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盛华 第31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之后一气儿进了横山县,王爷让李文山去把他弟弟妹妹接到凭栏院,说是,让他弟弟妹妹吃顿好吃的。”
    正抿着茶的金太后一口茶喷回了杯子里,黄太监急忙上前接下杯子,“哥儿这话说的……”
    “李文山心粗胸宽,六哥儿,还有金世子,常和他开玩笑。”陆仪赶紧解释一句。
    金太后哼了一声,示意陆仪接着往下说。
    “李文山接了弟弟李文岚,妹妹李夏过去,王爷和李夏说了一会儿话,吃完了一碟子窝丝糖,就回来了。”
    “那丫头今年五岁?”金太后脱口问了句,“哥儿跟她说话?”
    “是,王爷问李夏知不知道他姓什么,又问她怕不怕金世子,怕不怕王爷,又问李夏知不知道六哥儿和金世子,以及下臣姓什么,李夏说怕金世子,不怕王爷,王爷和下臣等人姓什么,李夏都答了,之后就吃糖,没再说话。”
    金太后看起来有几分哭笑不得,好一会儿,叹了口气,“这孩子……”片刻,又叹了口气,“明绍平这事,哥儿怎么说?”
    “哥儿说,太子既然立了太子,就该更加谨慎稳重才是,毕竟,皇上正当盛年,三十才出头。”陆仪的声音比刚才低而轻。
    金太后凝神听着,仿佛舒了口气,嘴角笑意隐隐,“以后,军务政务上,多跟哥儿说一说无妨。去歇着吧。”
    陆仪答应一声,垂手退出。
    金太后站起来,在屋里慢慢走了两趟,看着黄太监,脸上笑意隐隐,“哥儿能看到这个,倒比我想的强了些。”
    “哥儿是娘娘亲生的,哪儿会差了?”黄太监不知道想到什么,想笑,没笑出来,只叹了口气。
    金太后脸上的笑容也不见了,呆了一会儿,低低吩咐道:“往后,这两浙路的事,交到哥儿手里处置,咱们回京城前,他得长大,得是个大人。”
    黄太监低低应了声。
    ………………
    横山县后衙,已经人睡灯熄。
    李夏侧身睡在床上,听着外面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冬初虫子低弱的呜鸣声,心里被一团又一团乱麻般的焦虑烦躁堵成一团。
    大伯不能站进太子党,更不能和明振邦走的太近,可她该怎么办?阿爹和她们家的事,还有下嘴的地方,大伯和远在京城的伯府,她怎么够得着?
    她够不着,五哥也够不着。
    还有秦王和太后,怎么会到杭州城住上了,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是不是京城不是从前的京城了?
    今天秦王很不对劲,一幅经历了大变的沧桑样子,他这个真真正正的天之骄子,哪有什么沧桑能让他体味?
    这几天杭州城风平浪静……谁知道是不是风平浪静,就是有事,她也不知道。
    借着月光,李夏看着自己胖胖的小手,只想大哭一场,作为一个习惯了手握权柄,有无数人手可以差遣的摄政太后,如今回到这个五岁娃娃的身体里,这种无力的感觉,难受的她时不时想大哭一场。
    第71章 再明理也是酸的
    杭州城外明涛山庄,第二天一大早,明绍平就到山庄请见,金太后照例打发人问话关切赐茶,就是不见面,秦王打发小厮去书院告了假,这都是常例了。
    明绍平在山庄门外磕了头,回到驿馆,李文林就赶紧拖着磨的血肉模糊的两条腿,去万松书院找堂弟李文山。
    李文山没在书院,答话的老苍头一脸不耐烦,没在就是没在,他哪知道为什么没在?不等李文林再问,就咣的关上了门。
    李文林憋了一肚子闲气,赶紧打发人去和等在得月楼的明绍平禀报,明绍平赶紧打发人去找郑漕司和秦先生,打听李文山到哪儿去了。
    秦先生没在杭州城,郑漕司得了不知道从哪儿传出来的信儿,说李文山昨天没跟着王爷回杭州城,这会儿还在横山县家中。
    明绍平赶忙让李文林跑一趟横山县,把李文山带过来,他这个正牌子钦差,这会儿再往横山跑一趟可不合适。
    李文林咬着牙上了马,跑到一半,迎面遇上一派悠哉往杭州城去的秦先生,听说李文山不在横山县,下马就上了秦先生的车,横山县不用去了,直接往杭州城折回。
    这一折腾,已经差不多午正了。
    秦先生几句话就从李文林嘴里得知了昨天那一场几百里空跑的来来后后,该知道的都知道了,立刻就明白了,李文山这是躲开了,这躲开,只怕还是王爷的意思。
