊?那李五……不对吧,李五又不傻……唉,等等我,咱们去哪儿?这天还早得很……”古六郎话没说完,见秦王已经上了马,急忙跟着接过缰绳上马,一边往马背上爬,一边问道。
    “早什么早!眼看就黑了,回府。”秦王好象心情不怎么好,没好气的堵了古六一句,纵马直奔明涛山庄。
    金拙言推了把莫名其妙的古六郎,“赶紧走,王爷说天儿不早了,那就是天儿不早了。”
    进了明涛山庄,秦王大步流星径直进去了。
    陆仪站在二门里,等太后的传唤。王爷气色这样不对,太后必定要召他问一问的。
    没多大会儿,小太监一路急步出来,请了陆仪进去。
    “哥儿不小了,喜怒还都在脸上,这样不行。”陆仪见了礼,金太后头一句话,完全出乎陆仪的意料,急忙答了句,“王爷在外头……”后面的话陆仪没敢说下去,在外头,跟在这山庄里,没什么两样。
    “从今天起,你打理的那些军务细务,都跟他说说,他不小了。”金太后气色不怎么好,陆仪提着颗心,垂手答应。
    “往后,也别护的太严实,该让他知道的,就让他知道,从前我总觉得他小……”金太后的话没说完,猛然顿住,停了好大一会儿,才看着陆仪,接着道:“他不小了,你象他这样大时,都打了好几年的仗了,我护他护的太严实……爱之深,害之深。我护不了他一辈子。”
    陆仪听的心惊,低头答应,又过了一会儿,才听到金太后吩咐退下,垂手退出,径直去寻秦王。
    离书房门口还有十几步,就看到一个小内侍托着只雕漆托盘里抬脚进屋,陆仪目力极好,虽说只是一瞥,也看清了托盘里放的是四五只大小不一的九连环。
    小厮通报了,陆仪进屋,长揖见礼之余,不动声色的瞄了一圈,却没看到刚刚小内侍托进来的九连环。
    “你来干什么?”秦王看起来心情并没有好转,陆仪欠身笑道:“太后吩咐,把这几天的军务和几件小事,跟王爷禀报一声。”
    秦王冷着张脸,两只手从桌子下抬起放到桌面上,“既然吩咐了,说吧,听着呢。”
    “第二批拨过来的精锐,关副使已经查看一遍了,三成是从殿前卫挑出来的,都是勋贵家子弟,四成是京西南北两路的厢军,还有三成,武威军和震远军各挑了三百人。关副使说,这一批二千人,能用的挑不出一半。”
    陆仪一边说,一边看着秦王的神情,秦王冷着脸,这会儿倒看不出什么表情了。
    “核查常平仓的事有些泥泞,因为都有牵涉,这次核查,周全起见,罗帅司统总,关副使、郑漕司、林宪司,诸司协同。前头因为两浙路各常平仓由户部调粮充实虚数,郑漕司的意思,这事得由户部协同,林宪司的意思,如今两浙路常平仓担着供应军粮的重责,不能不知会兵部,关副使的意思,象这样越扯越多,只怕光扯皮就扯不清楚了。”
    第59章 大江大河走一走
    “罗仲生可真会周全,他这碗水倒是端的平。”秦王完全是看热闹的心情,“太子都立了……也是,立了太子又怎么样?关铨的军粮断顿了?又没断他军粮,他管那么多干嘛?扯呗。”
    陆仪看着他,“太后的意思,您是先皇之子,今上之弟,又身在王位,与公与私,您都该为国分忧。”
    “这话是阿娘让你说的?”秦王脸色有几分阴沉,陆仪看着他,一脸的你说呢?
