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4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天气寒冷,杀猪后连续几天的雨夹雪,冻得人牙关紧咬,瑟瑟发抖,猪场风大,刺骨的风刮得人说话舌头都在颤抖,薛花花将学习的地点做了改动,上午去知青房学习数学地理,下午去李雪梅家学习语文历史,本意是免得两人冒风去猪场讲课感冒生病,李雪梅还好,她要奶孩子,早上在家哪儿都不去,午饭后等着给他们上课。
    罗梦莹却不同,没她的课也不闲着,抱着课本到李雪梅家翻,第一页到最后页,反反复复的翻,边翻边在本子上写写画画,严谨认真的态度令陆德文他们汗颜,身为知识分子尚且如此努力,他们有什么资格懒惰?
    尤其是陆德文和陆明文,被罗梦莹的用功羞愧得无地自容,这次考试,他两表现优异,多吃两片猪肉后心就有些飘了,绷着的神经骤然松弛下来,早上软绵绵的爬不起床,傍晚天黑就哈欠连天的想睡觉,精神远不及以前好,相比寒热无阻,霜雪无惧的罗梦莹,他们太堕落了。
    走神间,感觉有道冷若冰霜的目光望着自己,陆德文抖了个激灵,惊魂甫定的抬起头,对上他妈阴寒至极的脸,赶紧低下头去。
    “怎么的,想学外边小学生放寒假啊?”太冷了,薛花花说话时唇边似燃了香烟,雾气萦绕,陆德文端正脊背,铿锵有力地回答,“不想。”他们是大人,哪儿能像小孩子贪玩,况且学习不像种庄稼,种子撒进去甭管看不看,都会生根发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两天不学习,前边的知识就给忘记了,他们哪儿敢偷懒。
    “不想就好好听着,罗知青她们明天就回家了,期间的语文数学全部我来教。”不知是天冷还是生气的缘故,薛花花绷着脸,看上去甚是威严,陆德文忙不迭点头,陆明文和陆建勋他们同样如此。
    罗梦莹专注地翻着书,时不时的在本子上做笔记,薛花花不想说废话打扰她,拍了拍书,“好好听,该记的记在本子上,有事没事常翻来背,别以为不在院坝写作业就万事大吉了,本子多的是,以后的作业全部写在本子上。”
    几兄妹齐齐说好。
    薛花花垂眸,找到自己暂停的地方重新念。历史没有太多技巧,照着书背下来就是了,薛花花不太懂哪些是重点,她出题都是遵循写作文的要素来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造成的影响,考试也考她想的这方面,陆德文熟悉她的套路,每次考试,历史绝对考得最好的,不仅陆德文,陆明文陆建勋陆红英的历史都不差。
    一字不漏的念完章节内容,薛花花找出自认为关键的内容,慢慢念,让他们在本子上誊抄遍,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写多背有好处,遇着不会写的字,薛花花就在木板上写下来,标注上拼音和意思。
    最后个字落下,薛花花松了口气,“好,初三的历史到这就结束了,鉴于语文和数学课程落后,明天起历史课就不上了,等语文数学的进度跟上来再说。”薛花花讲课的方式简单粗暴,念,照着课文念两遍就让他们自己消化,要不是时间受限,以薛花花的速度,两天就能把历史课讲完。
    她轻松了,陆德文他们却不轻松,低着头,对照着本子上的内容小声朗读,默默往心里记。
    薛花花站了会儿,搁下书去灶房找孙子,李雪梅和陆明要去农场探望老人,正准备带给老人的吃的,肉先煮好,馍馍先蒸好,明早装着就走,西西握着烧焦的树枝在墙壁上乱写,东东则窝在陆明腿上,笑嘻嘻望着灶眼,陆明背上背个娃,腿上抱个娃,弯腰夹柴时动作分外滑稽,薛花花过去把东东抱起来,“是不是又让陆明叔烤红薯了?”
