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16章 最后一搏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公元1625年明天启五年(乙丑)大事记
    正月:后金攻取旅顺。
    五月:江西御史田珍奏请实行宗室限禄法。
    六月:延安暴雪,济南蝗灾,百姓食人。
    七月:东林忠臣杨涟、魏大中、左光斗受魏忠贤污蔑,被锦衣卫谋害北镇抚司狱中。
    八月:魏忠贤势力御史张讷以“遥制朝政、掣肘边镇、把持有司、武断乡曲”为理由,奏请罢停东林、江右、关中以及徽州等地书院,熹宗允。
    八月:熊廷弼被斩,传首九边。
    十月:孙承宗罢辽东督师,辞官归家,兵部尚书高第继任辽东经略。
    “首领,这个女人我认得,是上阮村的!”王小毛看着眼前被五花大绑的杨寡妇,心头一阵狂喜:真是老天爷开了眼,遂了人的愿。自己想什么就来什么!
    “哦?”王武烈有点纳闷,好端端的一个女人,大过年的不在家里待着,跑土匪窝子干嘛,这是闹哪一出!
    李应莲没理会王小毛,只是抬头看着坐在上面鼎鼎有名的土匪头子,也不是三头六臂吗!
    王小毛快步走到李应莲身前,低声问道:“你怎么跑这里来了?”
    李应莲没有理会王小毛。
    王武烈看着眼前的一幕,几乎可以肯定二人是旧相识,但是心里还是奇怪女人来黄金山的缘故。眼前的女人,白白的脸蛋被冷风吹得有点泛红,两道弯眉下面,一双大眼珠子不时地看着自己,满头乌发在后脑勺盘了一个髻,约莫二十几岁上下的光景,正如同熟透了蜜桃,散发着诱人的味道。
    王武烈虽然是土匪头子,但是常年练武打熬身体,除了喝酒,女色碰的不多。但这里是什么地方,土匪窝啊,这么有风韵的一个小娘,独自来到这里,实在让人奇怪。
    王小毛尽管喜欢李应莲,但是也知道这里根本不是女人应该来的地方。
    “李小娘子,你到底来这里做什么?”王武烈饶有兴趣地接着问道。
    “没什么呀,我来这里入伙!”李应莲终于说话了。
    “入伙?咳咳咳!”王武烈被一口茶呛到了,使劲的咳嗽了几声,说道:“你会杀人啊还是能爬墙头?拎的刀子又或是耍的动抢?”
    “这些我都不会,但是我会烧菜做饭洗衣服!”李应莲回答的理直气壮。
    王小毛摸了摸脑壳,说道:“难道你来这里是为我洗衣服吗?”
    “我呸!”李应莲啐了王小毛一口。
    王小毛尴尬的笑了笑。
    王武烈转念一想,的确是啊,现在手底下人多了了,是需要侍候婆子,说道:“留下你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日后除了差错,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王小毛心想:坏了坏了,难道首领看上她了?
    “首领,女人进军营,可是不吉利!”
    王武烈也有些忌讳,犹豫着说道:“你有什么想法?”
    王小毛转了下眼珠,笑着说道:“首领,你看这样行不行,如果你真想留下他,就先让她和杨志、杨易他们待在一起,可好?”
    王武烈点了点头,说道:“这样也好,女人么,总归是个麻烦!”然后对着王小毛挥了挥手,接着说:“就这样办吧,你领她去!”