    ………………
    洪嬷嬷从后角门进来,紧绷的脸上透着隐隐的仓皇和恐惧,迈过门槛,也不知道是脚软了,还是绊着什么了,竟踉跄了几步,差点摔倒。
    李夏坐在石榴树枝上,有一搭没一搭的和小九儿说着话,看着仓皇的根本掩不住的洪嬷嬷,从树上跳下来,“你去厨房帮忙吧,我回去写字了。”
    李夏跟在洪嬷嬷身后,一蹦一跳到了上房门口,坐在门口鹅颈椅上做针线的苏叶看她要进屋,急忙扬声道:“姑娘,九姐儿来了。”
    李夏侧头看了她一眼,笑着冲她挥了挥手,这个望风的,是多么生疏硬涩啊。
    “到厢房去找你六哥……”李冬急忙掀帘出来,李夏灵巧的绕过她,跳进门槛,“不找六哥,我来拿九连环。”
    屋里,刚要开口的洪嬷嬷停住话,看到李夏,松了口气,和徐太太往里面挪了挪,低低道:“刚刚,是那个下人,说是过江的时候,就碰上大暴雨,又有猪龙婆,一场大灾,找了两三天,没能找到。”
    李夏仿佛压根没留意洪嬷嬷的话,爬到榻上拿了九连环,蹦蹦跳跳出了屋,拿了只小杌子过来,坐在门口解九连环。
    “死了?”是徐太太的声音,喉咙发紧。
    “嗯。”洪嬷嬷这喉咙紧的不比徐太太好,“没明说,只说没找到,我也这么问了,吉大说,江水急,又到处是猪龙婆……不过还在找。”
    “阿娘。”李冬低低的声音里透着丝丝颤抖,“这么巧……”
    “瞧姑娘这话说的!”洪嬷嬷声音不高却有些尖利刺耳,“那过江,都是九死一生,巧什么巧?太太,你看这事……老爷那边……老爷是个牛心左性的,要是糊涂浆子上来,拼了命的要去找……咱们这家里,已经精穷了。”
    “这事……还在找呢,还说不上来,暂时……老爷正忙着常平仓的事,这几夜都睡不好,他知道了又能怎么样?远在江里,倒是把他自己煎熬病了,咱们这一大家子,全靠着他呢,这事,先别跟他说。”
    徐太太说了一大通,这不是说给洪嬷嬷听,这是说给她自己听的。
    李夏解下一个环,举着来,笑眯眯看着,她阿娘,有长进了么。
    ………………
    李县令这几天确实因为核查常平仓的事,焦头烂额。
    核查常平仓是例行公务,在太原府时,他也过去帮过几回忙,可没想到这一回核查,帐上库里混乱不说,上头竟然顶着户部、兵部、帅司、漕司、宪司……诸司俱全,他本来就不擅长应对这些,核查才到一半,就头大如斗。
    好在,这常平仓存粮和帐上相差不多,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李县令送走来核对历年帐册的漕司府书办,长长松了口气,抬手揉着太阳穴,揉了好一会儿,才觉得没那么头昏脑涨了,看看时辰差不多了,出了签押房,回后宅吃午饭。
    刚走了没几步,一个掌柜打扮的中年人,缩手缩脚的进来,伸长脖子四下张望。
    “你找谁?”李县令站住问道。这会儿已经午时过了,县衙空无一人,诸人都回去吃饭了。
    “小的找卜师爷。”中年人不停的哈着腰,恭敬里透着小意。
    “公事还是私事?”李县令听说找卜师爷,语调顿时温和了不少。
    “公……算是私事吧。”中年人口齿含糊,目光躲闪,一幅心虚无比的模样。
    李县令看的有几分犯疑,“什么事?你是谁?”
    “没什么……小的……小的是大德粮行的管事,也没什么大事,卜师爷叫小的来说一说陈粮的事,都是小事,小的回头再来寻卜师爷。”中年人神情更加仓皇了,转身要走。
    “你等等!”这人仓皇成这样,李县令再怎么不精明,也看出不对了,“哪儿来的陈粮?这不是小事,我姓李,横山县令,有什么事,你跟我说!”
