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女将军生存手札[古穿今] 第11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许卫东摆摆手,“小事一桩。”
    “小事一桩,我让你小事一桩!”许淑华气得够呛,左右看看,抄起陈秋实的查体锤就往许卫东身上砸,还不解气,干脆站起来揍人。
    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了,被打的抱头哇哇大叫,直往陈秋实后面躲。
    “姑父你快劝劝姑妈,打人有失风度!”
    陈秋实笑呵呵的拦了许淑华,“好了老许,事情都发生了,还打孩子干啥,坐下,有话好好说。”
    “就是,有话好好说,苗苗哥,小嫂子,快劝劝姑妈,让她少动点火,都当奶奶的人了,怎么还跟十几二十年前一样!”
    陈学功扶额不想说话,他大概知道许卫东嘴里的秀英是谁了,除非天下就有这么巧合的事,一钢里面有两个叫张秀英,邮局里有两个被精简支援建设的人!
    秀春也没说话,心里五味杂陈,她能怎么说?难不成要当场揭穿张秀英的小把戏,把她跟顾伟民那点破事公之于众吗?!
    难怪这两天周科长对顾伟民的态度这么殷勤,差点没让顾伟民尾巴翘上天,感情问题是出在了这里啊…
    那也不对,既然许卫东跟周科长提了许显荻的名,周科长也该能顺藤摸瓜摸到她这里啊,毕竟填写家庭信息表的时候,没有许显荻的名,她婆婆许淑华的名也少不了。
    “春儿?”许淑华喊她,“这孩子,犯啥愣呢,下午你带卫东去趟你们局,把事说清楚,这种冤大头,咱们可不当!”
    许淑华话音刚落,陈秋实便道,“干都干了,还回去解释一趟?多此一举!好在许家的关系摆在这儿,用也就用了,不用多解释,回头春儿你给周科长露点底,让他明白怎么回事就行,卫东就别再去招人眼了。”
    秀春不觉点头,越来越发现她公公是个不显山露水的人,甘愿留在这里实在屈才。
    陈学功道,“爸说得是,再去有招摇的嫌疑。”
    许卫东挠挠头,嘟囔道,“这么点破事,哪有这么麻烦!”
    不得不说,许卫东的性子多少随了他爷爷许显荻,但他缺少锻炼,远没有许显荻老谋深算,如果不是许家关系摆在那儿,许卫东早就被人给玩死了,但没办法,头胎是门技术活,惹祸惹得起,还担得起后果,哪个年轻时不想恣意,只不过多数人没那个资本罢了。
    “吃饭吃饭,其他事先抛到脑后。”陈秋实道。
    “姑父说的对,咱们喝酒,姑妈,来,喝一杯!”许卫东嬉皮笑脸,给许淑华倒酒。
    许淑华白他一眼,给面子的喝了。
    下午都要上班,许卫东在这坐了一会就骑车回了部队,秀春心里装着陈秋实交代她的事,下午都在琢磨着怎么开口提醒周科长。
    “孙啊,咋心不在焉的,咋啦?”吴大姐用胳膊肘拐拐她,示意她往顾伟民看,低声道,“小顾是啥来路你知道吗?怎么这趟回来咱们科长对他这么客气,瞧那点头哈腰的样!”
    秀春汗颜,“吴姐,你小点声,你说的那人可是科长!”
    吴大姐也意识到自己说话太直,呵呵笑道,“我这不是当着你说嘛,你知道小顾啥来路不?”
    秀春两手一摊,“我哪知道。”
    直到下班,秀春都没寻到合适的机会,只能先把这事搁一边,秀春拎了布兜,骑上自行车,没往家走,而是去了张秀英家。
    张秀英也刚下班回来,瞧见秀春来找她,二话不说,拉秀春去她家坐。
    秀春没进去,对张秀英道,“秀英,咱们出去说。”
    张秀英猜不准秀春话里的意思,呐呐的哦了一声,进去告诉她妈说一声,跟秀春一块出了去。
    秀春没跟她拐弯抹角,问张秀英,“秀英,你知道我婆婆的父亲是谁吧?”
