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临安城美食录 第4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从前去过不少食店酒楼,也见过不少或简朴或古雅的食单,却没有一张像此刻手里拿着的这般精巧。
    打开一看,里面竟描红画绿地把每种吃食成品都画了出来,五光十色的,十分热闹。
    在外面吃饭,有时吃的就是那股热闹劲儿。
    光是看着食单,陶进便觉得心情豁然开朗,捋了捋长长的胡子,回忆着粉丝在信中的推荐,在食单上一页页翻过去。
    鲜虾烧麦,信中推荐了,点上;玫瑰腐乳肉,名字好听,点上;松鼠桂鱼,画儿画得不错,点上……
    一连点了七八道菜,阿蓝已然瞠目结舌:这老丈看着身形清癯,没想到这么能吃!
    林稚也被这大肚老头吸引了注意,正好粥也熬好了,停了火过去搭话。
    “老丈胃口如此之好,一点都不输给年轻郎君。”
    陶进捋着胡子笑道:“店主人谬赞。小老儿一个人哪里吃得下这么多?一会儿还要装起来带走的。”
    他看了看后厨边上露出的那一点砂锅影子,“冒昧问一句,店主人那砂锅子里煮的是什么?味道香得很。”
    “是海鲜粥。”林稚为他介绍,“里面放了蟹子、明虾、元贝,还有一些杂蔬。”
    陶进深深嗅了一口空气中飘散的粥米香气,“劳烦店主人再给我来一份这砂锅粥。”
    “……好。”
    林稚又与他说了几句客套话,回到庖厨去准备吃食了。
    七八道菜,着实是一笔不折不扣的大单子!
    因砂锅海鲜粥已经提前熬好,阿蓝盛出一碗,给陶进端过去。
    陶进笑着接过:“有劳。”
    细白莹润的白粥漂着星星点点的芹菜碎,用勺子一舀,沉底的虾子和蟹块便露出庐山真面目,偶尔还带出几块鲜嫩的贝肉。
    虽然还没真正尝到味道,但陶进对这道海鲜粥已经打出了七八分的印象分——不说别的,用料就很足。
    在这个鱼肉注水、酒搀灰、鸡塞沙等造假现象屡见不鲜的年头,能在一锅小小的粥米里放满四五只虾和一整只蟹,相当难得。
    陶进拿起瓷勺,舀了一小口粥。
    吸饱了虾蟹鲜甜的粥米绵密香滑,一尝就知是文火慢熬而出。
    再说那虾肉蟹肉,鲜而不淡,带着恰到好处的咸味,肯定又是费了不少功夫,才能做到这般和而不同。
    从前他也吃过不少以鱼虾蟹为主的粥,要么鱼虾味道够了,粥也咸了;要么粥底咸淡正好,鱼虾却淡了。能把鱼虾和粥米的味道做得如此和谐统一,着实不易。
    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单从这一碗小小的海鲜粥,陶进便对林氏酒楼的其他菜品有了信心。
    一碗粥激起了谈兴,陶进拿出随身携带的纸笔,铺在食案上,刷刷刷写了起来。
    林稚端着腐乳肉和松鼠桂鱼出来,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
    白胡子老头左手捋胡,右手握着一支宣笔,不知在纸上写着什么东西,还时不时低头瞅一眼那碗海鲜粥……
    莫非,这是在给他煮的粥作诗?
    本朝文人墨客素来有这种爱好,比如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这是吃到好吃的春盘了;再比如“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这是好吃的银丝煲脍和香芹香羹……
    不知他这锅海鲜粥能得到什么妙趣横生的诗作?
    怀揣着这样的好奇心,林稚轻手轻脚把菜放下,探头看了一眼——
    “今于林氏酒楼食砂釜鲜粥,味成腴,荐君等试之。”
    翻译过来就是:我今天在林氏酒楼吃到了好吃的砂锅海鲜粥,味道那叫一个鲜美,推荐你们都来试试。
    这是什么,美食软文?
    虽然和他想象当中的诗词不大一样,但毕竟是彩虹屁,林稚也很乐于接受,笑道:“多谢老丈倾情相荐。”
    阿蓝扯了扯他的袖子,“小郎君,这老丈似乎是那位‘饕先生’。”
    就像开饭店的人熟悉各种美食公众号一样,林稚对这位大宋探店博主也不陌生,只是没想到对方竟探到他这里来了。
    上辈子母亲的饭店也迎来过不少探店网红,风水轮流转,也转到他这里来了……就是时间上晚了一千多年。
    林稚还没想到的是,这位饕先生留了这么长的胡子……吃起东西来,多不方便?