    “没没没……”中年人吓的眼睛都直了,“小人昏了头!没有陈粮!小人也不是大德粮行的管事,小人不是来找卜……小人……”中年人话没说完,转身就逃。
    “你站住!”李县令紧追几步,可他哪儿追得上跑的比兔子还快的中年人。
    李县令在衙门外呆站了片刻,转身进来,背着手,一边往后宅走,一边想着那中年人的话,大德粮行,陈粮……只能出自常平仓,可常平仓今年只核查,没说要出陈粮入新粮……就算出陈粮,两浙路的陈粮,上头有规矩,全部由茂昌行收运……
    卜师爷……定平府那事……五哥儿跟他说过好几回,这两个师爷不是好人……
    李县令呆站住,片刻,只觉得腿软心慌,急忙伸手扶住旁边的假山石,他这双眼睛……他是个瞎子!
    ………………
    李文山是被秦先生叫回横山县的。李县令病倒了。
    李文山一路快马急鞭,急急忙忙冲进李县令那间书房时,秦先生正和李县令说着话。
    “阿爹没事,又误了你的功课……”见儿子冲进来,半躺半坐在床上李县令直起上身,愧疚不已。
    “五郎是个孝子,你病着,他哪有心思读书。”秦先生不动声色的点了句,对这位李县令,凡事都得多说一句,这个孝字,可比五郎的功课要紧多了。
    “那两个师爷?”李文山见他爹还好,松了口气问道。
    “唉!”李县令一声长叹,抬手捂住了脸。
    “幸好你阿爹觉察得早。横山县常平仓存粮比帐上多了四成,都是开春后户部调进来的当年新粮,卜怀义和陆有德既贪又蠢,不明就里,就以为是一注大财,找了大德粮行,准备将库里的存粮卖掉六成,大德粮行的管事来寻卜怀义,正巧被你阿爹撞上,真是时也运也,老天保佑。”
    第60章 两座城里的关切
    秦先生声气平和的和李文山解释了发生的事,顿了顿,又补了一句,“那大德粮行,是吴县尉母族张家和另外两家粮商合开的。真是幸运得很。”
    “卜怀义和陆有德在定平府就……”李文山一句话没说完,秦先生就冲他摆手,“你阿爹说你跟他说过好几回,好在你阿爹觉察的早,卜怀义和陆有德,各打了五十板子,已经发落了。眼下最要紧的,是得赶紧找到合适的人,常平仓还没核查好,这才是大事。”
    “先生上次说的那位郭先生,还在杭城吗?能不能请他帮一帮?”李文山立刻接话道。
    秦先生笑起来,“在,倒是个极合适的人。”秦先生转头看向李县令,“罗帅司身边的朱参议,县尊可见过?”
    李县令点头,秦先生接着道:“朱参议有个外甥,姓郭名胜,秀才出身,跟在朱参议身边学了十来年,如今在杭州城住着,前儿朱参议四下托人,想给他这个外甥寻一个吃饭的地方,郭胜人品极好,又能干,倒十分合适。”
    李县令看向儿子,见儿子冲他点头,也点头道:“你眼光比我好。你觉得好,那必定不错。”
    秦先生有几分无语的看着李县令,再怎么,五郎也才十五六岁,他这个当爹的……也难怪钟氏那么个无知婆子,能钳制他这几十年。
    李文山经过钟婆子和两位师爷这两件大事,他爹这形象,在他心里,从原来的高高在上,一头跌到他得低头看,听他爹这么说,看向秦先生道:“阿爹病着,就烦劳先生了,得赶紧把郭先生请过来,常平仓的事,不能耽误。”
    “县尊放心,五爷放心。”秦先生欠身应了。辞了两人,出门去寻郭胜。
    李文山坐在李县令床前,刚说了几句话,梧桐一溜烟跑进来通传:“五爷!陆将军打发承影来了,说找你有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