    张秀英心里咯噔一下,强笑道,“好好的,干嘛提这事啊。”
    秀春又道,“你知道外公他老人家的孙子叫什么吗?”
    张秀英立马摇头,“我不知道。”
    秀春心里沉了沉,“好,你不知道,那我想知道前些时候你找谁去周科长面前说事,让他把顾伟民调回来的?你以什么理由?”
    张秀英白了脸,支支吾吾不吭声。
    秀春缓了语气,“秀英,当着许卫东的面,我不想戳穿你,我希望同样的事不要出现第二次,不论是许家人,还是陈家人,还是我,都不会再给你当枪使。”
    说完,不再看张秀英一眼,骑上自行车就走。
    张秀英在原地站了半响,扯扯嘴笑笑,掉头往家走,这是不来往了么,不来往也好。
    回到家,她爸和她弟都下了班,她二姐跟她二姐夫领孩子也回来蹭饭,加上她奶,统共两间屋,挤得下不去脚。
    张秀英一声不吭,去帮她妈洗菜干。
    “妈,你不是说我姑要给我提个对象吗?你回个话,找时间我们见个面。”
    张秀英她姑嫁到临市,她姑父跟她爸一样,是个普通工人,她姑给她介绍的也就是她姑父单位的工友。
    “你不是说不愿去临市吗?”
    张秀英道,“我改主意了,去就去。”
    她要去个没人认识她的地方重新开始,最好永远不回泽阳这个地方,所有的事都能被时间掩埋,至于她跟顾伟民的事…结婚的时候掩饰下差不多能糊弄过去。
    秀春骑车刚进家属院,就瞧见陈秋实在抱旦旦溜圈,秀春下了车,喊爷孙两个。
    “春儿还买了江米条啊。”
    秀春笑道,“下班经过供销社顺带买的,我听易姐说旦旦四个多月差不多能让他吃点饭了。”
    江米条拿水冲开,泡软成糊糊,旦旦能吃点。
    老少三辈人一块往回走,陈秋实道,“就快中秋了,该回去送点礼啦!”
    可不是,喜迎中秋,大街小巷早贴满了布告,百货商店要有一批五仁月饼上架,八毛钱一斤,搭六两粮票。
    即便卖的不便宜,不去早了都抢不上。
    陈学功晚上值夜班,秀春去给他送了晚饭。
    手擀的面条,呛葱花,上面盖着煎鸡蛋,陈学功食指大动,大口吃着面,还要让秀春坐下陪他。
    秀春好笑,“苗苗哥,你越来越像旦旦了。”老爱粘人。
    陈学功嗯了一声,尾音上扬,“不对,是旦旦像我。”
    看着陈学功把面条吃完,连汤都喝掉,秀春收拾了饭盒筷子,道,“那我回去了?旦旦天一黑就认人,大伯大娘带不住他。”
    陈学功扶额头,“小混蛋,总想跟我争宠!”
    秀春忍不住笑,在他脸上飞速亲了一口,立马闪人,“明天我去百货商店的买点月饼,咱们过节回去一趟看看爷爷奶奶他们。”
    大清早,百货商店还没开门,外边就乌央乌央围满了人,吴大姐和刘姐挤在最前面,大声喊秀春。
    秀春忙把粮票和钱给吴大姐,“尽可能给我多买!”
    刘姐侧头一看,“哇,军用粮票!”
    话音刚落,百货商店开门,哄得围攻进去,秀春在后面踮脚,眼瞅着吴大姐和刘姐买了月饼,半斤一包,五块装,红油纸包着,吴大姐和刘姐各自抱了几包月饼出来。
    三人一路回邮局,吴大姐累得气喘吁吁,“孙啊,一个人最多买两斤,我帮你买了一斤,你刘姐给你买一斤。”
    秀春忙感谢,四包月饼搁她办公桌上,吴大姐把剩下的粮票和找回的零钱给她。
    刘姐过来了,跟秀春道,“小孙,跟你打个商量,能不能换我点粮票,我拿我的粮票跟你换军用的,我男人要去外地出差,地方粮票不能使,还得换全国粮票,不合算。”
    刘姐说的秀春知道,十斤地方粮票可能只换九斤的全国粮票,确实不划算。
    秀春笑道,“没问题,我家近来都没人出远门,换吧换吧。”
    刘姐笑道,“真够意思!”