    东东指着灶眼,笑得眼睛都弯了,“吃红薯,两个。”说两的时候还比了个剪刀手,表明自己说的是二。
    “快到晚饭了,待会回家奶奶给你烤,陆明叔烤的留给小明弟弟吃。”过会儿陆德文他们背完所学的内容就能家去了,明天起,他们就在家里学习,不出门了,到处冷飕飕的,冻得人受不住。
    陆明添了几根竹棍进灶眼,笑道,“小明弟弟还吃不了,给东东烤的。”陆明文摸摸东东的脑袋,朝薛花花道,“东东说话快得很,好像又蹦出很多词汇了,刚才小瑞他们来,东东指着小瑞喊打鬼子呢,他哪儿学的啊。”
    自己孩子还不会说话,陆明对会说话的东东喜欢得很,天天教他喊五叔,五叔,东东竟然真的会喊了,要知道,他大哥家的小瑞三岁多喊他都是五猪五猪的叫,比东东差远了。
    “昨天路上遇到小瑞他们玩雪,几个人装八路,几个人扮鬼子,八路打鬼子,估计他听去了。”东东语言天赋强,晚饭后全家搓草绳,陆德文他们爱背古诗课文,有天早上赵彩芝告诉她,东东醒了后,自己在床上举腿玩,玩着玩着自己背古诗,零零星星的句子,有些吐字不清楚,但确实是昨晚背过的古诗。
    小孩子的记忆好得很,尤其正是到处捡话的时候,今早西西还问自己脸皮厚什么意思,她问哪儿听来的,西西说孙奶奶骂人这么骂的,薛花花大概解释了两句,来的路上,陆明文和陆建勋因为送女同志回家的事儿吵了起来,西西就指着陆明文说脸皮厚。
    学以致用,小孩子能力强着呢。
    “我看东东也是读书的料,以后让小明跟着他们,看看能不能沾点光。”陆明文掂了掂冬裙睡着的儿子,笑得憨厚,薛花花打趣,“成啊,看你妈舍不舍得,你妈是两分钟见不到小明就浑身不舒服的人,小明跟着西西乱跑,她不得漫山遍野的追啊。”
    有了小明后,刘云芳表现得比李雪梅还积极,李雪梅坐月子是她照顾的,洗衣服做饭样样不让人插手,小明有段时间生病,要不是猪场离不开人,她非得时时刻刻抱在怀里不可,弄得陆明几个嫂子抱怨她偏心,传到刘云芳耳朵里,她很坦然地回应:偏心怎么了,分了家还想我像从前一碗水端平呢。
    话说到这个份上,陆明几个嫂子还能说什么?
    说起这个,陆明也没办法,他妈以前多厉害的人,除了他大哥家的小瑞让他妈高兴得几天没睡觉外,其他孩子生下来就没什么好的待遇,他爸的说法是小瑞是家里头个男孩,激动是正常的,刚生他大哥,他奶表现得更明显呢。
    他以为李雪梅无论生儿生女他妈都不会有太大波动,不成想,比得了小瑞还高兴。
    “婶子,我们走后你劝劝我妈,过几天就回来了,别整天念叨,我当爸的能害了我儿子不成?”因为带小明去农场的事,刘云芳不高兴好几天了,以前天天在这边待着,天黑才回家,这两天直接不过来了,他们带小明是给老爷子看看,哪儿像他妈说的严重,好像离开生产队小明就会感冒似的。
    刘云芳想什么薛花花了解得很,无非怕手把手带大的孙子几天功夫把她忘记了,前几天队上有媳妇给孩子断奶,抱去娘家住了几天,回来后爹妈都不认了,刘云芳听得正唏嘘缓不过来,李雪梅说要带小明去农场住几天,能不让刘云芳气吗。
