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4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徐夫人没有说到底何事,潘若琪不好多问,便道:“姐姐回去探望亲人团聚,该高兴才是,待姐姐回来,你我姐妹二人有的是时间叙旧呢。”
    徐夫人听罢没有说话只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李明锦下衙之后便回了后院,夫妻二人一起用饭之时,潘若琪便将今日徐夫人来辞行之事说与了丈夫听。
    听着妻子对于徐夫人关心的感动以及对方即将回京的不舍,李明锦笑了笑没有吱声,心里想到的却是徐夫人此时回京去了,那么这位徐大人呢?
    ☆、第88章
    范康泽自点中庶吉士之后,便被指入了翰林院,如今主要的职务便是整理皇帝的批阅的奏章起草文书,虽说职位不高但却是天子近臣。
    皇帝身边的人,就是最低等的宫婢太监,他人都不敢小瞧,何况范康泽这等清流近臣,日常巴结的更是不少,只是范康泽为人处事一向低调,任是何人示好,都只一副尽心尽力为皇帝公事办事的面孔,颇有几分油盐不进的样子,如此渐渐有心思之人便渐渐歇下或是转而打听范康泽身边之人。、
    但有一人,现任吏部尚书韩肃,却是凭借昔日交情,私下与范康泽有些许交往。
    这让一向被范康泽婉拒的有意结交之人,心思活络起来,李明锦作为范康泽密友,又是同科登科入朝,自是少不得引起了相关之人的注意。
    若在以往李明锦还只是一个七品芝麻官,一个穷乡僻壤的县令,即使有心之人留意到到这号人,也大多不会上心,只是现下却是不同了。
    西北之地连州府下瞎的尹川县,竟被发现出了能果腹的作为粮食的土豆,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再没有比活着更大的事了,江山社稷需要民,民却需要活着,活着需要什么,自然是粮食。
    不怪乎当日跟着李明锦收挖土豆的那些百姓们,会惊动到喜极而泣。粮食啊,还是这么高产的粮食,终于能吃饱肚子了!
    现如今,此事经由连州府上达天听之后,今上以及朝中的文武百官无不震惊激动。文武百官暂不说都是何心思,今上却是实实在在的激动,为他的臣民百姓能够饱腹,为他的在位出现如此神物继而千百年后将为后人称颂的史书将要记载的功勋。
    秦德玉十分志得意满,走路仿若脚下带风,如此大的功劳,他秦德玉真是如有天佑啊……
    土豆之事是由连州府上报朝廷呈到了昭元帝的御前,连州刺史自然要记第一功。
    昭元帝立时召见秦德玉,细问土豆一事,秦德玉将李明锦交上来的详细是由全部一一呈上交由今上过目。确认此事果真是确有其事之后,昭元帝龙心大悦之下便大肆封赏了秦德玉一番。
    至于李明锦此人,并无任何人提起。
    秦德玉终于在周世杰一案之后,凭借土豆之功调入京中。
    皇帝下旨当朝调令,邸报很快下达连州,李明锦当然也知晓了。如今未曾听到李明锦三个字在此事中,李明锦悄然的松了一口气。即使不知道现场情况如何,已然也能猜到结局。
    如今皆大欢喜,岂不是最好的结局。尹川不在是不祥之地而是福地,尹川之名名扬天下。
    尹川府衙之中,不同于李知远等人的郁猝,县令大人出奇的淡定,仿若功劳被抢的人不是他,下属之人只当他顾及颜面,愤懑藏在心里,一个个都噤如寒蝉,土豆二字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禁忌,再无人敢在县令大人面前提起。
    李明锦对于下属的改变并未有精力去关注,心里想的却是,如今尘埃落定,好友的提醒也算是有了一个结果,只是很多事情犹如雾里看花,让李明锦心里一直不能定下。
    李明锦初时在接到好友范康泽从京城传来的书信一直很奇怪,土豆之事并未上报,何以好友已经传讯来提醒自己避开争功之事。
    细想之下,才想到自己忽略了徐大人,或者准确的说是忽略了徐夫人。后族徐氏,晋朝第一大族,如今三皇子的母族。
    李明锦知道自己的妻子私下和徐夫人在悄悄的做着一些生意,只当女人家赚点脂米分钱,根本未曾将徐家和土豆之事联想在一起。
    徐家,土豆,功劳!