    秦先生心里有了底,陪着李文林在临安城吃了顿丰盛无比的,只有临安才有的饭菜,又在临安城找了位跌打大夫,把李文林那两条磨的皮肉不全的大腿上抹满了药膏,再上了车,一路慢慢悠悠进到杭州城,天已经黑透了。
    明绍平在得月楼几乎枯等了一整天,一趟趟打发人往横山县跑,杭州到横山县,一来一回,最好的马,最快也得两个时辰,头一趟没找到人,第二趟也没找到,不过第二趟的人刚回来,李文林也到了。
    明绍平对着浑身药味儿,两条腿上没有衣服,只盖了条薄被,一幅痛的死去活来、苦情将军一般的李文林,气的头一阵接一阵的发晕。
    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就得启程赶往明州,他这个钦差,日程都是限好了的。
    ………………
    秦先生坐在辆最常见的桐木大车上,看着明绍平的车队出了杭州城东门,马儿们一路小跑走远了,才吩咐回去。
    回到租住的小院,秦先生坐在廊下,看着地上落了一层的银杏树叶,出了一会儿神,叫了吉大进来吩咐道:“你立刻去一趟江宁府,面见大老爷,跟大老爷说,五爷昨天午前回到杭州城,又陪着王爷去横山县走了一趟,大约是昨天回来的晚了,今天就没去书院。三爷去书院没找到他,以后他在横山县,在去横山县的路上遇到我,一起回到杭州城时,天色就很晚了,今天一大清早,三爷已经和明大少爷启程去明州了。”
    吉大凝神听完,又重复了一遍,见秦先生点了头,垂手告退,出来牵了马,往江宁府去了。
    ………………
    李漕司打发吉大下去歇息,端坐在上首,脸色有些青冷。
    坐了一会儿,李漕司起身进了后衙,严夫人见他脸色不对,忙打发了众丫头婆子,亲自沏了茶递给李漕司,看着他的脸色问道:“出什么事了?”
    “刚才秦先生打发吉大过来……”李漕司喝了半杯茶,缓过口气,将吉大带过来的那番话说了,神情黯淡中透着一丝一丝的恼怒失落,以及别的说不清的味儿,“秦庆和我认识了二十多年,竟然……”
    李漕司一声长叹,严夫人呆了一瞬,有几分不怎么确定的问了句,“老爷这话?秦先生?”
    “嗯,秦庆已经投到五哥儿门下了。”李漕司脸上的黯然更浓。
    严夫人有几分不敢相信,呆站了片刻,侧身坐到李漕司旁边,刚要说话,看着李漕司手里的杯子空了,忙起身重又沏了杯茶给他,再坐下,心里已经比刚才多转了几个弯,“老爷,我倒觉得,这算是好事,头一条,您没看错五哥儿,咱们李家,下一代必定能青出于蓝,这是好事儿。”
    “你说的是。”李漕司想笑,却叹了口气。这要是他亲生的孩子,那该多好。
    严夫人心里也一阵阵酸酸的很不是滋味,强笑道:“第二条,秦先生跟老爷相识相交那么多年,秦先生什么样的人,老爷一清二楚,老爷什么样的人,秦先生也都知道,有他在五哥儿身边,总比别人强的多了。”
    李漕司没说话,慢慢叹了口气。
    “不瞒老爷说,一想到李家下一代,最出色的那个,不是咱们生的,我这心里……就是酸的厉害,我不象老爷,我这心胸上到底差了些,可酸归酸,大理儿我是知道的,从咱们大哥儿到五哥儿、六哥儿,都是亲的不能再亲的兄弟,都是一家人。”
    严夫人接着道,李漕司又是一声长叹,“人之常情,我也酸,唉。我倒不是因为这个,是想想秦庆……算了算了,不想了,当初秦庆让我给五哥儿挑人的时候,就放过话了,说那些人,以后都是五哥儿的人,让我想开些,我当时觉得,这怎么会想不开?我能因为这事想不开?真临到头上……唉!我没想到秦庆……”
    李漕司一声接一声长叹,严夫人看着李漕司,跟着叹气。
    “你放心,我也就是跟你说说这些话,疏散疏散,这些庆,也就能跟你说说。我能想开,当初秦庆主动要去……我知道,这都是免不了的,要是这人,送出去了,还是我的人,五哥儿收服不了,那倒不好了,你放心,我想得开,就是有点儿……唉。”
    “想的再开,难过还是难过。”严夫人接了句。
    李漕司想笑,笑到一半再次叹气,拍了拍严夫人的手,“你我夫妻,这心意相通……好啦,我不难过,你也别酸了,谁让咱俩没生出个好儿子呢。”
    第72章 大局大势
    “瞧老爷说的,这都是命。”严夫人嗔怪了句,又长叹一声。低头看着李漕司紧握着她的手的手,这人远程心里没有酸,倒是丝丝点点的都是甜意。
    老了老了,老爷对她,倒象是少年夫妻了……
    两人沉默下来,屋里流动着一股子似甜还酸,甚至有几分旖旎的温柔气息。
    好半天,严夫人有几分担忧的低低问道:“老爷,林哥儿没能见着五哥儿,林哥儿那头,会不会?”