    “没问题,你妈不是不讲理的,她啊,怕小明回来跟她生疏了,前几天队上不就有这样的例子吗?”薛花花看向灶台间忙活的李雪梅,“你教德文他们整年,我也没啥好感谢的,明早等等我,我给你爷做了点吃食。”
    老人家牙口不好,像腊肉香肠是咬不动的,今天陆建国去公社开会,她托他买点肉和红糖回来,正好罗梦莹要回家,两人都分点。
    “婶子这么客气干啥,我教德文兄弟自己也有受益,共同学习进步是好事,你这么说太见外了哈。”
    薛花花料到她不会收,“我不是给你的,是给小明祖祖的,你帮我带去就行。”说话间,外边陆建国来了,搁下薛花花要的肉和红糖,邀功道,“花花啊,你看看这肉满意的,应你的要求,不肥不瘦的五花肉……”
    听到肉,东东蹬着要下地,红薯也不管了,喊着陆爷爷往外跑,见肉搁在桌上,双手趴着板凳就腾空脚往上爬,板凳直直后塌,要不是陆红英反应快,非摔他跤好的不可,陆红英把凳子拿开,训道,“摔着你就知道了,站好。”
    东东急不可耐的仰起头,心思都在桌子上,哪儿管陆红英说了什么,见状,陆红英拉过他,在他屁股上拍了两下,东东挣扎着跑向陆德文,踩着陆德文脚背往他身上爬,试图通过他爬到桌上去,急切的模样逗得陆建国哈哈大笑,“德文啊,东东像你,听到吃的就双眼放光,听说那颗树上有鸟蛋,不干活也要去山里,自己偷偷找瓦片煮来吃,差点没把人房子给烧了。”
    陆德文次次偷懒都是因为吃的,无论陆德文藏在哪儿陆建国次次都能找到,为啥?陆德文升火的烟雾窜上空了呗。
    闻言,陆德文脸热得不行,旁边陆明文小声哼,“知道你以前多好吃了吧,不干活,天天想着吃独食……”
    陆德文:……
    “你又好到哪儿去,活你是干了,工分呢?天天吃咱家的粮食干别人家的活。”
    戳起心窝子,兄弟两是不相上下,西西蹭蹭跑出来,学薛花花样子板起脸,缓缓的吐出三个字,“脸皮厚。”
    陆德文和陆明文:……
    “哈哈哈哈。”陆建国笑得直不起腰,摸摸西西的脑袋,“西西,你咋这么搞笑呢,来来来,陆爷爷给你糖吃。”薛花花两个孙子是队上出了名的伶俐,平日来猪场好多人逗他们,两兄弟也不生气,大人写作业他们就自己玩,半点不让人操心。
    他给孙子买的薄荷糖,西西和东东一人一个,东东自己剥开糖纸就往嘴里塞,西西捏在手里,不忘说谢谢,陆建国笑得眼睛眯成了条缝,“花花啊,我看西西这娃长大不得了,你们好好培养,以后肯定有出息。”
    过年猪肉涨价,七角一斤,薛花花要了两斤多肉,一块五,红糖五毛,共2块,陆建国把多出的一元给薛花花,“天不早了,家里娃儿还等着我买糖回去,什么话以后以后说啊。”把钱塞给薛花花,背着背篓就家去了。
    嘴里含着糖,东东又想起桌上的肉了,伸开手喊薛花花抱他,薛花花哭笑不得的抱起他,“肉没煮熟,煮熟了才能吃。”她的本意是喊李雪梅和罗梦莹到家里吃饭,两人说什么都不肯,薛花花思来想去,煮红烧肉带给两人比较好。
    薛花花没有弄过红烧肉,只知道要红糖和酱油,锅烧干,把切成块的猪肉扔进锅,翻炒几下后添水,加红糖炖,薛花花在灶房忙活,堂屋的陆德文边搓草绳边嘀咕家里是不是有什么大事,全家分的猪肉就挂在堂屋的竹竿上,好端端的薛花花又煮肉干什么?