    李明锦头疼起来轻揉着鬓角,突然似是头脑被炸开,脑中惊现了两个字,让他心下有些骇然。
    夺嫡!
    怎么可能呢?李明锦心中不愿想这二字,却不得不正视这二字。
    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这些远在天边的事情怎么会和自己扯上关系呢?可如果无关,何以范康泽会来信提醒自己。
    只是这徐大人在徐氏族中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何来到尹川,李明锦暂时却是不知,又想到韩肃。
    同样是来信提醒,范康泽是让自己退,韩肃却是让自己进。
    只是韩肃又是如何得知这件事的,韩肃到底扮演了怎样的一个焦色。
    李明锦头疼欲裂,只觉得如今自己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罩入其中,或许是飞来横祸,或许是入了什么人早已布好的玲珑局,这让丝毫未有心里准备的他无端的感到压抑。
    若是原先自己的初衷是想有一个社会地位从而走入官场顺带为这个时代做些什么的话,如今却觉得自己渐渐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这不是自己想要看到的。
    ☆、第89章
    昭元十七年春,春寒料峭,大晋庄严巍峨的皇宫御书房之中,昭元帝只觉丝丝凉意直从指间传来,笔尖的磨汁随着手指微颤滴到了御史的奏折之上,这让身体不适的天子心情瞬间变的焦躁沉郁。
    侍奉的太监宫婢们,各个都十分有颜色的噤若寒蝉低头不语减低自己的存在感,生怕一不小心惹了天子的怒气,全家性命不保。
    大总管王公公站在天子身边,轻轻的摇了摇头,心中泛起讥嘲,都说皇帝是天下第一人,为了这个宝座,自古以来多少人争的你死我活。
    这宝座呀,可不是尸骨堆成的吗?
    张家呀,可惜了。
    天子天命之年,太医院众多医技精湛的太医们饶是多年来,用了无数的珍贵药材调养着天子的龙体,然昔年南征北战留下的旧伤仍然让天子龙体随着年纪增长渐渐暴露出来问题,变的越来越差。
    去岁年末,天降福讯,喜意还未消散,就出了定远侯张博兴谋逆一案。
    天子,天子,自古都说皇帝的天的儿子,与天同寿,作为大晋的开国皇帝,昭元帝不可能无知的当真自己会万岁,只是年纪大了,反而越来越怕死亡,越来越眷念权利。
    如今新朝新立不过十余年,世家势力交错庞大,此事若不严惩震慑,往后恐效仿者众。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一道旨意,昔日繁华鼎盛的张家一夕之间飞灰湮灭。
    谋逆之罪其罪当诛,然张家却被夷三族,只因数罪并处,张博兴招认了花溪镇百花谷私采金矿一案,所得金子全部用来谋划叛逆之事。
    张家谋逆一案震惊朝野,张氏夷三族更是让民间百姓摇头惊恐,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去谋反,如今人头落地,多大的富贵也得有命去享不是,何苦来哉哟。
    张氏族人断头台前的鲜血,给这个乍暖还寒的春天,添加了一抹让人不寒而栗的鲜红。
    邸报早已传到晋朝各府衙,李明锦自也收到了。定远侯是何许人也,李明锦并不熟悉,张家倒是有所耳闻。
    京城会试之时,李明锦等人还曾与几个张家子弟相交过,张家虽是军功起家,但百年世家家学渊远博深,那几人风度翩翩真真让李明锦觉得世家公子不过如此。
    如今张氏如此结局不免让人唏嘘,这半年来,因着与远在京中的范康泽往来多封的书信,李明锦渐渐对当前局势有了更多的了解。
    未雨绸缪是李明锦一向做事的风格,既已入局,虽为别人之棋子很多事情由不得自己,但自己必然要有所准备,李明锦可不想成为一个最后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弃子。
    昭元帝有子六人,成年者四人,太子虽为嫡长子,然元后已逝去多年,徐家虽说军人世家,实力却早已不复当初。昭元帝定鼎天下之后,天下大安,昔日军中的大将大多慢慢被削权,杨家首当其冲,兵权在握的后族,总会让天子无法安心,卧榻之侧其容他人安睡!