    “没事儿,林哥儿跟老二一样,本来就是个没出息的,明绍平跟他从小认识,知道他不聪明,不会怪他。
    五哥儿这事处理的好,不知道是秦庆的点拨,还是他自己的主意,也不知道他怎么跟王爷说的。昨天他没在书院,也不在横山县,他能去哪儿?说不定,在明涛山庄呢,王爷把他护起来了。
    你看看这孩子,这么大点,这心眼多的,他运道又好,以后前程必定不可限量,也难怪秦庆这会儿就一头扑上去了。”
    李漕司说着想开了,可这最后一句话,还是透着浓到扑鼻子的酸味儿。
    ………………
    隔天,李文山回到万松书院,好好念他的书去了,秦王和金拙言几个,却没去书院,依旧告假。
    明涛山庄后园,小山上的暖阁里,秦王站在窗前,远眺着波光摇曳的湖面。
    湖里,船娘们正撑着小船,清理湖中残余的枯荷残藕。
    金拙言站在他身后一两步,神情冷峻,陆仪坐在暖阁门口的茶桌旁,专心焙着块茶饼。
    “阿爹说,明振邦找过他三四趟了,对计相这个位子势在必得。”金拙言声音低沉,透着股子恼意。
    “舅舅什么意思?”秦王沉默良久,问了句。
    “不知道,阿爹没提翁翁什么意思。”
    秦王问的舅舅,是金拙言的翁翁金相,金相以老成持重,温和公平,从不为私著称,有什么意思,大约也不会告诉儿子。
    “你阿爹呢?什么意思?”秦王又沉默了,半晌问了句。
    “他没说,只说明振邦对计相这个位子势在必得,没提他自己是怎么想的。”金拙言看着还是一身沉郁的秦王。
    “明振邦越来越过份了,不过,也不见得是坏事。他想要计相这个位子,照我看,就给他好了,好好的给他壮壮声势。”秦王在窗台上拍了几下,转身走到陆仪旁边,坐下,看着陆仪沏了杯茶,端起来,闻了闻,放下,再站起来,又走到窗前。
    金拙言看着他走过去坐下,又站起来过来,皱起了眉头。
    “跟太后说说,咱们回去吧,皇上也催了三四趟了。你看看,太后不在宫里,这宫里一个两个,都不得了了,朝里……咱们远在这两浙路,朝中的事,知道的时候,那边说不定已经是定局了,这样太不方便了,简直……”金拙言眉头一点点紧拧,这简直跟流放一样!
    “太后说过,两三年内,不打算回去京城。”陆仪缓声接了句。
    “两三年!那朝里……得乱成什么样儿了?唉!姑婆到底是怎么想的?”金拙言气的跺了又跺脚。
    “你才多大?别管朝局了,先把这两浙路理一理吧。”秦王不知道想到什么,耸拉着肩膀,转身坐到陆仪对面,端起刚才那杯茶,抿了一口。
    “不从朝中动手,这两浙路能怎么理?罗仲生是姑婆亲点的,郑远志和林明生,哪一个是能你动手清理的?就算是个小县县令,你能动得了哪个?”金拙言也坐过去,毫不客气的说道。
    秦王捏着杯子,慢慢抿着,好象没听到金拙言的话。
    金拙言一脸嫌弃的将陆仪沏的那杯茶推到一边,自己动手沏了杯茶,端起来又放下,“你刚才说的,我一会儿就打发人去跟阿爹说一声。”
    ………………
    书院每半个月休沐一天,半个月后,休沐日,秦先生接了李文山出来,和他一起沿着西湖逛了半圈,在一家清幽安静的茶坊里坐下说话。
    “……邸抄上,都是些尘埃落定的事,这一阵子,你大伯经常让人捎信儿过来,最近朝中有些不大不小的变动,计相金延智乞了骸骨,他也确实年纪太大了,过了年就七十有六了。太子荐了赵长海,金相附议,这计相,大约就是赵长海了。”
    秦先生和李文山不急不缓的说着朝局变动,李文山听的十分专心。
    “赵长海今年四十九岁,永嘉七年进士出身,少年得志。赵家是明州数一数二的大商家,家里有两三支海船队。也是以擅理财货著称,这计相,他担得起。”
    “江娘娘也是明州人。”听秦先生说到明州,李文山立刻接了句。
    秦先生捻着胡须笑起来,“是,都是数得着的海商,江家由富而贵,比赵家早了一两代,两家有姻亲,所以,这计相之位,算是握进了太子一系的手中。”
    秦先生的语气听起来十分轻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