    当然,陆德文他们还不至于认为家里打牙祭,开始后就吃过肉了,才几天时间,不可能又吃,陆明文问陆德文,“咱妈啥时候过生?”从小到大,薛花花似乎没过过生日,几月几号他都不知道。
    “我哪儿记得,妈从没说过,爸在的时候也没提过,你说妈过生?不会,妈比咱都节俭,哪儿舍得铺张浪费?”别看他们兄妹月月考试有米饭鸡蛋吃,薛花花却不是好吃的,除非都吃米饭吃鸡蛋,否则薛花花坚决不会给自己蒸米饭和鸡蛋。
    “那是为什么?”灶房的香味不似上回吃肉浓郁,陆明文嗅了嗅鼻子,“妈是不是给西西和东东吃的?”
    这个说法有可能,家里吃得最好的就是西西和东东,隔三差五的吃鸡蛋,有啥好吃的,薛花花绝对先想着孙子,不过……“两斤多肉,西西和东东哪儿吃得完?”
    两兄弟没讨论出结果,薛花花左右手牵着孩子出来了,“明文明早送罗知青去县里,顺便把草绳拿去换钱,今年咱就不搓绳子了,抽时间把家里的柴规整规整,收拾收拾好过年。”今年所有人都积极学习,柴篷里的柴是陆红英有时间挽的,剩下好多没挽,木棍没劈,明天在家学习,得把该干的活干了。
    陆明文震了震,“妈,我送罗知青吗?”
    “你大哥力气大要砍柴,你不去谁去?”
    陆明文哦了声,偏头看向陆建勋,后者会意,“送罗知青我还是愿意的,只要不是隔壁生产队的女同志,送什么人都行。”那些女同志太遭人烦了,说话扭扭捏捏就算了,还跟陆明文抱怨自己是拖油瓶,走哪儿都甩不掉,天地良心,他给陆明文作伴的,自然是陆明文走哪儿他走哪儿了,怎么就是拖油瓶了?
    难道像她们放着宽阔的路不走,专走竹林就不是拖油瓶了?
    “可是二哥,你找得到回来的路吗?”陆建勋这么大还没去过县城呢,去的时候有知青们带路,回来咋办?
    陆明文苦恼了,抬头老实坦白,“妈,我不认识路。”
    “老知青要送人去县城,你们跟着他就不会走丢了。”薛花花担心灶眼里的柴掉出来,掉头进了灶房,西西和东东赶紧跟上,跑得比谁都快,陆明文心道陆建国真没说错,两个娃儿都随陆德文,好吃。
    舀饭时,炖肉的锅盖还盖着,西西和东东腿贴着腿倚靠着薛花花,垫脚望着灶台,舍不得出去,薛花花抱起东东,指着冒烟的锅,“肉没熟,煮熟了给东东吃。”旁边西西扯她的裤子,薛花花笑着补充,“西西也有份。”
    约莫记得肉的事,往常吃完饭就昏昏欲睡的兄弟两甚是精神,天黑看不见兄弟两也不肯回房间,硬要薛花花抱,左腿坐西西,右腿坐东东,硬是精神奕奕的陪薛花花在灶房烧火,陆德文他们坐柴堆上,借着光背书。
    不知过了多久,薛花花放下孩子,揭开锅盖,舀了两块肉出来,西西和东东欢呼起来,“奶奶,奶奶。”这时候的兄弟两就认薛花花,其他谁都不认识。
    见薛花花端着碗走,兄弟啊啊啊的拍手跟上,抱住薛花花大腿,直喊,“奶奶,奶奶,抱我,抱我。”
    薛花花无法,只得端着碗坐下,热气腾腾的肉冒着烟,薛花花递到东东嘴边,后者大口大口吹了两口气,仰头看薛花花,“烫。”说完指着自己被烫过的手背,“疼。”
