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71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黄茂源听到这话顿时脸红了,“表姐,你放心,我一定好生学,以后不让你吃苦。”
    红莲笑着点头,“我知道你是个肯上进的,以前不过因为年纪小罢了。如今既然愿意跟着姑父干活,就好生干。但手艺可不好学,若是一天两天干不好,你也别懈怠,慢慢学就是了,日子还长着呢。再说了,我,我不怕吃苦,只要能跟你在一起,咱们一心把日子过好了,吃苦我也愿意。”
    黄茂源顿时内心感觉一阵暖意涌过,“表姐,你放心,我会好好对你的。”
    红莲红着脸低下了头,“我知道,表弟是个好人。”
    表姐弟两个一边说着悄悄话,一边都红了脸。
    闫氏也急的不行,黄家那边说下聘,可迟迟不来,她们是女家,也不好去催。
    不光闫氏着急,杨氏也着急,她拐外抹角地跟黄炎夏提了好几回,黄炎夏每次都一句话回她,等茂林娶了媳妇,再操办茂源的事情。
    还没等杨氏得到黄炎夏的准话,黄茂源忽然非要跟着黄炎夏磨豆腐。
    杨氏哪里肯,磨豆腐整日累的很,她就这一个儿子呢。
    她说不动儿子,就去找黄炎夏歪缠,“当家的,茂源还小呢,哪里能吃得了这么多苦。”
    黄炎夏瞥了她一眼,“我十岁就去跟我师傅当学徒,茂林十一岁就跟着我磨豆腐了,茂源都十三了,个头又不小,也可以学了。”
    杨氏急了,开始口不择言,“当家的,我还不是为了以后考虑。茂林学会了磨豆腐,茂源如今也学,哥儿两个都学了磨豆腐,以后这豆腐坊,你到底要传给哪一个?难不成让哥儿两个都卖豆腐,亲兄弟打擂台不成?”
    黄炎夏被这话问的愣住了,是啊,两个儿子总要分家的,若是都学会了磨豆腐,以后豆腐坊传给谁合适?论起来说,茂林是长子,家里的作坊传给他最好。可茂源也是他的亲儿子,这孩子不如茂林机灵,他总要给他寻个妥当的营生。
    黄炎夏也有些为难,想了半晌之后对杨氏说,“先让他跟我学一阵子,打磨打磨他的性子。不管他以后干什么,若是不能吃苦,什么也干不好。你就全当他来给我打帮手,以后我一个月也给他二百文钱。”
    杨氏想了想,勉强同意了,“那就先让他跟着当家的干几天活,让他晓得持家不容易。我可说好了,二百文钱不要都给他,就给他五十,剩下的我收着。这孩子没心眼,要是给他钱给多了,被我大嫂哄走了,那可是再也要不回来了。”
    黄炎夏笑了,“以前你一心为着娘家,如今倒跟你大嫂使心眼了。”
    杨氏哼了一声,“哥嫂再亲,总没有我儿子亲。我大嫂那个性子,墙皮她都能抠下来。若让她晓得茂源手里有钱,她不跟个吊死鬼似的天天找茂源的麻烦。”
    黄炎夏又笑了,他忽然觉得这门亲事结的不错。红莲年纪大一些,懂事早,可以教导茂源。且那丫头能干又勤快,持家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这丫头和她亲娘不是一条心。
    黄炎夏咧了咧嘴,茂源这小子倒是憨人有憨福。
    第二天,黄茂源一大早就被黄茂林叫起来了。
    他揉了揉眼睛,看了看天,“大哥,起这么早?”