    “啥够意思啊?”
    周科长也抱了几包月饼进来,眼镜被挤歪了,头发也有点乱,刘姐指指周科长的脑袋,“形象,注意形象。”
    闻言,周科长忙把月饼放桌上,用手扒拉自己头发,等会上班人多了,看到他这副模样,确实有损形象。
    错眼瞧见秀春办公桌上的军用粮票,周科长也讶异了下,“小孙,哪来的军用粮票啊。”
    秀春一看机会来了,对周科长道,“我爱人他表弟,我婆婆的侄儿,他在部队里。”
    周科长也不是傻子,道,“小顾跟你家有亲戚关系?”
    秀春笑道,“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科长可别听人乱说,弄懂里面门道的攀亲戚的指定不少。”
    周科长若有所思,点头道,“行,我知道了。”
    吴大姐和刘姐在一旁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还扯到小顾身上去了?
    第110章 14号一更
    中秋节秀春他们单位给半天假,赶上陈学功值班不能正常休,原本打算好小两口一块回去,计划赶不上变化,眼下秀春只能自己回去一趟看看爷爷奶奶他们。
    除了买到的四包月饼,许淑华又拾掇了不少东西,分开装了两份,让秀春一并带回去,一份给陈家爷爷奶奶,一份给秀春她奶奶。
    算起来秀春有小半年都没回老家了,确实想念他们,不过她只有半天的假,不能多待,秀春先去看望陈家爷爷奶奶。
    陈老太猜到今天指定有小辈回来,特意烙了糖饼,包在笼布里让秀春带着。
    秀春笑道,“奶,你别忙活了,我一会再去我奶那里坐一会儿,等我回来再拿糖饼,苗苗哥昨天还在念叨,说别人都做不出来这个味道!”
    陈老太笑眯了眼,“那好,你赶紧去你奶那坐一会儿,我再揉面烙点,多带点回去慢慢吃!”
    秀春忙道,“这些就够了,面粉留着你和爷爷,别再揉面了。”
    虽说糖饼用玉米面也能做,但做出来的口感远不及白面粉烙出来的,陈老太已经揉了不少面了,哪能再浪费面粉。
    陈老太不听,道,“刚秋收完,我估摸着队里过几天会发点细粮,我跟你爷爷在家吃不了多少,你们人多。”
    说到这儿,陈老太又喊陈木匠,“老头子,你去把咱家剩的大米拿到队里磨成米粉,让春儿带着,咱家旦旦该吃点米糊糊了。”
    陈木匠哎了一声,没打盹,“回头我再去河坝上转转,看看能不能整几条鱼回来!”
    老人家就是这样,抱着自己吃再差也不能亏了小辈的心态,秀春怎么拦都拦不住他们,只好由着老两口去。
    又坐了一会儿,秀春才骑车回大坟前生产队,瞧见钱寡妇在家喂鸡,有些惊讶,停靠了自行车,道,“奶,怎么又给养鸡了?”
    头几年时局刚有变化的时候,家家户户啥也养不了,别说养只鸡了,连门口的花椒树都要‘割尾巴’!
    刚才在陈家,也没看到陈家老两口养鸡鸭啊,难不成现在还一个队一个政策了?
    听见秀春的声音,钱寡妇很高兴,把盛了鸡食的破黄盆搁在地上,让秀春进堂屋上炕坐。
    “也就这个秋忙之后才给养的,你大伯他们几个商量着,把生产队大院的鸡鸭分给队员,给了指标让咱们养,按月上交鸡蛋就成,超过指标的鸡蛋就自己留着!”
    不仅养鸡鸭分派指标,养猪也开始分派了,两三户人家合养一头猪,年末送给生产队算账,能多分工钱。
    秀春听钱寡妇絮絮叨叨说这些,拆了一包月饼,递给钱寡妇,“奶,是月饼,你尝尝。”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