    “对啊,烫,等会吃。”薛花花又给西西呼了两口气,双手捧着碗,感觉冷得差不多了才起身,“坐着,奶奶找筷子。”哪怕灶眼里有火,照亮的角落也不多,薛花花走到碗柜边,从墙上挂着的筷兜抽了两根筷子,将碗里的肉夹成小小的一块一块,喂西西先吃,轮到东东时,嘴巴张得比鸡蛋还大,薛花花失笑,轻轻把肉放进他嘴里,东东咬了两下,惊喜的喊,“甜的,甜的。”
    放了红糖能不甜吗?后边背书的三兄弟馋得不得了,甜肉他们是吃过的,陆建国大儿子娶媳妇,吃的坝坝宴,肥肉切成大片大片的,中间夹着红糖蒸,上边甜肉,下边甜饭,非常好吃,听东东说起,他们免不得想起甜肉的味道。
    一时之间,灶房响起咕噜咕噜咽口水的声音。
    薛花花喂他们吃了两小块,剩下的递给后边陆德文,“每人一块,吃了去睡觉,锅里的红烧肉是给陆明媳妇和罗知青装的,咱家扫盲,两人出了大力气,老二明早给她们送去。”
    薛花花舀了两小碗,撕了两页本子盖着碗,用绳子绑好,免得队上其他人看见了,“别人要是问的话,你们就说煮的腊肉。”薛花花这么做是为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队上的人清闲,爱胡说八道,李雪梅还好,罗梦莹没结婚的,总归不太好。
    “好。”得了差事的陆明文高兴不已,他可是看见了,装了两碗后,锅里还剩,用不着说,定是他们自己吃的。
    薛花花哪儿不清楚他想什么,解释道,“年前再考试次,成绩好的吃,明个儿我数数怎么安排。”患寡不患均,薛花花在分食上边素来公平,陆明文他们是清楚的,所以从来没有任何闲话。
    翌日清晨,薛花花还在睡觉呢,迷迷糊糊听到外边有读书声,她以为自己睡过了头,蹭的下翻身起床,手探进被子捏了捏西西身下的褥子,天冷,西西尿了两回床,以致于她每天睁开眼就是摸褥子。
    干的。
    薛花花放了心,这才注意到窗外还是黑的,她喊了声陆明文,“老二,干啥呢?”
    “妈,还早得很,你继续睡,我睡不着背书呢。”檐廊上,陆明文抖着双腿背书,冷风呼呼的卷着霜雾往脖子里惯,他双手环胸,缩着脖子在原地跳,牙齿打颤的背诵道,“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独立自主的……”
    口齿模糊,囫囵不清,薛花花皱了皱眉,“这么冷的天作死啊,赶紧回房间,要是感冒了别想我管你。”
    家里没有手表,做什么事都是估计着时间来,全家在她的监督下,作息规律,像陆明文冒冒失失奋进的,迟早得出事,况且日子还长着,有的是机会给他头悬梁锥刺股。
    陆明文想说不冷,还没发出声,重重打了个喷嚏,他也不敢和薛花花唱反调了,哆嗦着身子,慌慌张张进了房间。
    刚掀开被子钻进被窝就让陆建勋推开了,身上的被子顺便被他扯了去,陆明文竖起枕头,双脚往陆建勋身下钻,睡梦中的陆建勋抵不过阵阵冷意,不得不睁开眼,使劲把陆明文推开,“二哥,干啥呢,冷死我了。”
    “四弟啊,想不想吃肉,起来背书,我考你道题,你考我道题。”
    陆建勋哪儿想背什么书,只想睡觉,陆明文又推他,“快起来,我问你啊,20年代的苏俄为走向社会主义强国进行了哪些探索?”