    黄茂林笑了,“我和阿爹天天都是这个时候起来,以后你也要这个时候起来。”
    黄茂源用冷水洗了脸,跟着父兄一起进豆腐坊干活去了。
    黄茂源虽然以前没有干过多少重活,但他不是韩明全那等好吃懒做的性子,既然决定要学,他就认真学了起来。
    头两天,他累的随时都要睡着了。杨氏心疼的直抽抽,黄炎夏为了打磨这个小儿子,样样都压着他干。
    这样熬过了一两个月,黄茂源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
    原来黄炎夏和黄茂林整日磨豆腐卖豆腐,辛苦的很,特别是家里又开始做香豆腐之后,爷儿两个只恨不得长出八只手来。如今黄茂源加入了之后,父子两个顿时感觉轻松多了。
    黄炎夏心里暗自想着,既然茂源愿意干,我们父子三个先一起干。这豆腐坊里这么多活计,以后就算我不能干了,光指望茂林一个人也干不过来啊。先让他们兄弟一起干,若是后头能给茂源寻到别的营生,分家时多贴补他一些银钱,让他去干别的也行。
    岁月如梭,一眨眼,又到了第二年二月。
    梅香才过了生辰,明朗就要去县里考试了。
    这一回,除了他,还有秦先生家里的小儿子秦玉璋。方孝俊去年已经过了县试,就等着今年四月参加府试。若是明朗能过了县试,到时候二人又可以一起去参加府试了。
    一应报名、作保和结对的事情,秦先生都帮着办妥了。
    考试时间设在二月初八。
    叶氏头一回经历这种事情,心里惴惴不安。过年的时候,她往秦家送了一份厚礼。一来酬谢秦家夫妇对两个儿子的照顾,二来仔细打听了考试需要预备的东西。
    县试需要的考篮、衣裳和吃食,叶氏一样样准备妥当了。除了家住县城里的学子,其余学子都要提前到县城里去住在客栈里。住客栈可费银钱了,但儿子考试是大事,叶氏准备了充足的银钱,请韩敬奇和黄茂林一起送明朗去县城考试。
    秦先生学堂里还有学生,就让大儿子带着小儿子去,各家学生都有家长相陪。
    叶氏去请韩敬奇的时候,韩敬奇二话不说就答应了,韩文富亲自来嘱咐了他许多事情。韩敬博去年已经过了院试,已经是正经的秀才公了,还是上等的廪生,每个月衙门里都有银米发放。因去年年底他才成了亲,这些日子一直在家里。
    从他中了秀才之后,他就时常来指点明朗的功课。秦先生虽然学问也不差,但学堂里孩子多,他也不能单独顾着明朗一个。
    韩敬奇非常慎重地接过了这个任务,见叶氏把黄茂林也叫上了,他顿时放下了一半的心。这个侄女婿机灵的很,有他在,再不用担心外头那些无赖子来歪缠。
    从私心里讲,叶氏其实最想让自己大哥叶厚则送明朗去县里。可明朗毕竟姓韩,就算韩敬义不仁义,但韩敬奇对三房孤儿寡母还是不错的。亲戚三代、户族万年,叶氏只能请姓韩的长辈相送,韩敬奇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韩敬奇只是个庄稼汉,外头的事情他见得少。这一回去县城里,什么样的人都有可能碰到,韩敬奇应变能力不够,叶氏只得又把黄茂林叫上了。
    黄炎夏听说亲家母的请求后,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还不停地嘱咐黄茂林,“明朗是你亲小舅子,他考科举是大事情,你这两天先多做一些香豆腐放家里。家里其他的事情,有我和茂源呢。到了县里后,用心照顾明朗,对他二伯务必要恭敬。”
    黄茂林听的直点头,“阿爹放心,明朗考试的事情我一直放在心上的。”
    黄炎夏拍拍他的肩膀,“好生照顾他,若是这回能中,四月初还要去府城,到时候你再跟着去。办过了这两趟差事,等你四月底成亲的时候,韩家再没一个人会为难你。”
    黄茂林嘿嘿笑了,“阿爹怎地打趣起儿子来了。”
    黄炎夏笑了,“你小子娶个亲可真不容易啊。”
    黄茂林搓了搓手,“阿爹,儿子都是甘愿的。”
    黄炎夏哈哈笑了,“晓得晓得,你都是甘愿的。快些去做的你的香豆腐,怕是过两天就要去县里了。”
    嘱咐过儿子,黄炎夏又去嘱咐杨氏,“你给茂林收拾出两套像样的衣裳。”
    杨氏笑了,“当家的怎地忘了,茂林的衣衫如今都是梅香在打理,就她仔细的性子,早就预备妥当了,再不用我们操心了。”
    黄炎夏点了点头,“那就好。”
    二月初五那一天,在秦先生的大儿子秦玉炔的带领下,几个学生和学生家长们一起县城里去了。
    明朗一走,叶氏和梅香在家里整日忧心。
    母女两个一会子操心明朗在县城里吃不好睡不好,一会子又担心他年纪小被人欺负,一会子又担心他考不好垂头丧气。
    这样但心了两天之后,叶氏又要忙着操心梅香的婚事和家里的杂事,也顾不上忧心了,梅香也要继续把自己的嫁妆整理好。
    春天虽然不是农忙季节,但家孵小鸡、抓小猪、油坊菜园,忙不完的事情。
    还有两个多月梅香就要嫁人了,这些天她忽然心里有些坠坠的。她在这家里生活了十六年,家里墙皮哪里厚哪里薄她都知道。忽然要去另外一个家庭生活,她感觉有些担心。
    虽然茂林哥对她很好,黄大伯也很和善,淑娴就更好相处了,可她舍不得阿娘和弟弟妹妹。自从阿爹去了之后,她和阿娘一起挑起了家业。
    这几年,母女两个既是母女,又像是知己。互相之间知道彼此的心意,你推着我我拉着你,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风里来雨里去,一起咬牙度过了许多艰难岁月。
    梅香想到以后阿娘要一个人挑起担子,她内心十分惶恐,若是阿娘累病了怎么办?