    元后在天子登基的第三年,便因病薨逝,只是可怜了失去的大皇子,虽被立为太子,然而一个没有母族支撑却又不得圣心的太子,在朝中地位可想而知有多微妙,更别说是现任徐皇后甚得帝宠,其所出的三皇子也更得天子偏爱,朝堂之上多次夸赞此子肖朕。
    二皇子以及四皇子分别为宫妃所出,四皇子在朝中早有贤名,二皇子则不显。
    定远侯张博兴之妻与元后乃是姻亲表姐妹,关系甚厚,更不提元后杨氏之兄,曾在战场上因救张博兴而死,救命之恩涌泉相报,何况张博兴为人耿直仁厚,元后临死之前的嘱托,定远侯发过毒誓,定不弃与太子,自此之后定远侯便是太子一系最坚定的支持者。
    想到范康泽和自己分析的众多皇子的情况,李明锦心中了然,怪不得朝廷之中,众多文武百官,心思起伏,天子身体渐恙,太子不得圣心,且为人处温和,二皇子多有贤名,三皇子聪慧且深得帝宠,四皇子则做事中规中矩。
    李明锦有点了解天子心中为何不喜太子,当今天子的天下是靠南征北战一步一步打下来的,而太子的脾性过于温和仁善,恐怕昭元帝不止一次的在心中暴躁,为何太子就不像自己呢?
    只能说二人性格完全是两个极端,对比与机灵聪明文治武功齐修的三皇子,太子在天子心中简直弱爆了。
    正常情况若是按照一对一实力对比,三皇子简直是人生赢家啊,李明锦摇头叹息,可惜自己是个现代人,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谁笑的到最后才是赢家!真不知道为何总有这么多人前仆后继的做着从龙之功的美梦,倒霉催的自己这个无辜的小虾米。
    虽现如今首犯张博兴以及张氏三族已全部伏诛,但丝毫不能让天子心中的怒气消散,自古以来,落井下石者不乏少数,昔日与张家交好的旧识一夕之间全部噤声相离,如若不是夷了三族,凭借张氏百年的家族关系,张家也许不会断根。
    李明锦很想知道,张博兴在断头的那一刻,是否有后悔自己拿百年家族的命运,张氏三族几百口人命去成全他的舍生取义。百花谷金矿一案张博兴顶了下来,李明锦却知道幕后之人根本不可能是他。当年韩肃破了金矿一案,主谋全部伏法,若真是张博兴,为何今日才翻出?
    张博兴顶下此事,想必是要保护他想保护的人,谋逆之事,真假已经不重要,结局已定,张家湮没,太子少了一条臂膀!
    李明锦突然有点不寒而栗,若自己一着不慎,自己的亲人该是怎么样的命运。
    尚书府书房之中,韩肃闭着眼睛靠在椅子上假寐,嘴角的一丝轻笑,显示出此刻他的放松。
    识时务者为俊杰,张博兴呀,不是耿直吗?如今不也是尸骨无存吗?五马分尸哈……可惜这次未能牵扯太子。只是张家一直忠心耿耿的跟在太子身后,张家势大,更别说姻亲关系盘根错节,若张家不倒,自己这个投名状又如何递到皇后面前,韩家又如何能在世族中脱颖而出呢。
    韩肃忽地想到了李明锦,自花溪一别之后,多年未见,但韩肃就是对这么一个人印象深刻多年不忘,韩肃自己都觉得稀奇。
    如今果真验证了自己的直觉,李明锦此人果然给自己带来了不少惊喜!
    此人是个人才,还是个运气逆天的人才,更是一个心思玲珑的秒人!