    罢了,能在古代做这种后世才流行起来的探店活计,多半是个有个性的人,留些有个性的胡子也很正常。
    林稚把那空了的海鲜粥碗撤下去,“老丈慢用。”拉着阿蓝走了。
    陶进点了点头,彻底进入工作状态,尝一口腐乳肉,写下一句,嗦几根螺蛳粉,又写下一句……
    如此洋洋洒洒写了两整页,他打了个嗝,“店主人,劳烦将剩下的饭食给我包起来。”
    原先他去探店也会把吃不完的饭食打包,倒不是味道有多令人难以忘怀,只是为了不浪费粮食。而这次却是意犹未尽,真心实意地想要带回家好好再尝一尝。
    林稚应了一声,拿出几个油纸袋子和食盒给沈小七。
    看见纸袋和食盒上戴帽子的兔子商标,陶进会心一笑,不知想起什么,拿起笔在纸上又补了一句。
    两日过后,林稚真切地感受到了饕先生的力量。
    从前客人也多,但都没有这两日这样络绎不绝,不说一楼的散座阁子全部坐满,就连二楼已经装修好但还没开放的酒肆,也都被坐了个七七八八。
    但凡是饕先生在“软文”里提到的菜,销售量全都上涨了一两倍,便是那些瞧着不起眼的清淡素菜,也都卖了不少。
    林稚压下翘起的嘴角,这就是广告的威力吗?
    一大清早,高梦华和友人一同迈入林氏酒楼。
    “环境不错。”甫一进门,友人如是说道。
    高梦华也赞同称是。之前也吃过林氏的饭菜,只不过采用的外送形式,这还是第一次来到店中。
    前阵子去了苏州办事,别的不说,倒很想念这林氏食铺的吃食,结果几月不见,食铺竟摇身一变成了酒楼。
    听说那店主人年纪并不很大,果真后生可畏……
    寻了处清静的位置,高梦华和友人落了座。
    沈小七把食单递过去,“两位客人要吃什么?”
    想到那老饕先生的撰文内容,友人道:“螺蛳索粉,和菜饼,再来一份紫苏桃姜。”
    高梦华照旧点了从前常点的那几样菜,烧麦、烤鸭、小鸡炖蘑菇,还不忘抽空问沈小七:“鱼生怎的没有了?”
    沈小七解释,鱼生是要现钓现杀才最鲜美,春天吃最好,眼下乍暖还寒的时令已过,便不上这道菜了。
    高梦华点点头,心道店主人果然精益求精,差了些味道就不上了。
    但还是颇为惋惜地和友人抱怨几句,“那鱼生是真鲜美,可惜,要等到明年了。”
    友人劝慰:“鱼生这种东西还是少吃为妙,当心生了虚火。”
    高梦华却满不在乎地笑了笑,“吃鱼生对不住我的眼,不吃又对不住我的嘴,都是身体的一部分,我怎么好意思厚此薄彼?”
    友人无奈:“你啊……”
    片刻,林稚把菜端上来,“菜热,二位客人小心烫。”
    “多谢店主人。”
    高梦华第一次来食店,忍不住多看了他几眼,谁知这一看就看出了问题。
    为何这小郎君……看着有几分面熟?
    直到林稚离开,他仍旧没想出个中原因,问了问一旁大快朵颐的友人:“你可知那店主小郎君的姓名?”
    友人正嗦着螺蛳粉,含含糊糊地回了一句,“名字不知道。姓氏……姓氏不是就写在牌匾上了吗?”
    高梦华恍恍惚惚地想起来,对……姓林。
    他看向林稚离开的方向,意味深长地皱起眉头。
    作者有话要说:
    1“吃鱼生对不住眼”这句话是苏轼说的
    第49章 铁板鱿鱼
    高梦华端起紫砂壶, 给孟琼舟斟了碗茶,“这是我从苏州带来的方山露芽,你尝尝。”
    “多谢老师。”孟琼舟接过茶盏, 轻抿一口, “确实是好茶。”
    高梦华笑了笑,忽然开口:“昨日我去林氏酒楼, 见到那店主小郎君了。”
    孟琼舟不语。
    高梦华看他一眼,继续道:“你这些天前往建康, 除了调查私盐一案,也在查访当年林太傅谋反之案吧。”
    孟琼舟语气淡淡:“他已经不是太傅了。”
    “听这口气, 该是查出来了。”高梦华微微一笑,“如何?那些卷宗手札可有什么冤假错漏?”
    好半天, 孟琼舟才回答:“没有。”
    “我跟你说什么来着, 错了就是错了。”高梦华敛去一贯笑盈盈的神色,“每个做错事的人, 都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孟琼舟不置可否,只道:“稚子无辜。”
    闻言, 高梦华也微微叹了口气。
    当年他与林政威一同入仕,虽非挚友,但也算亲眼见证了对方的仕途之路。若非一朝行差踏错,现在的临安城一定有林氏的一席之地。
    再说稚子……那孩子聪明伶俐,要是像寻常官宦子弟一样科举入仕, 定能谋个大好前途。
    可惜了。
    孟琼舟微侧着头把玩手中茶盏, 思绪同样飘得很远。
    母亲为人仁善,早年经常前去慈幼局给弃婴添置衣物。十五岁那年, 他跟着母亲第一次来到这里。
    慈幼局李局长热情大方, 做了一桌丰盛佳肴款待他们, 可惜他刚吃下一口就吐了出来,面对满座惊诧的目光,一个人懊恼地躲到院子里散心。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七八岁的小孩跑了过来,声音稚嫩地问:“你迷路了吗?”
    那孩子瘦瘦小小,生得却很白,孟琼舟下意识软了声音:“没有。”
    “只是有些心烦。”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