    “我哪儿知道啊,二哥,你能不能别说话,我还想睡会儿。”
    “睡吧睡吧,我听大哥房间也在背书,三妹也起了,你不努力,肯定没得肉吃。”陆明文恨铁不成钢的说道。
    陡然,身边的被子卷起阵风,传来陆建勋不可思议的声音,“大哥和三姐起床了?啥时候啊,我感觉自己才闭上眼睛呢。”
    “快天亮了,你以为还早呢,大哥他们为了吃肉攒劲着呢,咱不努力,迟早被他甩后边。”别以为考试有米饭有鸡蛋吃,那是考得好的奖励,考得不好是有惩罚的,每一科考不上85的话,自己那顿的饭菜减半,想想别人米饭鸡蛋撑死了的撑,同桌的你却连半饱都没有,心不心酸?
    陆建勋瞬间啥瞌睡都没了,搓搓脸,对陆明文说道,“你先问我几个数学题清醒清醒脑子。”
    薛花花躺下还没睡着了,就听到哪儿悉悉索索的有声音,害怕有贼,握着门背后的扁担竖耳听,听出陆明文兄弟两的声音后,她心累得不行,想出去骂两人顿吧,又怕冷,想了想,搁下扁担回去继续睡,他们想怎么学就怎么学。
    躺下没多久,外边又有声音响起,“二弟,二弟,你们在背书吗?把门打开,我跟你们一起啊。”
    陆德文略有些高昂的嗓音透过窗户传来,薛花花连人都懒得骂了,继续睡觉。
    薛花花睁开眼的时候,外边天已经亮了,西西穿着衣服在床上跳来跳去的背诗,薛花花问他,“谁给穿的衣服?”
    “姑姑。”西西食指在脸颊划了两下,“奶奶睡懒觉,羞羞。”
    薛花花脸僵了僵,掀开被子下地,外边陆红英做好了早饭,估计等她起床吃饭,几兄妹坐在堂屋里,脚上烤着火,人人手里拿了本书看,边看边在本子上写写画画,见着她,陆明文心有讪讪,“妈,你醒了啊,昨晚是不是吵着你了?”
    说起这个他就心虚,他以为快天亮了,拉着陆建勋学习,没多久陆德文加入他们,背历史背地理,考数学题,三兄弟精神抖擞的等薛花花起床做早饭,奈何左等右等薛花花房间没动静,隐隐觉得时间有偏差,他们犹豫着要不要睡觉,就挤在床上眯了会儿,早晨陆红英起床问他们晚上咋不睡觉,他们才知道,哪儿是陆明文起得早,而是压根就没睡。
    “你说呢?我咋跟你们说的?学习要讲究效率,花的时间多不见得效果好,得提高学习效率,像你通宵学习,白天有精神吗?”
    陆明文拍着胸脯保证,“有精神,我把前几天考试的试卷重新做了遍,速度更快乐。”
    薛花花不说话了,说再多都没用。
    吃过早饭,陆明文挑着草绳子陆建勋端着碗去知青房,薛花花则带着陆德文他们整理柴篷,先把里边的柴抱出来放檐廊上,陆德文把圆滚滚的木头砍成一片一片的,赵彩芝和陆红英挽柴,她则清扫柴篷,将挽好的柴捆顺着码好。
    大家各司其职,半点没闲着,不一会儿,刘云芳来了,踏进院坝就抱怨,“我还不是为了小明好,几个月大的娃儿背着走那么远,感冒了怎么办?听说农场条件差,床都是硬邦邦的,小明认床睡不着怎么办?”
    看檐廊堆得乱糟糟的,她没往屋里去,搬了根凳子坐在院坝里,唉声叹气的数落陆明。
    “你别想太多了,雪梅和陆明又不是虐待孩子的,哪儿会不精悠仔细点?你别念,真要念出啥病来,娃儿痛苦,大人也遭罪。”薛花花整理陆德文砍好的柴,大些的用稻草捆好提进柴篷,小点的用箩筐装着,叠在柴篷装玉米芯的箩筐上,下回直接搬到灶房烧。
    听了这话,刘云芳不敢念了,如果真念出个啥毛病,心疼的还是她自个儿。
    看向堂屋玩得欢快的西西和东东,刘云芳想起件事,“你让明文和建勋送罗知青?”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