    李明锦不知道的是,韩肃早在徐家提到他时,就派人将李家查了个底朝天——一户普普通通的农家,却没想到出了李明锦这么个人。
    李家没有任何权势关系,短短几年之间却渐渐的小有积富,运气确实不错。
    一个寒门学子,一路求学科举顺畅的进士及第外派放官,浦一就任,没过多长时间就将地方豪族把持的滴水不漏的尹川收拢到自己的手中,又发现了能做主食高产的土豆,立功而不争功,重开县学推行格物和兴趣学科,这种异于当世主流的做法,很难不让韩肃越发琢磨起李明锦这个人来。
    无疑这是个有能力之人,否则也不能二甲进士在榜,但韩肃更加觉得这样的人太过聪明了,韩肃从来都觉得自己是一个聪明人,但是看着这样一个同类,韩肃扪心自问,在他这般年纪,自己是无法做到这般清醒和淡然的。
    韩肃觉得自己有点欣赏李明锦这个人了,此人总是能够带给人惊喜,聪明之人总是知道该如何选择。
    北疆大乱在即,韩肃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尹川啊尹川,真真是个福地,该是时候和故人叙叙旧了……
    ☆、第90章
    李明锦最近几日,眼皮子总是在跳,虽然表面一切如常却心绪难安。
    果然,韩肃出现在尹川之时,李明锦心中咯噔一下,之后便浮现出原来如此之感。
    再次见到这位韩大人,李明锦觉得他似乎比在钦州之时多了几分意气风发。韩肃此时来到尹川,想来必然不会是因为土豆之事,李明锦心中十分肯定。
    昭元帝金銮殿上金口玉言,土豆之功早已经归功于秦德玉,此事已然尘埃落定,想到京中好友范康泽信息示意的大晋统辖的北疆之邻的北狄各部近年来有些蠢蠢欲动,北疆局势危机一触即发。
    昔日昭元帝建立大晋初初几年,收服前朝各部散落势力花了不少余力,当时根本无暇北顾,之后几年又因着西戎之乱,错过分化北狄的最后时机,如今北狄趁着大晋管辖乏力,迅速的恢复生机,意图卷土重来图谋北疆。
    昭元帝一直对未能彻底将北狄赶出北地心有遗憾,如今北狄再次起事,让这位开国天子更是心中愤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狼子野心必要在有生之年彻底灭之以绝后患,给子孙留个太平盛世。
    不管昭元帝如何的雄心壮志,只可惜天子的确老了,欠安的龙体在接二连三的烦心之事惊扰之后,天子病倒了,先不说朝堂之上人心如浮动,天子毕竟是天子,虽已经多日未曾上朝,在病榻之前已经亲口下旨,太子监国,其余三位成年皇子协助。
    金銮殿上龙座空悬,朝政确实平稳执行,朝中各部人员天子早在北疆之事传来之时便开始调度,虽然年初开始朝中上下对于领兵的点将之事就已经吵的沸沸扬扬,只是至今都未曾选出主帅。
    平乱主帅领军二十万,官职是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只是昭元帝昔日为求江山稳固,早已将军权分化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如今同样为保江山社稷,军权交由出去,掌兵符之人却必须是天子信任之人。
    或许天子真正觉得自己老了,信任已经变得如此之难,朝堂之上皇子们开始羽翼渐露的想要争权夺利,臣子们也开始心思幽浮。
    天下太平不过十几载,没人愿意再有战乱,李明锦同样也是如此。
    韩肃的来意,李明锦心中已然明了,韩肃早已投入三皇子麾下,在京之时多次想要拉拢范康泽,都被他打太极似的推回去。
    李明锦心中知道范康泽表面看似大咧随意,其实心中深有丘壑,最是审慎不过。不愿意站队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范家虽是官宦之家,却终究不是世家,这就是为何范康泽没有韩肃那种活着只为光耀宗家的执念。
    李明锦虽然心中真心不愿意面对韩肃,可也知道有些事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该来的总是要来的。
    李明锦以为韩肃见到他会直接说明来意,毕竟如今这位韩大人对于他也可以说是权势滔天,更何况韩肃身后站着的是三皇子,根本没有李明锦讨价还价的余地。
    只是没有想到的韩肃见到李明锦的第一面却是寒暄起昔年钦州之事。
    “年多未见,李大人如今前途无量啊,昔日本官就觉得李大人后生可畏,如今……果然本官没有看走眼!”
    “大人说笑了,下官也不过初入官场想尽力为百姓做些事,只求不负皇恩罢了。”
    “哈哈……好啊,李大人的忠心陛下一定会明白的。”韩肃似是未听出李明锦话语中的敷衍语气,随即接着道:
    “陛下近日为北疆之事烦心龙体有恙已经多日未朝,如今可是到了李大人表示忠心为陛下解忧之时了……”
    李明锦不知是该嗤笑韩肃的无耻,还是震惊于他的明目张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