    梅香甚至不想嫁人了,可她又舍不得茂林哥。
    她的心思不敢跟叶氏说,只能闷头榨油和做嫁衣。
    兰香已经七岁了,再不是那个只晓得吃睡玩的小丫头。扫地、洗碗、喂鸡这些轻省活,叶氏一样样都教给了她。
    还没等梅香心里想明白,明朗等人回来了。
    明朗进门的时候,叶氏正在西院忙活,还是兰香叫了一声大哥。
    叶氏听见动静,忙出来迎接韩敬奇等人。
    韩敬奇到堂屋坐下了,几个人先各自喝了几口茶。
    放下茶盏后,韩敬奇就对叶氏说道,“三弟妹,我把明朗好生带回来了。这回我可真是涨了见识,考个县试也这么多门道,以后到府城到省城考试,那得多少规矩呢。这回多亏了有茂林在,这孩子真机灵,给我们省了不少事情。”
    黄茂林忙客气道,“都是二伯带着我们的,没有二伯在,我可办不了什么事情。”
    韩敬奇笑了,“弟妹,这几日的花销我都让茂林管着的,剩下的也都在他手里。我沾明朗的光,也算到县里开了次眼了。”
    叶氏忙道谢,“多谢二哥,二哥别走了,在我家吃夜饭。”
    韩敬奇忙摆手,“不了,明朗才回来,你们娘儿几个好生说说话。我先回去了,家里也有活儿呢。”
    叶氏和明朗一起把韩敬奇送到了大门外,母子两个又折回来了。
    才进了门楼,叶氏很想问明朗考得怎么样,又怕儿子忧心,最后只笑着安抚明朗,“我儿这几日受苦了,阿娘夜里给你做些好吃的。”
    明朗立刻笑了,“阿娘也辛苦了。”
    这几年的苦读和耐心等候,把明朗打磨的如同一块温润的美玉,他的话不多,浑身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此次县试,他志在必得,只是结果还没出来,他也不好过于张扬。
    堂屋里,梅香正在和黄茂林说话,“县城里热闹不热闹。”
    黄茂林点头,“县城里人多的很,集市也大。不过咱们平安镇也不小了,我一路经过许多镇子,比咱们平安镇集市还大的真没有,这官道果然有用。等以后有了机会,我带你也到县城里去逛逛。”
    兰香大了,黄茂林现在当着兰香的面从来不跟梅香动手动脚,两个人只斯斯文文地说话。
    叶氏进来后,笑着对黄茂林说道,“茂林,等会我做饭做早一些,你吃了饭再走。这几日辛苦你了。”
    黄茂林笑了,“婶子,您别总是跟我客气。明朗在我心里就和茂源是一样的,等他明儿去府城考试,我还要陪他一起去呢。”
    叶氏带着儿子一起坐下了,“有你陪着明朗,我再放心不过的。”
    娘儿几个齐齐热热地说了一会子话,叶氏就往厨房去做饭去了。梅香要跟着去,叶氏拦住了她,“兰香,你去给我烧火,让你姐姐歇一歇。”
    梅香马上就要出门子了,除了榨油,叶氏基本上不让她干什么活了,跟别说现在还当着黄茂林的面。娘家重视女儿,婆家才能跟着重视。
    梅香懂叶氏的意思,索性坐下跟黄茂林和明朗一起说话,明盛还在镇上的学堂里没回来呢。
    叶氏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黄茂林如今在韩家吃饭并不客气,如同在自家里一样。叶氏不停地往几个孩子碗里夹菜,正吃着,明盛回来了。
    他见大哥和姐夫回来了,欢快地把书箱一扔,洗了手也过来一起吃饭。
    考过了县试,明朗仍旧每日往秦先生家里去读书。秦先生和韩敬博仔细问过了他考试的情况,心里都有了普,但结果没出来,谁也不会多说一句。县试如何,还要看父母官的喜好。
    过了一些日子后,县里衙役忽然到韩家岗报喜,明朗中了县试第二名,第一名是县丞家的公子,秦玉璋中了第七名。
    衙役都要上门报喜,报喜的衙役才走到青石桥,立刻被人发现了。衙役问韩明朗家住在哪里,韩氏族人立刻敏锐地猜测到这是报喜的,有人立刻去给叶氏报喜,还有人去通知韩文富父子,剩下一个机灵些的带着衙役往明朗家里去了。
    叶氏正在地里忙活,族人叫她,她连东西都顾不得拿了,起身就忘家里跑,要赶在报喜人之前到家。
    到家后,叶氏立刻准备了喜钱,这都是苏氏教她的。
    衙役上门后,明朗家门口已经围了许多族人,韩文富和韩敬博在门口迎接。
    一进门,衙役就照着规矩报喜,某某某学子某年某月某日参加荣定县县试,夺取第二名......
    待报过了喜,韩文富父子把衙役迎接了进去。听说韩敬博小小年纪就是秀才公了,两个衙役也不敢傲慢,得了叶氏给的喜钱之后,说了几句恭喜的话就走了。
    衙役才走,叶氏又忙着给上门道喜的族人发糖。
    族人们一起高兴了一阵子后,韩文富就把大伙儿打发走了,自己也带着韩敬博走了。
    等大家都走了,叶氏拉着明朗的手,忽然就忍不住掉眼泪了。
    明朗掏出自己的淡绿色素帕子给叶氏擦了眼泪,“阿娘,这些年辛苦您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