    李应莲听完,心头一阵狂喜,但装作一脸平静,顺从的跟着王小毛,走了出去。
    金坛县城。
    典史周影快步走进县衙,他今天是来汇报民壮军饷伙食摊派的事情的,明府大人自从上次被黄金山土匪袭击了县城,耿耿于怀,所以私下里多次询问交代周影的事情。
    说起民壮,就不得不提一提明朝全国武装的军事力量构成。从太祖一统华夏,采纳刘基的建议,在全国范围起建立卫所制度,从而建立了极具特色的明朝军事力量。
    简单来说,卫所制度是为适应明朝君主专制而建立,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对军队和将领拥有绝对的领导权,下设五军都督府,兵部进行领导管理,中间和基层则有都指挥司,留守指挥司,卫指挥司,千户所、百户所等。五军都督府分为中、前、后、左、右,主要工作职能是军籍管理等;兵部奉旨调动部队,任命将领,颁发印信。军事力量的组成大体分成京卫(京军,是全国卫所兵的精锐部队,后在土木之变丧失殆尽。),卫所军(边军和地方军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师),盐丁,矿丁等,还有皇帝的亲军。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定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所329个,兵额达270万人之多。
    这么多的军队,如果全靠国家财政支持是不现实的,因此明朝不得已而实行屯田制。屯田制不仅是军屯,还有民屯,商屯等各种形式,其中军屯为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明朝的军户实行世袭制度,对待军户朝廷还是很优待的,每户可以免一丁的差徭。总体来说,明初军户的社会地位高于民、匠、乐等户的。当然朝廷这样做事有深远意义的,军户稳定可以保证明朝军队的兵源稳定。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兼并越演越烈,军屯土地不仅被将官、豪绅霸占,军户还每每被上官摊派各种劳役,在这种情况下,军户逃亡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据不完全统计,正统三年,军户出逃约1633664人。繁重的劳役,自身的耕种,缺乏训练,因此卫所兵不堪一战,其实这也就意味着卫所制度的失败。
    在经过正统年间土木之变后,卫所军精锐丧失殆尽,从此时开始,明朝开始实行募兵制。而募兵制度实施的根本前提是国家财政的强有力支持。充足的饷银,充分的训练,因此初期募兵的战斗力异常强悍,其中最有名的代表是戚家军和俞家军以及四川的土司兵,还可以包括后来的天雄军等。但是众所周知:明朝最大的问题就是财政问题,孱弱的国家实力根本不足以保证募兵制度的长期稳定实施,随着国家财力的匮乏,募兵制度也逐渐走向没落。
    民壮的产生固然有着很多原因,但是其中一条就离不开卫所制度。
    彼时大家都知道,明朝实行的是军籍和民籍分开管理的。凡军户,地方行政官是无权管理的。同时,明朝的调兵制度极为苛刻,不到火烧眉毛,地方官无权调动军队,就算是危急时刻,也不见得一定能调动军队。
    作为地方官管理地方必然需要手里掌握一支能随时调动并且可用的武装力量;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大明律》规定:凡临阵失军一人或者三名以上者,将官与临阵失机同罪,轻的杖一百,重则斩首,于是大多数将领宁可不战或不胜,也要千方百计保全力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前文说过,军户的大量逃亡,导致了军队兵源缺额严重,需要用民壮数量保持军队足额,因此‘万能胶’民壮诞生了。这一新兴力量游离在国家军事力量的模糊范围之外,用起来顺手,死伤众多也不用承担连带责任,于是逐渐推行到全国各地,甚至包括军队。
    严格来说,民壮亦属于募兵范畴。
    卫所制度的衰败,募兵制度的没落,最直接的后果导致了明朝军事力量的崩溃。一个国家没有了军事力量,被异族入侵或者灭亡,则是必然的结局。
    由此而得知:任何一个国家,要想生存繁衍,必须具备强大的国防力量。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营、国内人民安居乐业的同时,重视、强化国防投入,时刻保持一支具有强大震慑力的武装力量,否则就是自我灭亡。如果崇祯皇帝能够有这样的见识,断然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哎,可惜!
    走进后花园,周影发现杨知县正坐在在椅子上发呆,走上前去,说道:“明府,明府!”
    “哦,是右堂来啦!”(典史的别称)听到招呼,杨知县收回了神思,招呼周影。
    “明府心事很重啊!”
    “是啊,估摸这几日上司的处置公文应该快下来了!”杨知县有些意兴阑珊。
    周影心里明白,上次县城匪患,上峰早晚必然知晓,但是官面上的事情就是你不说,我不说。一旦说了,大家就得撕破脸皮。因此周影私下里曾劝说过杨知县,不用着急上报,等平定匪患后,洋洋洒洒写上一篇锦绣文章,顺带着遮掩下上次城门被破、百姓被杀的事情,这样一来,大家都有面子,事情也就结了,皆大欢喜。但是杨知县死活不同意,读书人的清高让他不屑如此,后来没办法,书房只得如实上报。只是这样一来,就算杨知县平了匪患,但是失城之罪仍是难逃,去职算是最轻的了??????。想到这里,周影也是长叹一声。
    “右堂,民壮之事操办如何了?”杨知县打起精神问道。
    “回明府,幸赖前次有所准备,如今本县民壮事已俱备,只是欠溧水、溧阳二县壮丁了!”周影答道。
    “这样看来他们是不会来援助了!”
    “明府,是否在等等?”典史周影说道。
    “右堂有所不知,这官面上的事情啊,哎,各人自扫门前雪啊!”杨知县叹了口气。
    “罢了,拼的我这乌纱帽,舍命一搏吧!右堂近日鞍马劳顿,此番若能一举荡平匪患,当属头功。明日且随我城前阅兵!”杨知县说完,突然间竟然有了些兴奋的感觉:允文允武,才书生追求的至高境界!一介文弱书生,谈笑间虏飞湮灭,定国安邦,方不负圣人教诲,至于功名利禄,只可直中取勿在曲中求,足慰平生矣!
    “祝明府马踏黄金山,荡平匪寇,一绝匪患!”典史周影说的真心诚意,没有丝毫的拍马溜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